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93|回复: 5

    【转载】四川筠连县内客家人的基本状况(作者:温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4 19: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筠连县内客家人的基本状况
    作者:温涛

          客家人是汉族中的一个较独特的民系,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从东晋、南北朝时避战乱从中原迁居今广东、福建、江西交界一带,相对当地土著人来说后来者是客,故名客家人。客家人固守古汉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语言等,语言古朴、民风淳厚。又因生存环境恶劣,故客家人以勤于开拓、坚韧不拔的性格著称,在清朝初年,大批客家人迁入四川,使四川成了客家人数占全国第五位的省份。由于客家人独特的习俗、语言、迁徙史等,近年在海内外形成了以研究客家人为主题的“客家学”,在此笔者也不择深浅,就筠连县境内客家人的基本状况作了一些调查。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西、南面与云南省昭通地区相邻,幅员面积1255。37平方公里,人口37万,95%为汉族,其余为苗、彝、回等民族。筠连县在唐宋时为羁縻州建置,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土归流后正式建县,汉族才开始大规模迁入,县内现有的詹、陈、苏、母、郝等汉族均为明朝时迁入的。清初康熙年间开始“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大批湖广籍移民迁入筠连,清雍正四年(1726年)对四川、云南省界进行调整,筠连县成了川滇两省结合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市场繁荣、商贸活跃,此后客家人才开始迁入筠连。

          由于地缘关系,客家人迁入筠连的时间相对较迟,大致处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因为明朝时迁入的汉族和清初迁入的湖广籍移民较多,所以客家人到筠连到后已无土地可插占,到筠连后多在场镇附近当佃农、做小生意以维持生计,然后慢慢地勤俭积累,逐步地买田置产,陆续地在筠连定居下来。故现在筠连的客家人多居住在县城筠连镇及巡司镇、腾达镇一带
    。据笔者调查统计,现在居住在筠连县内客家人的主要姓氏为:

          廖姓 筠连廖姓客家人原籍在广东省和平县,乾隆十三年(1748年)廖瑞元来四川做小生意,乾隆二十年(1755年)初其子廖世宾夫妇入川,在威远县父子相聚,父子三人在威远县刘家滩租地佃耕难以维持生计,于当年冬又迁居筠连县城,以打零工、当佃农为业。到筠连第二年廖瑞元去世,当时廖世宾夫妇已经到了赤贫的地步。廖世宾夫妇靠着坚韧的性格,从帮工到做小生意,慢慢地勤俭积累,逐步地买田置产,到晚年几乎买下了筠连城南廉溪坝上一半的沿河坝田,当时人称“廖半坝”。廖世宾去世前两年议定廖姓客家人在筠连的字辈为“元世德廷正,国鸿新运昌,孝友敦宗礼,文昭武穆光”。现在筠连廖姓客家人多为“新运昌孝”四辈,
    总人数大致在900人左右。多居住在筠连城南廉溪坝上的真武村、星星村。
      
          郑姓 筠连郑姓客家人原籍在广东省长乐县,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郑氏七兄弟从广东迁入居住在隆昌、富顺一带。乾隆八年(1743年),郑必顺从广东迁入宜宾县宣化乡,二十三年(1758年)又迁梨汤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迁入筠连县海银乡。郑必顺入筠后安居乐业,晚年专程派人回广东故乡挖出父母遗骨,迎奉到筠连安葬,这也就是客家人独特的葬俗“金骨葬”。随后又有一批原住隆昌、富顺一带的郑姓客家人迁入筠连定居。筠连郑姓客家人的字辈为:“应元必德永清朝,廷显忠良世泽昌,学仕西天舒绵绣,经邦治国庆隆光。”,现在的郑姓客家人以“忠良世泽”较多。《筠连郑姓族谱》以南宋时的太尉兼枢密院事郑侠为始祖,其族谱脉络清晰,详细地记载了其祖先从闽迁粤,再由粤迁川的过程,到现在的“良”字辈为第三十七世。筠连郑姓客家人主要居住在筠连镇北部(即原海银乡),总人数约为3000人。

