|
2013年3月28日,筠连发生1.2级地震。时间: 2013-03-28 19:59:09.2 纬度: 27.93° 经度: 104.70° 深度: 5km 震级: ML1.2 震中位置: 四川筠连 地震类型: 天然地震。
最近和同事们闲聊的时候讲到关于干旱和地震的关系,有同事讲到:在旱区,大旱之后地下水位下降得非常快,地质结构已经不再平衡.在若干年(5-10年)后将会对地震的发生形成存在条件。
历史案例:
从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至公元1971年(表1),在这2,202年间,华北及渤海地区(34—43°N,108—125°E)共发生6.0级以上大地震69次,其中除1337年9月8日河北怀来(M=6+1/2级)地震,震前二年大饥、灾因不详及1368年7月8日山西徐沟(M=6级)地震,震前一年大风雹外,其余67次地震,都是旱震震例。其中,震前一年大旱者为27次,震前二年大旱者为15次,震前三年大旱者16次,震前三年半大旱者为9次。总之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大旱者为67次,占地震总次数的97.1%。
地震局专家驳斥“大旱之后必有大震”之说
气象专家、地震专家多年来一直在对地震与洪涝、干旱等天气的关系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结论。‘大旱之后必有大震’这样的说法不准确。联合国灾害评估协调委员会专家谷一山2对坊间流传“大旱之后必有大震”之说予以驳斥。
地震专家耿庆国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大旱之后必然会发生大地震(备注,此"必然"有点绝对,发生在地震带上的大旱是最应该关注的)
2008年5月15日中央社报导:曾预测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耿庆国表示,这次四川大地震震央地区,从2005年到2007年连续大旱,完全符合「大旱后一年到三年半会出现芮氏规模六以上大地震的历史规律」。
耿庆国曾在1984年7月的「中国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指出,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1971年,中国华北和渤海地区共发生69次规模六以上大地震,其中67次地震都是先大旱后大震,占地震总次数的百分之九十七点一。论文提到,这些地震中,27次是震前一年大旱、15次是震前两年大旱、16次是震前三年大旱、9次是震前三年半大旱。耿庆国认为大旱是中长期指针,距地震发生时间点达一年到三年半,但还可以用短期指针作更准确的预测,包括(1)气压是否降到近年同期最低值,且气压连续数天都偏低;(2)温度是否趋于极高或极低;(3)是否出现数十年一见的大雨等。
耿庆国的研究是否可以将大旱视为地震的警讯?
答案是肯定的。
耿庆国提出的警讯,主要是运用统计学,将历次大地震发生的时间与各年旱象,做了详细的分析与比对,所得的结论自然是符合科学的,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可惜的是,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他的论述尚未被主流学派所接受。
如今,只要根据笔者的「岩浆气象学」的理论,耿庆国的论述很容易就得到验证。
笔者首创的「岩浆气象学」主要的论点就是:地震、火山、海啸、台风、沙漠等等灾害,甚至阴晴、旱雨等等,无一不是岩浆扰动对大地所造成的结果。特别是地震的肇因绝非地壳断裂或板块挤压,而是岩浆扰动、撞击地壳的结果。至于地壳的厚薄与厚薄之间的落差高低,直接影响岩浆撞击地壳的力道。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薄层,由各种岩石组成,分为大陆地壳及海洋地壳,厚度各地方并不一致,科学家推测: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为35公里,尤其是山区地壳最厚;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6公里左右。事实上完全相反,大陆地壳较薄,平均约为10至30公里,沙漠地区可能只有5公里;海洋地壳较厚,平均只在20至500公里,越深的海底,地壳越厚。
地球的演化是渐进的,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海水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地壳更不是一夜之间硬化的。
起初地球从一团热火球开始硬化时,内部依旧是液态岩浆,由于地球的自转以及地球的公转,甚至太阳及月球的吸引力,使得地壳下的岩浆极端不安分,一有机会就往地壳冒出来,即使没有冒出来,也把地壳冲撞的凹凸不平,这就是所谓的造山运动。地球外壳的硬化,除了空气的冷却之外,更重要的冷却剂就是水,雨水、河水、湖水、海水都是地壳硬化不可或缺的主力。水分渗透的越多,地壳越容易硬化,而破碎的地壳越能让水分渗透下去。
