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07|回复: 4

    筠商变村官的典范-王家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4 22: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本帖最后由 红旗飘飘 于 2011-7-4 22:32 编辑

    一个筠商变身“村官”的故事,不是传说,是传奇,但并不神奇,是科学与意志、实干与智慧的结果。他的故事,让人想起一首熟悉的民歌《不白活一回》—— 不白活一回 凤飞彩云追 雁叫鸟相随…… 活就活他个老变少啊 活就活他个瘦变肥呀 活就活他个穷变富呀 活就活他个虎生威 活他个心想事成笑声脆

    ……


    [img]禁止外链[/img]


    人生拐点的抉择 人生总会面临许多拐点,选择了不同方向,人生也随之改变。那些极不安分的,作出的选择,往往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总做一些一般人不敢去做也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谁曾想到:2004年的那次人生拐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命运的改变,而是一个群体未来的巨变。

    已过不惑之年的王家元至今还记得,他的人生有两次大的拐点。一次是在27年前,一次就在6年前。 1983年,刚刚成年的王家元,带着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几百元钱,坐车到了火车站。他拿出钱对售票员说:“麻烦你卖张票给我,随便到哪里。” 那个时候,很多人认为,只要走出去,遍地是黄金。“我们就象随风而飘的蒲公英,没有方向,只是想离开这个山旮旯,飘到很远的地方碰运气。” 火车票是到山西太原的。从那以后的20多年,王家元以山西为据点,先后做过化纤布匹等多种生意。从亏到心慌再到赚得心欢,当年的农村娃,在外面发了财,成了让家乡人羡慕的筠商。 回想起自己人生的这一步,王家元说,如果当年没有鼓足勇气走出去,也绝不会有我今天的故事了。

    2003年,已经赚取了第一桶金的王家元回到故乡筠连。在县城买了房子,租了门市,办了采石场,再准备做点服装生意,照顾年迈的父母,也让娃儿好好读书。令他没想到的是,正当自己在家乡的创业稳步向前发展的时候,又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 那是2004年的11月,王家元所在的春风村举行了村委换届选举。这一次跌宕起伏的选举,开启了春风村后来不同凡响的精彩历程。 11月9日,春风村的选举日。一大早,村里500多选民就陆陆续续汇集到选举现场。当时的驻村干部石均回忆说:“一唱票,我们都惊呆了,我们推荐的两名候选人一个也没上,一个名叫王家元的人被‘高票’选中了,500多选民,他得票率高达95%。” 现场结果一出,村民们热烈鼓掌,主持选举的镇领导却蒙了。

    “王家元是谁?长得啥样?能力如何?人品如何?他愿不愿意当这个村主任?” 然而,这个被 “高票”选中的主角——王家元对此一无所知。这天,他正在筠连县城里忙着自己的生意。 “三老辈,快回来作就职演说,村民们‘高票’选你当村主任了。”当一个晚辈跑来告诉他选举结果时,王家元不知所措。乡亲们生怕王家元不愿出任费力不讨好的“村官”,又拉又拍又激:“我们听你说过的,绝对整得住……”、“我们选了你,你不能金蝉脱壳哈!”、“你一定要带我们过上好日子!” 原来,在外经商的王家元,年年都要回春风村过年,眼中的家乡与外面的巨大反差,让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每一次回家,王家元都把改变家乡的想法和大家摆一摆、说了很多好点子。在乡亲们眼里,王家元是能人,是家乡的骄傲。

    “这些在不经意中说出的话让老乡们听进去了。”王家元说。 村民们怎么能不听进心坎去?这一年的春风村,还没有一条能通车的公路,没有一项叫得响的产业,甚至也没有几家算得上小康的农户。村民一背太阳一背雨地劳作,在这遍布石灰石的岩石缝里出力流汗,一年到头无休无止,但这里的山依然是不长树的荒山,这里的土依然是不稳水的薄土,这里的人依然是没有完全脱贫的穷苦人。 2004年,春风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800元。“穷怕了,穷够了”的春风人热切地期盼着有一个能带领他们致富的“带头人”。 “那个时候,我不想当村干部。”王家元说,是乡亲们期盼的眼光让他开始改变最初的想法。

