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元(右一)和村民討論李子種植的管理問題。(新華社發)
去年,以四川省筠連縣春風村為原型的戲劇《槐花幾時開》在北京、成都、宜賓等地多次上演,再現了春風村黨支部書記王家元帶領村民在石漠化的山頭上硬闖出了一條科學發展之路的事跡。 現實中的王家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又是怎樣帶領春風村創造“石頭上開花”的奇跡的?近日本報記者來到了位於川滇結合部的春風村,探尋傳奇村官王家元的故事。 “飛票”當選的村主任 時光回溯到2004年11月,春風村舉行了一場“跌宕起伏”的村委換屆選舉。 據當時的筠連縣駐村干部石均回憶:“選舉結果一出來,所有人都驚呆了,兩個候選人一個也沒上,倒是一個叫王家元的人被‘飛票’選中了,而且他的得票率竟然高達95%!” “王家元是誰?能力如何?人品怎樣?”選舉結果一公布,村民們都熱烈歡呼,而主持選舉的鎮干部卻是一頭霧水。 后來鎮黨委了解得知,時年38歲的王家元,早在20多年前便走南闖北,四處經商,積累了不少財富。可無論生意有多忙或是賺了多少錢,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每次回鄉,他都把自己的想法和村裡人交流,為家鄉發展獻計獻策、出資出力。 在鄉親們眼中,王家元不僅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更是能帶領村民致富的人。 對於“被選”為村官,王家元有點不知所措。王家元的大哥王中元是春風村的前任主任,2000年時因協助警方追捕逃犯被害身亡,因此家人強烈反對王家元去當這個村主任。 一面是鄉親的重托,一面是親人反對。最后,王家元和家人有了個“三年之約”,就是村主任就干三年,把村裡的路修通了就“交賬”,可誰能想到,春風村的這個“村官”,王家元一干就是九年。 “修不通路就喊我直接‘下課’” 從筠連縣城出發,僅僅十來分鐘就可到春風村。可聽當地村民說,以前春風村通向外界的隻有一條“羊腸小道毛毛路”,村裡人要想進城,打個來回就得一整天,翻山越嶺全靠步行。 沒有公路,出行困難,農副產品也很難運出去,更不用談致富奔小康了。修路,成為擺在剛剛走馬上任的王家元眼前的第一大難題。 “修不通路就喊我直接‘下課’!”這是王家元在就任春風村村主任的村民大會上作出的承諾。可是,要修路,談何容易。資金、材料、人工、征地各種問題一團亂麻。 “愚公都能移山,我就不信這個路修不通!”沒有資金,王家元就跟村民們協商集資,他還背著家人,拿出了十多萬元的積蓄﹔缺少材料,就讓人直接到自己的採石廠拉﹔沒有人工,他就和村裡的黨員干部扎在工地上。 為了修路,王家元曾經一個多月沒回家,甚至忘了82歲老父親的生日。 王家元舍家修路的事感動春風村的所有人,大家踴躍投工投勞,男女老少齊上陣,男人們掄大錘、鋼?,劈山開路,婦女們背著竹簍、挽著撮箕運土、背沙,寂靜的山村一夜間沸騰起來,成為了熱火朝天的筑路工地。 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春風村的村民們便在陡峭的石頭山上劈開一條通向外界“幸福之路”。2005年初,當外面的越野車沿著村民們開出的碎石路到達春風村時,村民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而此時的王家元,因為一心扑在村裡修路的事上,他的採石場也因經營不善倒閉轉賣了。“顧得了這頭就顧不得那頭。”王家元顯得很淡然,此時他對“村官”這個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006年,王家元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7年,王家元眾望所歸當選為春風村黨支部書記。 尋找一條“致富路” 地處川滇交界的春風村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因為漫山遍野的石頭,被當地人稱為“石頭村”。 如何尋找一條“致富路”成為了解決春風村脫貧致富問題的關鍵。以前村裡嘗試引種了烤煙、辣椒、火蔥等作物,但都以失敗告終,惡劣的自然環境似乎把春風人逼進了死胡同。 王家元上任后,專門從縣裡請來農業專家為村裡“把脈”,發現這裡雖然不適合種植傳統農作物,但這種地形經過整治和改造之后,特別適合種植當地的一種李子。 要在石頭包上種樹?村民們一開始有些抵觸,他們不願意放棄祖祖輩輩耕種的玉米、紅薯,去走那個“邪門歪路”。 對村民們的抵觸,王家元很理解,他知道村民經不起折騰。所以,他便和幾個黨員帶頭先種李子樹,試試“水深水淺”。 “石頭縫裡土太薄,先要在大石縫中壘上小石塊兒,再找土往石縫裡填。”栽了李子苗,王家元又要從很遠的地方挑水澆灌。 春風村石頭地陽光充足,李子又脆又甜,王家元家的李子已發展到30多畝,去年僅李子收入就達10多萬元。與此同時,李子樹不斷長大還保持住了水土,使土層越來越厚、越來越肥。 “稀奇稀奇真稀奇,王家元讓石頭開花啦!”原來村裡的那些堅決反對種李子的“保守派”們打趣地說。看到了種李子的好處,村民們也紛紛加入到了“種樹大軍”中。 到2012年底,春風村已形成李子樹面積1820畝,每年春風村圍繞李子樹打造的“賞花節”、“品果節”,特別是“石頭上開花”的“奇觀”都會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去年,王家元還與陝西一家旅行社合作,給春風村引入了“每年不低於20萬游客”的旅游項目,幾十萬斤的鮮果還在果樹上便被銷售一空。 春風村的特色農業、規模經營如同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除李子外,春風村還因地制宜,布局了2300余畝生態茶園和1780余畝花卉苗木。李子、茶葉、花卉,就像三個“拳頭”一樣,讓這個過去被人稱為“窮山惡水”的地方變成了“處處春風、遍地黃金”的小康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4年的不足1800元增長到去年的12000元。 如今,“春風模式”正在向周邊的農村延伸,春風聯同周邊的4個村成立了“春風綜合體”,其核心是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布局。 “共同富裕是我們建立‘春風綜合體’的目的。”對於“春風綜合體”,王家元信心滿滿,“隻要因地制宜找准發展路子,再通過我們自己的艱苦奮斗,石頭上也能開出幸福花!”(李曉東 鄧凱 魯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