由于岩浆的温度高达千于余度,几乎所有的物质都会被融化,如果地表的水分停止渗透,那么,已经硬化的岩石地壳将会被融化变成软质地幔;换句话说,地表的水分停止渗透,地壳会被岩浆熔解变薄,这对于该地区的岩盘承受力而言,必然有所伤害。旱灾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地表水锐减,甚至完全缺乏地表水可供灌注至地下,产生的后果就是岩盘变薄。
在整个干旱地区,除非全部河川跟着干涸,否则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那就是,尚未干涸的河川一样有部份水分向下渗透,外围却丝毫没有渗水,也就是说,原本地壳的厚薄落差高低不大的地方,可能因为河川带继续有水分向下渗透,而保持原来的厚度,但是,其外围的地壳因缺乏水分向下渗透,地壳逐渐变薄,如此,一来一往,原本地壳的厚薄落差高低不大的地方,变得厚薄落差很大,因而增加岩浆撞击地壳的机会与撞击力道。
这次四川大地震几乎就是在这个模式下发生的。四川大地震震央地区从2005年到2007年连续大旱,其地壳厚薄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然而,火上加油的是,长江三峡蓄水及四川紫坪铺水库在干旱期仍然快速蓄水,持续对地下注水,因而地壳的厚薄落差变得更悬殊,以致当地壳下流动的岩浆大范围下陷之后,再次涌起的岩浆浪头,必然会有更巨大的冲撞障碍物,所以地震一来,破坏力就更大。
「大旱后一年到三年半会出现芮氏规模六以上大地震」的确是历史规律,因此,政府单位对这种现象千万不要等闲视之!人类在无法消弭地震的现阶段,至少可以提早拟定迁避的对策,让黎民苍生免于灾难之苦。
纵观历史上我国发生的大旱和大地震,就会发现他们是相伴相随的。从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至公元1971年,在这2202年间,华北及渤海地区共发生6.0级以上大地震69次,其中除1337年9月8日河北怀来6.5级地震,震前二年大饥,灾因不详及1368年7月8日山西徐沟6级地震,震前一年大风雹外,67次地震都是旱震震例。其中,震前一年大旱者为27次,震前二年大旱者为15次,震前三年大旱者为16次,震前三年半大旱者为9次。总之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大旱为67次,占地震总次数的97.1%。
1965年华北大旱,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河北邢台先后发生6.8级和7.2级地震。
1969年云南大旱,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7.7级地震。
而1972年华北大旱后,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7.3级。1976年4月6日0时54分,内蒙古和林格尔6.2级。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7.8级。1976年7月28日7时17分,天津宁河6.2级。1976年7月28日18时45分,河北滦县7.1级。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在这之前两年,2006年四川盆地也是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大旱灾。
分析上面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大旱后的1年——3.5年内会发生大地震。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3个方面:
1)通常即将发生地震的区域,地壳活动加剧,释放大量的热量,加快区域水分蒸发,高空极易形成局地高压控制,从而造成久旱无雨。这就是构造干旱。
2)或者是由于气候异常造成久旱无雨。这是气象干旱。
3)当构造干旱、气象干旱发生时,会造成土壤圈层干旱,改变处于临界平衡的地壳应力场,诱发大地震发生。这也是修建大型水库改变地应力场,诱发地震的原因。
2009年底到现在,我国西南发生了百年大旱,是否会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当然,我们祈祷不要发生,但是自然界的变化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
建议国家近3年内加紧地震监测,尤其是西南地区,以便做出准确预报。
1972年耿庆国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根据这一规律,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在1980年出版了专著《中国旱震关系》(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B辑)1984年7月第7期发表了耿庆国的论文《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
