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山里人,却为山里人哺育孩子,不是山里人,却为山里人修建学校,不是山里人,却为山里人培训教师,不是山里人,却为山里人开启了四部制复试教学法。他这种奋斗精神,敬业操守,高尚思想,优良品质,博大胸怀,宏伟气魄,远见卓识,热诚奉献,都值得人们铭记一辈子!
———— 题记 ————
共产党员教师徐耀乾的教育人生
筠连县金銮基点校 潘跃普
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平凡的乡村教师,一个曾经两次做个胃部手术的患者,一个不辞辛劳、来回奔波于泥泞山路上的平常人。他不是山里人,却心甘情愿为山里人奉献,用辛勤的双手浇灌了山里一丛丛的幼苗和花朵,用纯朴的汗水与心血哺育了一代山里娃。只有付出,没有索取。
累累硕果 结自大山
徐耀乾老师,名不见经传,其姓名亦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但在农村教育战线上所作出的贡献,却令知情的所有人无不颌首敬佩。一个人的一生十分短暂,要在短暂的一生中成就事业,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但徐老师在教育战线上做出的成就却有如鲜花留下的芳香,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徐耀乾老师,曾多次获得中共筠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嘉奖;亦曾多次被评为县先进教师,教育先进工作者;还曾被评为宜宾地区“先进教师”,获宜宾地区行政公署通报表彰;并曾获得中共四川省教委、四川省科委联合颁发的“四川省首届百科知识竞赛”学生辅导奖。并由筠连县人民政府授予其“成教、扫盲”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共筠连县委、县人民政府还授予其“三、五普法”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中共筠连县委还授予其“优秀党务工作者”殊荣;曾被选为中共筠连县党的代表,出席中共筠连县第七次党代会。
作为一名普通乡村(民办教师,后来转正)教师,能获得如此多的殊誉,不是人们强加给他的,也不是组织的特别眷顾,而是他自己孜孜不倦、勤奋工作、挥洒汗水拼搏得来的结果。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平常的农家孩子,是农民妈妈用奶水养大的,所以他常说“我是平常人的孩子,就应该办平常人的事,为平常入办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徐老师的这种思想,激励着他,鼓舞着他,鞭策着他,使他不辞劳苦、不畏艰难的在云雾缭绕的筠连县自由乡天堂村(黄泥埂)小学一任教就是十六年。十六年中,他从来没有向组织叫过苦。他有严重胃病,曾先后两次住进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做过胃大部切除手术。身体的疾病,面临的困难,最终都输给了他坚定的意志,高尚的品德。面临的所有艰难险阻没能动摇徐老师扎根山区教育的信念,没能挡着他在高寒山区开垦绿洲培育祖国花朵的雄心,没有能摧毁他为山区开启四部制复合式教学法的凌云壮志,他最终在高寒山区开垦了一片荒地,造就了一遍绿野,培育了大批幼苗,并让他们茁壮成长。他的这种高尚行为,为山区教育事业做出了表率。
也许有人会说:徐老师是出于生活所迫的原因吧?是的,他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借书自学,还自修了中学课程,尤其爱好古文,对古文造诣颇深。1955年从事教育工作后,又忙里偷闲自修了《教育学》、《心理学》及语、数教法等课程,这为他后来从事教育工作夯实了坚固的基础,为走进高寒山区,为山区的教育事业作贡献铺平了一条光明大道。
鼓足勇气 走进大山
四川省筠连县位于祖国大西南的边陲,筠连县西南部又与云南接壤,其边界相连处更是大山横亘,蜿蜒连绵。就在这山峰林立,溪涧纵横的大山里,有个小山村,当地人名其曰“黄泥埂”,当地政府称之为“天堂村”。该地终年山风飒飒,白雾缭绕,绿树葱茏,野草遍布小径,出入经常是雨水沾衣。夏天,晴则骄阳似火,阴则草木垂珠;冬天,晴则云雾迷蒙,雨则方向难辩。特殊的地理环境,县教育局分来的公办教师不是转一圈就走了,或就是宁愿接受处分也不到这里来任教。当自由乡干部聘请徐老师来这里任教时,原本设在天堂庙里的学校已然是破败不堪,椽子腐烂,窗纸纷飞,瓦片纵横,野雀呢喃,院内外到处是杂草丛生,已了无学校的生气与氛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里是更加无人问津,原本就荒凉的天堂庙里更是没有半点生气,青苔班驳,野花吐蕊,鸟雀飞鸣,狐兔走窜,人迹罕至,真是一幅凄清、冷寞、荒凉、寂静而优雅的画卷。