    然而,放弃做得正好的事业,去当一个村官,这样的念头一经摆在桌面上,马上就遭到家人的激烈反对。家人的意见很实在:一个村官一年的收入是多少?你做生意一年的收入是多少?更何况,你说的别人不一定要干。妻子廖运兰的火气特别大:“你这是在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王家元失眠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独自来到哥哥王中元的墓前,冥思苦想。 1997年,在外经商的哥哥王中元回到村里。

    第二年,王中元即被村民选为村主任。一上任,王中元便着手修建从山下冒水村到春风村中沙组的2.5公里公路。但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9月16日,年仅38岁的王中元,在一次协助腾达镇派出所抓捕一名惯偷的任务中,被歹徒刺中,不幸牺牲。 王家元还清晰地记得,就在他回家为哥哥处理后事的时候,乡亲们曾拉着王家元的手问:“家元,你哥哥走了,路还没修完,接下来咋个办啊?” 哥哥的坟前,王家元似乎又看到了那条断头路。也想起了2003年回家时儿时玩伴的话:“你赚钱了,搬到县城住起了。可我们的生活,咋个还那么苦啊?” “阴阳相隔的哥哥,你是不是在给我一个肯定的答案?”王家元突然觉得——这是冥冥之中老天爷的一个暗示:哥哥牺牲时38岁,我当上村主任也快38岁,当村主任,除了是乡亲们的期盼,也是哥哥理想的延伸呀! 王家元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不能伤了老乡们的心,我一定要完成哥哥的遗愿!

    当天晚上,王家元回到家里,很坚决地对家人说:“给我三年时间,我要把乡亲最盼的路修通。交账后,我回来继续做生意!”

    分享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22: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成都
    希望之路的开辟

    我们从筠连县城乘车到春风村,时间仅需10多分钟。然而,在6年前,春风村的老百姓却要花费半天时间进一趟县城。

    70多岁的村民刘超群告诉记者:“当年,我们要出去卖点苞谷、海椒之类农产品,远的地方要翻20多里的山路。天一亮就出发,中午才能进城,摸爬滚打是常有的事。”

    “猫咡湾石头多,小的小块块,大的大砣砣,山穷人更穷,水洗光坡坡。”一首民谣《石头歌》最能反映当时春风村的险恶地形和穷困面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春风村与外界的联系只能依靠一条条羊肠小道。

    出行难,是王家元每次从县城回家想得最多的问题。要想富,先修路。“而今乡亲选我当这个村主任,把改变春风村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决不能让他们失望呀!”王家元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乡亲们最期盼的路修通。

    上任伊始,王家元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水邦一道,公开了村支两委的修路目标:三年之内打通连接全村三个组的7.8公里长、4.5米宽的环形路。

    “那个时候村里修路,镇上只有精神支持,没有任何资金补助,修路的钱全得村民自己筹集。”曾经担任过春风村委会主任的蒋茂银说。对于十分穷困的春风人来说,要自己出钱修一条路谈何容易。怎么办?

    “在外面摸爬滚打那么多年,啥子难处没有遇到过?越困难,越要挑战。”多年后,谈到当时的情景,王家元依然精神振奋。

    “没有外援,我们有双手,没有资金,我们有力气。”王家元给乡亲们打气。

    王家元不仅背着家人,拿出了10多万元积蓄用于修路,还对乡亲许诺:“修路需要的石料,只管到我的采石场拖。由我一个人全部负责。”

    这样的承诺已经完全背离了商人之道,家人也对他做“赔本的生意”十分不解。面对家人的责怪,王家元在心里这样说:“我已经是上弦之箭,不可以现在回来,只有等我把承诺的事情完成了再回来。”他悄悄打点行李,只身到了村里自己的老家住了下来,整天忙碌在修路工地上,这一呆就是两个月。

    村主任用行动感动了全村的人,尽管全村人都处于低收入水平,但大家踊跃集资、出工。

    规划的线路刚好要占用村民李吉友奶奶的坟墓,王家元有些担心,李吉友会不会同意迁坟呢?没想到李吉友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多年后记者向李吉友问及原因时,李吉友说:“我穷了几十年了,奶奶一定希望我过上好日子,现在就要修路了,我想她老人家一定会支持我们的。”