          黄姓 筠连黄姓客家人原籍在江西省龙南县,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黄德行背负双亲遗骨入川,到筠连后先在正街会龙栈帮工,稍有积累后在筠连城北郊的莲花坝买地置业,并将双亲遗骨安葬在莲花坝边,人称“金坛坟”,为筠连黄姓客家人的总坟。《筠连黄氏族谱》记载的源流较长,据其记载:黄氏出自颛顼之曾孙陆终,陆终受封于黄国后世遂以国为姓,黄姓的鼻祖为黄浮,其子黄渊为一世祖,到黄德行为第六十六代。黄德行定居筠连后,议定以“德盛元朝廷,光宗显耀升”为筠连黄姓字辈,后虽将其续为八十字,但现在的筠连黄姓客家人以“光宗显耀”四辈较多,总人数大致在500人左右。朱姓 筠连朱姓客家人原籍在福建省汀州府武平县中赤村,清乾隆二十四年(1771年)朱有珩和妻童大珍背着其母邱氏入川,途中与陈、郑二姓同行,三姓人在途中相互照顾、感情甚笃,相约结为异姓兄弟,后世不准通婚。朱、陈、郑三姓一同迁居高县安宁乡平寨场(今为筠连县腾达镇),相互扶持,到后来在平寨场修建天后宫,作为三姓人共同的家庙,至今遗址尚作为腾达镇政府的办公地点。筠连朱姓客家人后与另一支江西籍朱姓客家人联宗,统一字辈为:“有昌新兴,元成永绍,朝廷仕启,尚国宝珍”,现在筠连朱姓客家人约有2500人。

          钟姓 筠连钟姓客家人原籍在广东省梅州各县,在清乾隆年间先后迁入,分居于县境中部的巡司镇、武德乡、大乐乡等地,分为杨家湾、黄牛岩、大乐瓦、红岩湾、酸枣坪等五大支。

          筠连客家钟姓自称为商朝的后裔,以商汤为始祖,到今已传到129世,筠连钟姓客家人在民国32年(1943年)已理清各自自商汤以下的世数,并统一字辈为“学志启家邦,孝友福泽长,贤才宠大道,永远继书香”。筠连钟姓客家人今约有3500多人。
           刘姓 刘姓在客家人中较为独特的,即是由南宋末年人刘开七为客家始祖发派下来的,筠连刘姓客家人也不例外。筠连刘姓客家人以刘累、刘邦、刘备等为远世祖,刘开七为中世祖,入川第一代刘萃为近世组。《筠连古楼刘姓支谱》载:刘萃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广东省兴宁县入川,先居于重庆巴县,其孙辈在乾隆年间迁入筠连。筠连刘姓客家人的字辈是到筠连后议定的,为:“永朝奕明文,世泽万福兴”。筠连客家刘姓现主要居住在筠连镇南部古楼及巡司镇一带,总人数大致在1000人左右。

           温姓 温姓即笔者本人这一支,筠连温姓原籍在广东省长乐县(今五华县)。据《玉磨里温氏族谱》记载:温姓客家人原住在江西省宁都县,元末温贵和迁居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琴江都玉磨里,是为玉磨里温姓的始祖,故这支温姓的堂号为“玉磨祖堂”,以区别其他宗支。以后玉磨里温姓一直居住在长乐县周边一带,清乾隆六年(1742年),第十七世温元扬、温元贞、温元会三兄弟同其母张氏及子孙辈共7人上川,先定居于江津、隆昌,后代便散居川南一带。

          《玉磨里温氏族谱》中有一封书信,是温元扬三兄弟上川15年后其叔温紫彩从广东省托人带来的,其内容主要是询问四川是否真的好,以便他们决定是否随后搬家入川,并叙述了广东家乡连年饥馑、谷价飞涨的情况。这封书信可以作为研究当时民情的原始材料。温姓客家人在筠连的字辈较乱,以清世数为准,笔者是玉磨里温姓客家人的第二十四世。温姓客家人在筠连约有400人左右。

