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已经有很多热心人参与到关爱老兵行动中,但我们做得太迟了,也做得不够。——丁芝萍
缘起2010
7月7日一早,丁芝萍打开电脑,桌面就是满满一屏大部分是关于宜宾抗战老兵的文档和照片。
她是宜宾的一名自由撰稿人,正在撰写《宜宾全民抗战纪略》一书,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将收录宜宾抗战老兵的故事。她说:“得赶紧做点什么,让人们知道这些老兵,写书就是让老兵们口述历史。”
丁芝萍也是宜宾关爱老兵的爱心人士,她和老兵的缘分还得从2010年说起。
2010年9月,“老兵回家”发起人、前《瞭望东方》总编助理孙春龙和本报联系,送宜宾籍老兵何绍从回家。听说何绍从是屏山人,参加抗战远征军,离开宜宾近70年,在各方好心人的资助下才圆了回乡梦,丁芝萍马上意识到,老兵们身上有很多故事,同时也是急需得到社会发现和尊重的群体。
丁芝萍马上向当时负责报道的本报记者打听起了老兵的事情,从此一发不可收。在这3年中,她走访了很多老兵,发现了10多名健在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甚至自费到云南腾冲看望何绍从,去国殇墓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丁芝萍用文字记录老兵的经历,和她同行的摄影爱好者董志宇则用镜头记录老兵的现状。
关爱抗战老兵网一直在捐助一些宜宾老兵。和该网站对接的宜宾爱心人士小文,因工作和生活等诸多原因在救助和发现老兵方面力不从心,丁芝萍就扛起了这面大旗,为老兵们的救助金奔波,为他们立传传世。
我怕来不及
丁芝萍说,抗战时期,宜宾虽不是战场,但却有大量宜宾人投入到抗战中。据史料统计,宜宾八县两区在八年抗战中出征将士13万余(不含各类军校及军阀募兵),多为民族独立和生存血洒沙场。
据记载,宜宾地区历年考入军校,特别是黄埔军校的士官生不少,黄埔学会在册的有100余名(实际应远不止这个数),他们有文化、有技术、有信仰,是军界的佼佼者,大多参加了抗日战争,表现得非常英勇,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牺牲。“8·13”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滇西及远征印缅抗战等都有这些老兵的身影。“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在日益凋零,把那段历史记在心里的人,也越来越少。”她说,幸存的老兵已经不多,年龄最长的已有百岁,最年轻的也是80好几,大多有战争遗下的伤残及各种老年病,可谓风烛残年。“我们发现了一个老兵,叫彭成杰,筠连人,我们给他送去了900元,老人一高兴,说要拿这钱上街去给老伴买一双皮鞋,一去,脑溢血就走了。”让丁芝萍扼腕唏嘘的事还有很多。“有个老兵叫苏瑞龙,我们发现他时,他已经记不起自己的经历了。”在宜宾搬运公司,丁芝萍发现了做苦力的老兵,在屏山龙华镇,她发现了一个正在摆地摊的抗战老兵,而在发现过程中最让人遗憾的是,不断有老兵离开人世。“最怕的是我们来不及、搞不赢,老兵们就走了。”丁芝萍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