    正是这种不带任何杂质的纯朴感情把全村人凝聚到了一起,产生了无比强大的动力,村里上至七八旬老人,下至几岁儿童,大家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筑路大潮中,许多村民中午都不回家,饿了,就拿出早上出门时带的烤红薯充饥;渴了,就趴在溪沟边喝两口山泉……

    用钢钎撬,用肩膀挑,在坚硬的石头上修路,依靠的主要是人工。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陡峭的岩石上终于凿出了一条可以通车的碎石路。2005年初,山外的越野车破天荒第一次开到了春风村的时候,一些乡亲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然而,在王家元看来,打通下山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更艰巨的修路任务等着他呢!乘着乡亲们的筑路热情,王家元与大家一道,又拿起工具,一鼓作气,打通了春风组到中沙组的断头路。2006年年底,春风村7.8公里环形碎石路全面贯通。比王家元对村民的承诺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年。

    但是,完成了承诺任务的王家元并没有丝毫歇息,当他得知县上将实行“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通村水泥路政策后,他再次全村总动员投资投劳,用最短的时间修整夯实了全村7.8公里环形路路基。很快,一笔250万元的专项修路资金划给了春风村。这笔巨资激发了村民更大的修路热情,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贯穿全村的7.8公里水泥路就全部铺成。

    如今,大卡车开进了春风村,小轿车也能顺顺当当进春风村了。从山下水茨村驱车前往春风村,只需要短短五六分钟。大约一刻钟的时间,便可抵达村里的最边远处。

    路,改变了春风村,也改变了王家元。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王家元心里明白,村里要改变面貌,还需要他,自己也必须担当起这份责任与使命。面对曾经对家人说过的干三年回来的承诺,他只能对他们说声对不起。

    苦心经营的采石厂此时已经被卖掉。“管得了村上就管不了采石厂;管得了采石厂就管不了村上。”这时候的王家元,对自己担任村官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为自己挣钱只有自己高兴,但为乡亲做了有用的事,不仅自己高兴,全村人都高兴,我愿意做更多让乡亲们高兴的事情。”

    2007年的春风村进行党支部换届选举,众望所归的王家元当选为春风村党支部书记。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22: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成都
    致富之门的开启

    路有了,可是开启春风村致富之门的钥匙在哪里?

    钥匙其实就藏在荒芜的石灰石中间,只是在过去,谁也没有真正发现。

    幅员面积5200亩的春风村,石漠化面积就占据了三分之一。被环境学家称为“地球癌症”的喀斯特地貌,让春风村种植粮食产量很低。过去,春风村因严重缺水导致缺粮,村民都住破草房,很多人家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勤劳的春风人尝试过种海椒、种火葱等产业,但都没有形成气候。

    王家元心里明白,修路可以让乡亲们苦干出来,但是,发展产业,仅仅苦干还不够,还要讲究科学。

    在市场闯荡多年的王家元,面对春风村的发展困境,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王家元还在带领大伙儿修路同时就开始了他的逆向思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找准路子,就会化劣势为优势。”

    王家元想起了自己2000年到山东寿光考察农业时的情景。看到那里的葱葱蒜苗都能出口赚外汇,他当时就在想,为啥我老家赚不了这个?

    “照搬寿光搞蔬菜?天时地利人和,我们都不具备。资源匮乏、道路不通、劳动力大量外流。要改变,必须另辟新路径……”王家元想到了种果树。

    但种什么果树最合适呢?他向农业专家请教。专家分析研究后认为,种李树比较好。因为岩石缝隙间有黄泥堆积,便于李树根部向下延伸,加之山上的石头都是石灰石,具有很强的聚热功能,在夜间持续释放热量可促使李树糖分聚集,李子味道会更好。他请教老辈,老人们说,春风村很多年前有种李子树的经验,这个地方的李子好吃,后来为了吃饱肚子,李子树被砍了种粮食。

    “对,就发展李子产业。”其实,对市场了如指掌的王家元最明白,与春风村相距仅有10多里路的筠连县城,每天水果需求量多达五六十吨,水果供应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王家元还帮村民们算了一笔账:种粮食,一亩地一般有400元收益,种李子树,一亩能种60根,平均每根结果50斤,总共3000斤,按照当时1块钱的平均价格计算,大约3000块钱。