          以上是笔者通过家谱、口碑收集到的筠连客家人姓氏的主要情况,此外还有一些李、郭、陈、范、胡等姓氏的客家人由于家谱散失及说不清来源的原因没有收集到。据粗略估计:筠连县内的客家人约为1?2万人左右。虽相对人数较少,但都居住在筠连镇、巡司镇、腾达镇三个大镇周围,也存在着一些相对集中的区域,如筠连镇的星星村、莲花村、前丰村、堡合村。巡司镇的红星村,均为客家人占多数的村。筠连客家人一直同明末清初前定居筠连的汉族及上川人数较多的湖广人生活在一起,各种生活习俗相互影响、交融,已经不存在客家人方言岛了,但仍可以从其称谓、供的祖先神位、祭祖习俗、葬俗上了解其客家人身份。
          称谓

           筠连客家人多数仍保留着客家人传统的带汉语古音的称谓,把祖父叫做“阿公”、祖母叫做“阿婆”、父亲叫做“阿爷”(读成“阿牙”)、母亲叫做“阿娘”或“阿咪”、姐姐叫做“阿姐”(读成“阿夹”)、妹妹叫做“阿妹”(读成“阿梅”)、舅舅叫做“舅爷”(
    读成“舅牙”)、舅母叫做“舅娘”。筠连县内刘姓客家人把祖母叫做“阿尊”,算是一种较独特的称谓。除称谓外,其它客家口语保留就很少了。

          祖先神位  

          筠连客家人在祠堂或家庭的堂屋内供祖宗的神榜上,中间直书“某氏历代高曾祖考妣之神位”,神位上面写堂号,两边写对联。而其他汉族在中间直写“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把自己的姓氏写在“天地君亲师”的右上角。

         祭祖习俗

         筠连客家人在每次敬家神点燃香烛后,又用口来“请”家神,而其他汉族是用敲磬的方式请家神。筠连客家人请家神的具体做法是:面对神榜立正肃静后,先打拱作揖,然后一边用双手撕纸线,一边口里念:“ 某氏堂上、满堂众神、历代先祖、皇魂等众、六曹得道、阴司法官、镇家王爷……说不到的,请不到的,一律普见香坛,备有香蜡钱纸,亲身来领受”。然后伤势揖、叩头(三叩首)、再作揖,请毕由其余人员按辈份、长幼次序依次叩头作揖。清明时上坟,筠连客家人只在坟上铺纸钱(一般铺三行,中间一行铺六张,两侧各一行,每行三张,总共十二张),铺好纸钱后,就在坟前焚香燃烛献酒等。而其他汉族则要在用竿挂
    着飘钱插在坟上。

          葬俗

          前面介绍的金骨葬、金坛坟均为早期迁入客家人的葬俗,近代后已少见。现在筠连农村的客家人还保留着埋“八字坟”的习俗,“八字坟”又称“广东坟”,即坟头较高并以坟头为中心向外逐渐减矮扩展成“八”字状,而湖广人的坟则以坟头为中心向内收缩成“U”状。客家人入筠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和其他汉族一道,为四川省的盆周山区的开发作出了自已的贡献。但由于地处边远,所以筠连客家人中尚没有出现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人物。在这其中稍有名的人物有:廖鸿畴(1875?1968年),早年同张澜、熊克武参加保路运动,曾任省第一届议员,1925年在广州任黄埔同学会秘书、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人部主任,南京政府时供职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宣传部,1935年参加全国中医考试名列第二,被授予“国医”称号。廖新楠(1907?1994年),黄埔四期学生,南京保卫战时任江阴要塞司令。廖涵秋(1912?1950年),民国时期川南著名的蚕桑专家。郑仲瑶(1898?1951年),民国时的工商业者,曾参与腾川丝厂(当时川南最大的丝厂)的经营。

           笔者虽是客家人的后代,但还是第一次撰写这方面的文章,拉拉杂杂写了这样的篇幅,也许还算不上严格的论文,只是作为一种真实的记录。但愿它能起到一点拾遗补缺的作用,供专家和学者们参考。

          (作者:温涛    文章来源:客家论坛)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7-14 23: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又看到我的文章了。
    发表于 2011-7-15 00: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朝明 发表于 2011-7-14 23:59 禁止外链
    又看到我的文章了。