[统计数据]旱震关系是大地震中期预报的一个有效方法
1、1972年我国华北及渤海地区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大旱面积达113.4km×104km,这是一个足以发生两组7级大地震,甚至可能发生一组8级强震的旱区面积。其中,辽宁锦州--岫岩一带,河北唐山地区及陕西河北之交的石家庄、邢台、太原、忻县一带为特旱区。
根据旱震关系,我们曾提出:“在1972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大旱后的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可能在河北、山西、辽宁、内蒙四省范围内发生7级以上强震”,“可能的发针地区包括辽宁锦州--岫岩一带,河北唐山地区及石家庄、邢台、太原、忻县一带”[朱凤鸣、吴戈等,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地震出版社,1982,4和100;陈非比等,唐山地震,地震出版社,1979,133;马宗晋等,1966-1977年中国九大地震,地震出版社,1982,44]。并提出在大旱后第三年或更长时间内发震,震级将可能达到7.5级—8级。
结果于1975年2月4日,即1972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大旱后两年零一个月,在辽宁锦州—岫岩特旱区内发生了海城Ms=7.3级强震;于1976年7月28日,即1972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大旱后三年半,在河北唐山特旱区内发生了唐山Ms=7.8级大地震和滦县Ms=7.1级强震。
而对1972年华北及渤海大旱区的另一个特旱区,即石家庄、邢台、太原、忻县一带来说,则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故构成虚报。
2、1972年,我国西南(四川省西北部和南部、云南省东北部和西部以及西藏自治区东部和中部)出现一个面积达129.6km×104km的大旱区。这是足以发生一组8级大地震或发生两组7级以上强震的旱区面积。
依据旱震关系,我们曾提出:“1973-1974年,在四川西北部地区(广元—雅安—康定—甘孜一带”或云南省西南部地区(下关—思茅一带)有6-6.5级地震。四川省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地区(细长—乐山—宜宾—雷波—沼同一带)的大地震危险性,也值得注意”。
结果于1973年2月6日在四川西北部特旱区内的炉霍甘孜一带发生了Ms=7.9级地震及1973年2月8日炉霍Ms=6.0级地震;1973年8月11日在四川西北部的南坪、松潘一带发生了Ms=6.5级地震;接着1973年8月16日在云南省西南部牙特旱区内的思茅、普洱一带发生了Ms=6.3级地震;1974年5月11日在四川省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特旱区内的雷波、昭通一带,发生了Ms=7.1级地震。
3、1974年,我国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和青海西北部及其东南部地区,出现了一个面积为56.7km×104km的旱区。这是一个足以发生两组6级以上地震活人可能发生一卒7级以上强震的旱区面积。
依据旱震关系,1975年1月10日我们曾提出:“1975年-1976年,四川康定--石棉--灌县--松潘--甘肃武都一带,可能有6级以上地震。”结果于1975年1月15日在四川康定、石棉之间的九龙附近,发生了Ms=6.2级地震。
1976年1月,我们依据1974年四川西北部和甘肃南部的旱区,继续重申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意见如下:“1976年,四川、甘肃交界地区,即灌县—松潘—若尔盖—岷县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结果1976年8月16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一带发生了Ms=7.2级地震,1976年8月23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一带再次发生Ms=7.2级地震[四川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震战线,1977,2;朱皆佐、江在淮,松潘地震,地震出版社,1978;四川地震局便,一九七六年松潘地震,地震出版社,1979]。