    这个帐算到村民心坎上。种李子树,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缺。

    得到村民认可赞同后,王家元又带着村组干部联系县、乡果树专家现场指导,栽种、嫁接、修枝,先试点后铺开。

    他就任的当年,组织村民在乱石缝里种下了近千亩李树。2005年,李子树种植在春风组全面铺开。

    刘远恒是当年带头栽种李子的老党员,回想起那段创业的日子,老刘还记忆犹新:“石头缝里土壤太薄,我们一家人每天一早就背着背篓,到几里外的山上去找土,一背一背地背回来,填在石头缝里。栽了李子苗,全家人又要从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浇灌。”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几年过去,老刘家的李子已经从最初的一亩多发展到如今的30多亩,仅李子收入一项每年就达10多万元,刘远恒也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李子大王”。

    随着全村李子规模的做大,王家元再次展现了作为一个精明商人的敏锐意识,他根据李子产业的发展趋势,拿出了三个应对举措:一是为了杜绝果农互相砍价,从整体上保护果农利益,他在村里组织成立了李子协会,对春风村李子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的规范化销售,实现了李子产业的科学生产和管理。二是他征得县工商局领导支持,为李子协会免费注册了李子商标,让“猫咡湾”李子抱团征战各地市场。三是精心策划李花节,唱响春风李子品牌。

    2006年3月10日,春风村首届李花节正式开幕。当天,县城里的、市里的、市外乃至省外的上万名游客纷纷慕名前来,休闲观光,赏花游玩,春风村名声大振,这带来了春风村的又一次致富机会。

    “客人来赏花,还要吃饭。为何不让村民发展农家乐呢?”王家元又看到了商机,“必须得把山旮旮的资源用够。”王家元想到做到,迅速发动临近路口的村民,尝试搞一些农家乐。

    但是王家元没有想到的是,朴实的乡亲们,竟然会为了做农家乐买卖而为难。村民说:“招待客人吃饭算钱,咋个好意思哦!”

    朱永芬最早被王家元等人动员起来开办农家乐。“最初村干部来动员我们办农家乐,我们还觉得好笑。我们农村人卖粮食、卖蔬果,还从没卖过饭。”朱永芬说,“后来我们把办农家乐这事跟在成都龙泉驿工作的儿子说起,他非常赞成,于是很快就有了这个 ‘刘家花园’。”

    刘家花园是春风村有史以来出现的第一家农家乐。朱永芬至今还记得,刘家花园开业第一天就摆了6桌席,总收入500多元。接下来,刘家花园生意越来越好,有时要接待30多桌客人,还有的时候是客人太多根本接待不了。

    有了“刘家花园”的带动,很快,“胡家李园”、“陶然居农庄”、“快乐农家”等一个个农家乐也张罗了起来。到2008年,全村李子产量达20多万公斤,李子总收入达到了150万元,成规模的农家乐已经有18家,年收入已突破100万元。

    春风组的胡怀彬,自从办起了“胡家李园”,家庭收入跟以前完全是两重天。赚取了第一桶金的他,不仅建起了舒适漂亮的新房,连多年没能娶到媳妇的弟弟也欢欢喜喜地迎娶了云南新娘刘邦艳。

    “没想到啊,这个过去被人看不起的山旮旯,现在竟成了大家羡慕的好地方。”多年前安家在春风村的外地人,如今已是“陶然居农庄”老板的陶堂进面对记者的采访,无限感慨地说。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22: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成都
    康庄大道的拓展

    春风村虽然仅有三个组,可三个组三重天,自然状况迥异。李子产业的发展,让春风组的村民率先致富;但是中沙、龙塘两组却因土壤条件不适合栽种李子,赶不上李子产业发展的东风。

    春风组发展了,如何让另外的中沙、龙塘两组的群众也走上康庄大道呢?这是摆在王家元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在中沙组、龙塘组,有一片多年前遗留下来的废弃茶园,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些废弃茶园杂草丛生,淹没在荒山野岭之中。

    既然石头缝里也能变出聚宝盆,这些荒废的土地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呢?从2006年开始,王家元就在思考能否巧借外力来助推中沙、龙塘两组的发展。

