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元(右一)和村民讨论李子种植的管理问题。(新华社发) 光明日报 去年,以四川省筠连县春风村为原型的戏剧《槐花几时开》在北京、成都、宜宾等地多次上演,再现了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带领村民在石漠化的山头上硬闯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的事迹。
现实中的王家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是怎样带领春风村创造“石头上开花”的奇迹的?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了位于川滇结合部的春风村,探寻传奇村官王家元的故事。
“飞票”当选的村主任
时光回溯到2004年11月,春风村举行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村委换届选举。
据当时的筠连县驻村干部石均回忆:“选举结果一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两个候选人一个也没上,倒是一个叫王家元的人被‘飞票’选中了,而且他的得票率竟然高达95%!”
“王家元是谁?能力如何?人品怎样?”选举结果一公布,村民们都热烈欢呼,而主持选举的镇干部却是一头雾水。
后来镇党委了解得知,时年38岁的王家元,早在20多年前便走南闯北,四处经商,积累了不少财富。可无论生意有多忙或是赚了多少钱,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每次回乡,他都把自己的想法和村里人交流,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出资出力。
在乡亲们眼中,王家元不仅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更是能带领村民致富的人。
对于“被选”为村官,王家元有点不知所措。王家元的大哥王中元是春风村的前任主任,2000年时因协助警方追捕逃犯被害身亡,因此家人强烈反对王家元去当这个村主任。
一面是乡亲的重托,一面是亲人反对。最后,王家元和家人有了个“三年之约”,就是村主任就干三年,把村里的路修通了就“交账”,可谁能想到,春风村的这个“村官”,王家元一干就是九年。 “修不通路就喊我直接‘下课’”
从筠连县城出发,仅仅十来分钟就可到春风村。可听当地村民说,以前春风村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毛毛路”,村里人要想进城,打个来回就得一整天,翻山越岭全靠步行。
没有公路,出行困难,农副产品也很难运出去,更不用谈致富奔小康了。修路,成为摆在刚刚走马上任的王家元眼前的第一大难题。
“修不通路就喊我直接‘下课’!”这是王家元在就任春风村村主任的村民大会上作出的承诺。可是,要修路,谈何容易。资金、材料、人工、征地各种问题一团乱麻。
“愚公都能移山,我就不信这个路修不通!”没有资金,王家元就跟村民们协商集资,他还背着家人,拿出了十多万元的积蓄;缺少材料,就让人直接到自己的采石厂拉;没有人工,他就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扎在工地上。
为了修路,王家元曾经一个多月没回家,甚至忘了82岁老父亲的生日。
王家元舍家修路的事感动春风村的所有人,大家踊跃投工投劳,男女老少齐上阵,男人们抡大锤、钢钎,劈山开路,妇女们背着竹篓、挽着撮箕运土、背沙,寂静的山村一夜间沸腾起来,成为了热火朝天的筑路工地。
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春风村的村民们便在陡峭的石头山上劈开一条通向外界“幸福之路”。2005年初,当外面的越野车沿着村民们开出的碎石路到达春风村时,村民们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而此时的王家元,因为一心扑在村里修路的事上,他的采石场也因经营不善倒闭转卖了。“顾得了这头就顾不得那头。”王家元显得很淡然,此时他对“村官”这个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06年,王家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7年,王家元众望所归当选为春风村党支部书记。
寻找一条“致富路”
地处川滇交界的春风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因为漫山遍野的石头,被当地人称为“石头村”。
如何寻找一条“致富路”成为了解决春风村脱贫致富问题的关键。以前村里尝试引种了烤烟、辣椒、火葱等作物,但都以失败告终,恶劣的自然环境似乎把春风人逼进了死胡同。
王家元上任后,专门从县里请来农业专家为村里“把脉”,发现这里虽然不适合种植传统农作物,但这种地形经过整治和改造之后,特别适合种植当地的一种李子。
要在石头包上种树?村民们一开始有些抵触,他们不愿意放弃祖祖辈辈耕种的玉米、红薯,去走那个“邪门歪路”。
对村民们的抵触,王家元很理解,他知道村民经不起折腾。所以,他便和几个党员带头先种李子树,试试“水深水浅”。
“石头缝里土太薄,先要在大石缝中垒上小石块儿,再找土往石缝里填。”栽了李子苗,王家元又要从很远的地方挑水浇灌。
春风村石头地阳光充足,李子又脆又甜,王家元家的李子已发展到30多亩,去年仅李子收入就达10多万元。与此同时,李子树不断长大还保持住了水土,使土层越来越厚、越来越肥。
“稀奇稀奇真稀奇,王家元让石头开花啦!”原来村里的那些坚决反对种李子的“保守派”们打趣地说。看到了种李子的好处,村民们也纷纷加入到了“种树大军”中。
到2012年底,春风村已形成李子树面积1820亩,每年春风村围绕李子树打造的“赏花节”、“品果节”,特别是“石头上开花”的“奇观”都会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去年,王家元还与陕西一家旅行社合作,给春风村引入了“每年不低于20万游客”的旅游项目,几十万斤的鲜果还在果树上便被销售一空。
春风村的特色农业、规模经营如同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除李子外,春风村还因地制宜,布局了2300余亩生态茶园和1780余亩花卉苗木。李子、茶叶、花卉,就像三个“拳头”一样,让这个过去被人称为“穷山恶水”的地方变成了“处处春风、遍地黄金”的小康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4年的不足1800元增长到去年的12000元。
如今,“春风模式”正在向周边的农村延伸,春风联同周边的4个村成立了“春风综合体”,其核心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
“共同富裕是我们建立‘春风综合体’的目的。”对于“春风综合体”,王家元信心满满,“只要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再通过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石头上也能开出幸福花!”(记者李晓东邓凯通讯员鲁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