    欢迎朝明老师来到网站,很早前就看到朝明老师写的精彩的文章了,非常敬仰,今天终于看到朝明老师了,非常幸运。
    发表于 2012-8-18 21: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东莞
    现在才知道我也客家人啊
    发表于 2013-8-24 17: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据我所知,正宗的客家地区是广东省的梅州市,这里的客家话才是正宗的,福建的龙岩地区和广西的赣州地区属于客家人。客家人明显的习俗和语言,葬俗,文化,饮食,建筑风格等等都以梅州为主,早期,梅州客家人因贫穷,多数人都选择下南洋,就是去越南,印尼等周边国家谋生,也有赚钱后回来寻祖,建设家乡的,如曾宪梓,梅州有条宪梓大道;梅州不少名人,如叶剑英,生于梅州的丙村镇,至今保留着剑英的故居原貌,我曾有幸参观。N年前,更有幸目睹在梅州市举办的11届全世界客家人大会,品尝过正宗的客家菜,学过正宗的客家话,至今仍能够听懂90%以上;客家菜也特别好吃,代表菜有梅菜扣肉,苦瓜盅,红苕尖,姜油鸡,三黄鸡做的盐焗鸡,牛肉丸,牛筋丸,猪肉丸,鱼丸,鱼头粉等等;还有不得不提的梅州的橘子,每年秋天,梅州的橘子成熟了,各地的采购商早已经定好农户,就等成熟后来拉走就行,这里的橘子非常有好吃,有水晶橘,糯米橘,珍珠橘等品种,还是量有限,销售地区都不远,能够吃到正宗的梅州出产的橘子,非常不容易。
        我知道的也不多了,大概就这些吧,也不全面,只是我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还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曾经想过到这里定居的。
    发表于 2014-5-12 23: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柳州
    温姓贵和公后裔青云公到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永福村汶水屯纪事
      十五世祖标汉公,号标锦谥安穆赠儒林郎,乃燕兆公次子(贵和公→温葱公→元朝公→七十七郎公→志聪公→如义公→温谅公→温容公→九皋公→温性公→太和公→疑馨公→如仲公→燕兆公→标汉公)。妣蓝氏生三子,长宗厚,次宗和,三宗平(夭)。公原籍长乐县世,居玉磨里,迁于清乾隆年间迁永安县好义约留坑土名长安润置产筑室焉。公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岁十二月十六日亥时,终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子时,享年七十七有纪。葬于乾隆五十年乙丑岁正月十一辛酉日丑时在永安县黄泥坑甲地名风吹罗带,小土名猪湖肚小枰湖面上立已山,亥向兼巽乾分针金喝下山,蜈蚣形后拾嘉庆十年乙丑岁十二月十二日辛卯日丑时筑石灰坟式。妣蓝氏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岁二月十五日戊时,终于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岁十二月初九日酉时,阳年四十六岁。葬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岁十一月二十八壬寅日卯时,在长乐县南洞约黄畲甲地名岩了,小土名香菰窝坪面上立甲山庚兼卯酉分针唱仙人现掌形,至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初六日丙戊日卯时兴工修坟外之地于十二日卯时换碑并粉石灰坟式。
      十六世祖应高公,字宗厚,号青云,度保镇侍郎标汉公长子。妣邹氏生五子,长功旺(时吉),次功兴(时清),三功昌(时芳),四功钦(时钊),五功瑞。青云公原居广东省永安县(紫金县)好义约留坑长安澜。后因仲弟应嵩自行往广西浔州府贵县大圩教子岭创业,公接得喜信后即于嘉庆四年领眷携侄功震等同迁广西贵县大圩安居。制僻田千亩有奇即筑室大圩镇汶水村,其嗣裔甚盛,逾一千二百人矣。应高公次子时清公在汶水村建有祠堂一座,曰青云公祠。现青云公后裔约三分之一居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永福村委汶水村,全部是十七世祖时清公后裔。一支迁到贵港市区及其他乡镇,一支迁到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其余的散居南宁、柳州、河池等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