    恰在这年4月,三位不速之客走进了春风村。高县人周波、刘祖军、余世友想找个地方投资,建立花卉苗圃基地。听说春风村不错,他们慕名前来。

    王家元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积极向周波推荐中沙、龙塘组交界处的废弃茶园。可是,由于当时这个地方水电不通,路也还没有完全修好,周波等人开出每亩年租金50元的一口价,表示多一分都不愿租,附加条件是村上负责 “三通”,初步打算租地320亩,租期30年。

    320亩土地一年只能收到16000元的租金!在不少人看来,这完全是一笔“贱卖”生意。但是王家元有自己的盘算。他找到已经准备打道回府的周波等人:“别慌着走,再给我一天时间回复你们。”

    留下了客人,王家元开始了紧张的游说工作。在村民代表一事一议会上,王家元给大家算起了账:50元一亩的租金是少了点,但是在出租土地的同时,我们要附加一个条件——花卉基地用工要优先用春风村村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打工的机会。

    这么一算,村民代表的顾虑一下就打消了。很快,以每亩年租金50元把320亩荒山租给周波等人的事项得到顺利通过。春风村由此破天荒地引进了第一个开发商,也迎来了第一个建在村里的公司———筠连县佛来仙居园林有限公司。

    在村民的积极支持下,园林公司快速发展,基地里种植了桂花、茶花、紫薇、红叶李等10多个品种,共10万多株,面积扩大到680亩。同时公司还开发林下“移动圈舍”放养桂花乌骨鸡和开展“林业生态农家旅游”。

    按照当初的设想,花卉基地的发展壮大,首先受益的还是当地农民。“四年来,光工钱我们就开支了七八十万,请的全是春风村本地人。”周波说。

    当年,该村村民在园林公司打工收入超过20万元。龙塘组村民周均和共租了近6亩地给公司,4年来虽然土地租金只挣了1200元,但在公司打工可挣3万多元钱。

    王家元却认为这是挣小钱。2009年以来,王家元又谋划让村民挣更多的大钱。经过村两委与公司协商,以“公司+农户”的形式,采用公司出资金与技术,农户出土地与劳力的模式,公司保底收购销售,收益五五分成,发展花卉苗圃700亩。

    王家元说,按照花卉苗木销售周期算,这700亩花卉苗木5年之后利润将有1400万元,五五分成村民可得700万元。

    “这样把公司和农户‘绑’在一起,村民也是‘股东’,调动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也减少了公司的投入,达到了‘双赢’效果。”说起村“两委”这几招,王家元充满自信。

    王家元的自信来自于他开阔的视野和对未来的前瞻性把握,正如原驻村干部石均所说,利用外力让土地流转起来,虽然不是王家元所创,但他善于把这些好办法转化为春风村发展的好路子,通过巧干让村民受益,这是难能可贵的。

    凭着这样的思路,中沙、龙塘两组在发展花卉产业的同时,还从雅安、泸州两地引进“乌牛早”、“平阳特早”等优质良繁茶苗,建起了千亩优质良繁茶基地。2010年,从浙江引进的茶叶企业和春风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随着茶叶产业的确立,中沙、龙塘两组村民将拓展新的增收渠道,全村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年,春风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远远超出宜宾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50元。

    伴随着春风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不断拓展,快速前进,王家元也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他先后被表彰为四川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模,多次受到省委刘奇葆书记的亲切接见。

    “荣誉对我既是动力,也是压力。”面对记者,王家元说出了心里话,“春风村这些年确实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我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由不得我们有半点歇息。”

    这就是王家元,永不歇息的王家元。在记者采访期间,王家元也始终停不下手中的工作,他的思绪中,还有太多发展路子需要去谋划,太多的事情等着完成。眼下,他正牵挂的,是怎么更快更好地把春风村综合体建设搞起来。在王家元的盘算里,就是要按照镇上交给他的新任务,争取在两年内建设一个以春风村为中心,整体联动周边的冒水、千秋、向阳、水茨四个村,打造一个三产互动、城乡一体、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周边群众跟春风村一样过上好日子,这是我现在最想做好的事情。”王家元说。

    “人生就是往前冲。”这是王家元常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让他带领着村民们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新生活。(资料来源:宜宾日报  王黎 彭世宏)

    发表于 2011-8-16 00: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此文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