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禁止外链[/img] 发掘出的陶俑杨涛摄 在对宜宾屏山县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的考古发掘中,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现了多处震惊全川的重大遗址,与此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昨天,记者再度采访了历史专家,试图从他们的回答中,来捕捉揭开谜底的蛛丝马迹。
在整体分布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向家坝遗址群中,存有不同时期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明清,然而汉代之后直至元代之前的近千年却未发现任何文化遗存的痕迹,出现了文化断层。在这段仿佛悄然翻过的“历史空白”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件?这里的居民到底去了哪里?
“可以肯定的是,这段时期里这儿一定发生了经济或者社会生活的改变。”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徐亮工说。在昨天的采访中,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如此长的时间,这里不留下任何文化痕迹的可能性只有两种,迁徙或消亡。也由此产生了多种可能的推测。
推测之一:交通影响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修建了由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重要道路——“五尺道”,屏山县正是这条道路的重要途径路点。
而五尺道恰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东线,自汉时起繁盛,直至明清时衰落。商路的时间起讫,在时间上与遗址群的文化断层正好重合。这条繁荣的商贸线,或许影响了此处居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点。
推测之二:民族融合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位于川滇交界处的屏山县,自古就处于汉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交汇的漩涡区。有专家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发生于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时间上也正好契合于此处文化断层的起点时期。
“或许有其它的民族文化迁移至此,对此处原住民的文化习俗造成了冲击,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农耕渔猎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墓葬习俗。”徐亮工说。
推测之三:战争破坏
三国时期,宜宾为蜀汉南方边陲之门户。蜀国丞相诸葛亮曾从僰道县(今宜宾)出师,平定南中(今云贵地区)叛乱,也留下了“七擒孟获”等诸多传说。此处也是进军南中的必经之地。自三国时期开始,此后近500年的时间,中国一直处于国家分裂的状态,由此造成的战争也是不计其数。从历代的疆域地图上可以发现,屏山这个金沙江畔的小镇所属的国郡也一再更迭,由于统治阶级的不同产生的主流文化差异,也有可能造成此处的文化断层。
刘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