4、1975年,我国云南省西部和北部、四川省西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东部出现了一个面积达92.3×104km的的大旱区,这是足以发生两组7级以上强震,甚至发生一组8级大地震的旱区面积。
依据旱震关系,1976年1月我们曾提出:“1976年,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北部、西藏东部,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值得注意的地区,一是中甸—剑川—洱源--耿马;二是昌都—巴塘。”结果于1976年5月29日在洱源—耿马特旱区内的云南龙陵、潞西一带发生了Ms=7.5级和Ms=7.6级两次强震[云南省地震局,地震战线,1977,2];1976年11月7日,在中甸—剑川特旱区内的云南丽江、宁蒗一带发生了Ms=6.7级地震,1976年12月13日又在云南宁蒗一带发生了Ms=6.0级地震。
结论:……4、大地震发生前是有气象异变作为其前兆的,抓住这种前兆,是完全可以在预测、预报和预防大地震方面发挥一定作用。深入研究孕震过程中的气象效应,显然对于大地震的预报、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985年5月,海洋出版社出版了耿庆国的专著《中国旱震关系研究》。“内容提要”称:本书是中国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的奠基性著作和开拓性研究成果。
中国杰出的地震学家傅承义先生为《中国旱震关系研究》写的“代序”中表明了他对于耿庆国“旱震关系研究”的评价:
我一向主张并支持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进行科学研究和认真探索。我坚信地震是可知的,是有前兆信息的,是能够预测预报预防的;这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
从前我对气象与地震的关系不看重,现在,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旱震,大旱与地震有关,这是事实。正如,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板块,板块构造和运动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天然地震学已经一百多年了,但人类对地震前震中区的情况知道的太少。耿庆国所搞的旱震关系研究,肯定了大地震发生前的一至三年半内,震中区往往是特旱区的这一事实,使我很受启发,很受鼓舞。
我认为旱震关系不是偶然的,是有着其物理道理的。一九七一年,我曾提出关于地震成因的红肿假说,认为震源区是破裂区,前兆异常场区域是红肿区;但当时未能找到足够多的证据。现在可以说,旱震关系是红肿假说的最好的证据。-- 震中所在的特旱区是红区,而大面积旱区则是肿区。
我支持耿庆国所从事的旱震关系研究,并祝贺旱震关系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我衷心希望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在中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然而,耿庆国《中国旱震关系研究》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而不是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就令人深思!
必须特别指出,耿庆国应用“旱震关系研究”提出的地震中期预报意见,是1974年6月29日《国务院批转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即国务院[1974]69号文件〕中提出的数项地震中期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
早在1972年11月在山西临汾由董铁成同志主持召开的全国地震中期预报科研工作会议上,本人依据对旱震关系的研究,首次郑重提出∶“1972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大旱后的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将在河北、山西、辽宁、内蒙古四省区范围内发生7级以上强震。”
1974年5月又进一步提出,可能的发震地点包括辽宁锦州—岫岩一带、河北石家庄、邢台、太原、忻县一带。算吁请有关方面“切实加强京津唐张地区和华北及渤海北部地区的防震抗震和群测群防、专群结合的测报工作,特别要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波及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和沈阳的震级在7级以上,甚至7.5级以上强震的危险性,几百天之内强震就有到来的可能!!!”