1970年元宵节,徐老师接受自由乡政府聘请,担任天堂村小学教师。刚听到这一消息时,徐老师的心里也十分矛盾:老母、弱妻、幼子,件件揪心,难舍难分,人之常情。他认真倾听了自由乡领导的介绍后,便改变了原来不准备去的想法。
“这个地点荒凉、偏僻、冷清、寂寞,公办教师根本没人愿意去那里工作,我们知道您有远大的理想,热爱教育,故特意聘请您去那里做一个拓荒者,开垦出一遍未来的绿洲”。语言平淡而朴实,但却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字字千钧。徐老师的脑海里一遍遍的浮现出那破落、荒凉的学校,那渴望读书的孩子们的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他最终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决定去天堂村(黄泥埂)小学作一个垦荒者,把寂寞的庙宇还远成热闹的学校,把荒凉的山野变成文明的乡村。
徐老师和来接他的人爬上黄泥埂山梁时,眼前所见之情景,使他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目之所及,一片群山起伏,半是雾霭半是山梁,云雾环绕在自己脚下,人犹如在天上行走一般;山梁在云雾的缭绕中好似一只只小舟,随风荡漾,景色很美,但山风却给人带来的是阵阵凉意。这里或许只可供骚人墨客登临,吟诗作赋,也或许只可供探索者描摹写生,绘制佳作。触目此情此景,唤起了徐老师对古代塞外的遐想,心里真有一种“西出阳关”之慨。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徐老师,这时不由自主的伸了伸腰,象是要歇下身上的包袱,又象是要鼓足勇气,把全身的力量充分爆发出来,毫不犹豫的走进那令人有诸多感慨的天堂庙——天堂村小学。
黄泥埂天堂庙建于何时,已无据可考,只听上辈人说她有几百年历史。历经岁月的漂移,风雨的洗礼,已令她破败不堪,风雨飘摇。初次登临,景致绝佳,树木葱茏,野花遍地,山势耸拔,横亘绵延,峰峦林立,此伏彼起;背靠联合国援建的官冒山大林场,前与大雪山犄角相应。徐老师站在这满地草木,苔藓遍地的庙坝里,真是感慨良多啊!
他放下随身包裹,来不及安顿好行囊,就匆匆的在这满屋苔藓,满坝草木、遍地瓦砾的“学校”里忙活开了。清除苔藓,铲除杂草,拾掇瓦砾,维护房顶,修缮门窗,摆放桌椅,便忙碌的开始了设帐授徒。
初来乍到,出师不利。山里人由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淡薄,让他的第一天到任碰了壁。开学第一天,只有三个学生报名。徐老师没被吓退,他不怕艰苦,不怕困难,穿上草鞋脚码(脚码,一种套在草鞋上的铁制防滑器具),走村串户,与农民朋友谈心,说明不识字的麻烦与苦恼。凭着一腔热情,超人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说得学生家长心动,在短短的两个星期里,就有60多名学生来校报名入学。
学生年零有差别,基础知识有悬殊,徐老师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把60多人分为四个年级。他在这所只有一个老师的小学校里,开辟了筠连县高寒山区小学校四级复试教学的先河。
顽强拼博 奉献大山
天堂村小学校——日见老化的天堂庙,剥蚀斑斑,摇摇欲坠,衰老的身体已有不支重负的境况,说不好哪天她就会轰然倒下。屋柱风蚀,椽子断裂,随时都可能有险情发生。学生家长担心,乡中心校和村领导忧心,在这里任教的徐老师更是揪心,朝夕与学生相处,一旦发生险情,怎么能够保护得了那么几十个孩子啊!
他时时主动找村领导汇报,向乡中心校领导反应、汇报,向乡人民政府反应、汇报。徐老师还根据村领导的意见,秉笔代书,以村里和学校的名义,将天堂村小学校舍的实际情况写成书面报告向乡中心校、乡人民政府、区教办、区公所一级级反应、汇报。他还利用星期天,怀揣报告,替村里自费(走山路)找区里,县里汇报,脚被草鞋磨起了血泡用针挑破了再走,汗水湿透了衣服用手拧干了再穿,肚子饿了吃一点自己准备的干粮,口渴了就着山泉喝点凉水。长时间顶着烈日赶路,竟在一次去县城返校的路途中中了暑,直拉了三天肚子。徐老师没叫过一声苦,没喊过一声累,没说过一句抱怨话,依然坚守工作岗位,尽心尽力勤奋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上级领导最终被徐老师那种不辞劳苦、任劳任怨的行为所感动,决定拨款两千元改建天堂村小学。
学校动工修建了,天堂人无不欢欣鼓舞。天堂村木材丰富,可就地取材。群众投工积极,村里也尽力补助经费。徐老师更是不辞辛劳,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工人一起工作。学校修建期间,他起早贪黑,不分白天黑夜的忘我劳动,由于受了凉有时在课堂上嗓子哑了竟讲不出话来。学生、家长、村领导都心疼的劝徐老师休息,可他就是不愿意闲着。常常带领学生背石灰,揣泥浆;累了吃点冷饭,渴了喝点凉水;设计,施工,当工人,那里缺人就去那里,仿佛他就是这里的主人。原本就有胃病的他,胃部常感不适,但为了学生,为了学校,为了天堂村小学真能成为“天堂”,他没日没夜的干,他常说:“为了这所学校,这里的乡亲,这里的孩子,我愿意付出更多!”
