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旗飘飘 于 2011-7-4 23:15 编辑
我们在教学中要达到最境界就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生不是老师学,不为家长学,而是自己要学。学习不是苦差事,而是一种乐趣,是学生自向的一种需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很难达到这一境界。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后能达到,也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习还达不到自觉时,老师通常采用的办法就是严格要求,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去学习。学生在这种压力下进行的学习肯定是被动的,是很苦很累的,这种苦和累不是源于体力上的,而是源于思想上的,精神上的,学生怕家长责备,怕学不好老师批评,学生怕成绩起伏,怕名次下降。学生都想成为乘孩子,都想要家长满意,让老师高兴,却惟独忘了首先要让自己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在这种被动,压抑的学习中,由于惟巩超过了学生的承受限度和控制能力,学生或迟或早,或以这种方式那种方式要宣泄出来。因此,有时当一个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哪怕这种批评在老师看来只是一点小问题,但被对老师的顶撞也是种必然。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先是莫名其妙,继而勃然大怒:一句小小的批评竟敢如此无理,这还了得,反了,非把他收拾下来不可!如此,连带老师也被引发失控了。
我们通常把严格要求看成是老师负责的表现,的确也如此,因此,一个严格要求的老师要经常批评学生,自是自然而然,司空见惯。我们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批评,很少去分析学生被批评的深层原因,很少去想想,除了批评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我们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由于我们的阅历比学生丰富,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对学生在学习的压力,在考试上的失败,可能认为不算问题了。但是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对学生来说,在现有的十几年生活经历中,学习压力和考试失败就是他遇到的最大挫折了,这种挫折对成人那颗经受过许多打击的心来说构不成创伤,但对学生那颗未经历风雨的,单纯的,稚嫩的心来说则是遭受的一场从未有过的打击。可见,学生那颗稚嫩之心是无法和老师这颗成熟之心相比的。可是,我们却常犯这样的错误,由于我们教的学生多了,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见多了,麻木了,我们成了教书机器,感情没有了,同情心没有了,我们距离学生很遥远,学生距离我们也很遥远,虽然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是从来不设防的,但是,我们很难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不能和学生同喜同悲同快乐,我们缺乏感情这座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最重要的通道和桥梁。
再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我们教了100多个学生,其中90个优秀,10个较差,那么把全部学生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评,老师的工作90%达优,总的算是成功的了,但是具体到这10个较差的学生的头上,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100%的失败,当我们老师用90%的成功率来安慰自己时,可曾想想那之外的10%的学生个个承受的都是100%的失败压力。我们很少这样去想,社会激烈竞争对孩子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老师培养人才的重任,这各种压力一同压在学会稚嫩的肩上,学生承受压力有多大?虽然老师工作的压力也大,但老师有时把自身的压力转移到了学生的身上。因此,承受如此重大压力的学生如果不能通过对学习的追求,思想进行和升华把压力化解,而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又未能掌握好方法和心理,那么,学生通过对老理由的顶撞来释放自己的压力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学生若不通过此途径把压力释放聘为,一定还要经过其他途径把压力释放出来。有的途径则可能是带有违纪性的,破坏性的。所以,当学生的学习还没有达到自觉,主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到既严格要求又积极疏导,在严格要求中给学生创造缓解压力的渠道,空间和条件。
老师若意识到了这一点,就要在心理上随时准备接受学生的合理冲撞,并采取各种办法化解学生的压力。为此,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冲撞,不要认为学习一冲撞就丢了老师的面子,伤了老师的自尊。要去分析学生冲撞老师的原因,要理想学生,要感受学生,绝不能高压,把矛盾激化。而要合理疏导,缓释学生的压力,化解学生的情绪,并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其次,不要让学生的压力造成后果后再着急,而要随时掌握好学生的情绪状态,在每期的班主任管理措施中要把化解学生的压力作为一项工作考虑进去,具体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经常找学生个别谈话,交心,掌握学生每个阶段的情绪,状态,随时引导,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训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有主题明确,丰富多彩的班会,有充分发言机会,的讨论会,辩论会,能彻底放松思想的徒步郊游,互相帮助又能锻炼意志的登山运动,老师有意参与进去的游戏活动,老师表演得不好,出出"洋相"也无妨,让学生在哈哈大笑中缩短同老师的心理差距,成为朋友,减少压力,等等。
从学生的成长及其心理看,活跃是其天性,但是由于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大,学生压力大,老师对学生又只是一味地严格要求和施加压力,不善于分析和疏导学生心理,那么,学生长期压抑,焦虑和积累必然要通过冲撞,违纪,甚至是破坏行为发泄出来。因此老师要学生会分析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会谅解,宽容学生的冲撞,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缓释学生的焦虑,化解学生的压力,升华学生的境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作者:四川省筠连县中学 李劲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