1974年6月29日,在《国务院批转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即国务院[1974]69号文件〕中,明文登载了本人的观点∶“华北北部近年长期干旱,去年又出现建国以来少有的暖冬、冷春,干湿失调的气象异常,提出华北有发生七级左右强震的危险。”
1975年1月15日,在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本人继续强调华北及渤海地区在1972年大旱后一至三年半时间内面临着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紧迫危险性。我当时就受到了与会的傅承义教授的鼎力支持和鼓励。
在1975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顾浩鼎代表沈阳地震大队发言时,强调金县短水准出现了大幅度异常,其变化形态与岩石破裂实验曲线的不稳定阶段极为类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沈阳地震大队认为参窝水库4.8级震群表明辽宁地震活动在进一步增强,据此提出∶“辽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一九七五年上半年,甚至一、二月份,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预报意见。
我对沈阳地震大队的上述预报意见,给予了坚定支持。在会商讨论时,我拿着一张涂满红颜色的辽宁特旱区图对沈阳地震大队领导朱凤鸣同志说∶“你们沈阳地震大队的预报意见是有水平的。辽宁锦州—岫岩一带是特旱带,今年辽南肯定有强震发生,而且整个辽东半岛及邻近海域都是旱区,都会有感。
耿庆国教授“旱震关系研究” 对地震学与地震预测科学做出的世界意义的重大贡献,在于以充分的科学事实揭示大部分强震最为重要非常明显的孕育阶段为强震发生前一年至三年半期间。
耿庆国教授依据“旱震关系研究”提出“旱震关系研究”中期预测方法,经多次地震实况证实,是当代最为成功最为可靠的地震中期预测方法之一。
耿庆国教授“旱震关系研究”向世界地震学与地球科学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更深层研究的三个重大问题:
(1) 强震发生前一年至三年半期间延续相当时段的相当面积包含特旱区的大旱区现象(与傅承义教授提出的“红区”与“肿区”假说一致)背后的驱动机制是什么?即,是什么力量或运动导致这种相当面积旱区现象在此期间延续相当时段?
(2) 强震发生前一年至三年半期间该区域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相对运动出现了什么情况?
(3) 更长期的什么运动周期导致该区域在该时段(而不是其他时段)发生上述情况?
对于中国以及世界地震学与地震预测科学做出的世界意义的重大贡献的耿庆国教授,从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一直到31年后的今天,他的“旱震关系研究”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据此提出来的地震中期预测方法的实践应用与进一步推广,不仅始终得不到中国地震局领导与“专家集体”的任何实质性的支持与推广,反而被越来越“边缘化”、排斥与忘却。
国外旱震对比
1. 20世纪非洲大旱18年,其间无大震,大旱一结束,1990年即在苏丹发生两次7级以上大震。
2. 2004年5月10日,秘鲁遭受十年来最严重旱灾,首都利马开始实施限制供水措施,秘鲁北部和中部因缺少降雨而导致干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在中部地区,胡宁和万卡维利卡两省的灾情也很严重,已有2.49万公顷庄稼受灾。据估计,今年秘鲁大米、玉米、土豆、棉花和甘蔗等农作物产量将大幅度下降。2007年8月15日,秘鲁中部海岸发生了8.0级地震,500多人死亡,1366人受伤,5万多所房子被毁。
3. 2007年6月意大利北部和中部遭遇了罕见的干旱。有关专家指出,上述地区的降水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0-50%。意大利最长的河流波河(675公里)水位已降到历史上的同期最低点,4月下旬的平均水位为海拔以下6.53米。结果于2009年4月6日凌晨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地区发生6.3级大地震,294人死亡。
4. 2007年底土耳其大旱。07年土农业因干旱造成的损失达50亿里拉(约合38.5亿美元),粮食种植损失最大,其中小麦减产14%,大麦减产23.5%。2010年3月8日土耳其东部发生6级地震。
5. 2008年2月,南美洲国家智利,遭遇了8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国超过1/4的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至少12万人受到旱灾影响。水库见底,水井干涸,土地干裂,许多地区居民饮用水都成了问题。智利政府不得不派出运水车队,定期往旱情严重的地区运送饮用水。旱灾使智利中南部地区的农作物颗粒无收,许多农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牲畜被渴死。结果于2010年2月27日发生于智利的8.8级大地震。6. 2008年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拉蒙岸,为牲畜取水的村民手持空桶走过干涸的水坝。印尼东爪哇省的拉蒙岸地区已遭受持续三个月的干旱,使当地居民严重缺乏洁净水。2009年9月2日,印尼西爪哇省附近印度洋海域发生里氏7.3级地震。
7. 2009年2月,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正式宣布,正遭受严重干旱的加州进入紧急状态,他要求加州居民减少百分之二十的用水量。施瓦辛格称,这次干旱的严重程度堪比一次强烈地震或一场严重山林大火。2010年1月9日,美国加州发生6.5级地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