老师、家长、干部、群众一起含辛茹苦,辛勤工作,忘我劳动,于1973年春期,天堂村里一座两层的石木混成结构小学校舍落成。落成典礼上,徐老师带领学生同干部、群众、家长载歌载舞庆祝,学校沉浸在一遍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
天堂村小学有了新校舍,高寒山区里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徐跃前的名字随着“天堂小学”校舍的建成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山区得到迅速传播,天堂村附近村、组的儿童也都纷纷慕名前来入学,甚至珙县边界上的学童也来了。
天堂小学学生人数走骤升,师资匮乏,徐老师又就地取材,从已初中毕业的学生中选出三人,上报村、乡,经过考核并批准后吸收为教师,壮大了学校的师资力量。这时,徐老师又义务担负起了负责培训新教师的任务。新教师备课、上课、家访,从教育方法到批改作业,徐老师无一不口传心授。除此,他还抽时间指导新教师授课,让新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徐老师的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高寒山区留不住教师的现状,改善了高寒山区的办学条件。天堂人至今一提起“徐跃前”这个名字,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和莫名的感动!
1977年春天,该校已发展到有学生100多人,教师5人。这时徐老师的胃病(68年曾做过胃修补术)又复发了,他时时疼得冷汗直流,仍顽强的以左手按着胃部坚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进行家访。初夏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家访返回的徐老师一头栽到在天堂村一个茶山顶上,个多小时后才被采茶人发现护送返回学校。1977年秋天,徐老师又几次昏到在讲台上。乡、村及中心校领导为徐老师的健康着想,强行将身患重病而不愿离开讲台的徐老师强行送往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医,进行了胃大部切除手术。1978年春节刚过,徐老师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就坚决要求家人护送其返校,身体还极度虚弱的徐老师又走上了难以割舍的讲台,仍坚持二部制复试教学。一个自身患病尚未痊愈,家有七旬老母,妻子患有严重心脏病和几个尚未成年孩子的他,依然别井离乡,继续安心教育工作,无怨无悔,其精神之可贵屈指可数,其品行之高尚令人仰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工夫不负有心人,徐耀乾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复试教学成效显著,就是复试教学中的小学毕业生的升学(升初中)率也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1983年,徐老师任负责人的天堂村小学被评为筠连县教育“先进集体”,他也于198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工作干劲更足了。新的,艰巨的工作又在前面召唤着他。
徐老师离开天堂村小学时,群众自发敲锣打鼓为其送行,场景极为壮观,可谓感人肺腑。中共自由乡党委、乡人民政府还给徐老师送了感谢信,并感谢中共沐义乡党委、政府支持了他们十六年的与山区人民共患难的优秀教师。
老骥伏枥 回报大山
高寒山区工作了16年,人已中年的徐老师炼就了一种精神,这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拼搏的精神,任劳任怨的精神,用以回报山区16年来的哺育。
1986年春期徐老师奉命调回沐义乡中心校任教初中语文,担任班主任工作。他带领毕业班教师一班人积极进取,刻苦钻研,勤奋拼搏,努力创新教法,积极探索教改,团结一致,不断努力,终于打破了沐义乡中心小学近几年中无人升中师、中专的记录。1988年出任该校党支部书记。1990年被选为中共筠连县党的代表,出席中共筠连县第七次代表大会。
1991年调任沐爱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在主持沐爱全区示范公开课时身先士卒,无私奉献,极大的调动了全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992年秋任沐爱小学校长,徐老师除抓好本校工作的同时,还亲临各村小学与教师交流心得,探讨教法,促进教改,深受教师欢迎。有教师劝徐老师说:“您年纪这么大了,就派别人来巡视指导吧”。他慈祥的脸上总是露出温和的笑容,说:“比起高寒山区,这里的条件好多了。”
撤区并乡建镇后,又兼任镇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但他仍时时不忘教学,刻刻不忘与教师沟通,认真探讨教法,尽力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沐爱视导站建立后,出任第一任站长。1998年沐爱视导站撤消,出任沐爱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
纵观教育旅途,徐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襟怀坦白,堪为人师,不愧为我们教师队伍的楷模。
“高寒山区给了我精神,乡村人民给了我营养,教育事业给了我魄力,让我一投入工作就忘了其他。”徐跃前老师如实说。
跋 徐耀乾老师虽然退休了,但精神却仍留在曾工作过的那所学校,还时时牵挂着那座山里的孩子,刻刻想念着自己昔日曾挥洒过汗水的那片热土。 作为一名党员,一位教师,一个普通人,一个曾做过两次手术的患者,在教育生涯中,一生不畏艰难,不怕辛苦,敢说敢干,敢拼敢闯。他的事迹,他的气魄,他的思想,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仰慕,值得我们仿效,值得我们崇敬! 时至今日,他仍在全心全意的关注着社会公益事业,并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