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外链图文无关。配图为2010年筠连县第四届春风李花节开幕式文艺表演中《绣荷包》舞蹈,由网友花开千树拍摄。
地理位置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结合部,地处东经104°17′45"~104°47′20",北纬27°50′37"~28°14′28"之间。北界高县,东接珙县,南靠云南省威信、彝良县,西邻云南省盐津县。东西长48.5千米,南北宽43.4千米,幅员面积1256.13平方千米。最高海拔东南部大雪山主峰1777.2米,最低海拔东北部腾达沐滩河谷368.5米。县城距成都372千米、重庆384千米、宜宾89千米、云南省盐津县县城44千米。
政区 人口 民族
【政区】 2009年,全县政区与上年无变化,仍辖筠连镇、腾达镇、巡司镇、蒿坝镇、双腾镇、沐爱镇、维新镇、镇舟镇、大雪山镇、塘坝乡、龙镇乡、孔雀乡、武德乡、乐义乡、高坎乡、团林苗族乡、联合苗族乡、高坪苗族乡9乡9镇;设243个村民委员会1574个村民组,14个社区131个居民组。
【人口】 2009年末,全县总户数109000户,户籍总人口411096人,常住人口32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215960人,女性159136人,男女性别比为110.7:100;非农人口50383人,占总人口的12.26%,农业人口360713人,占87.24%;家庭户均人口3.77人。当年出生4782人,出生率11.43‰,死亡2546人,死亡率6.19‰,自然增长率5.6‰,与上年持平;符合政策生育率86.22%。
【民族】 筠连县民国时期有汉、苗、回3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随高县3、5、7区的划入及因工作关系调入人口,民族种类增多。至2009年12月底,全县有汉族、苗族、彝族、回族、壮族、蒙古族、满族、白族、土家族、羌族、哈尼族、傣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瑶族、藏族、仫佬族17个民族共411096人。其中汉族390346人,占总人口的94.95%;16个少数民族20750人,占总人口的5.05%。苗族18700人,占总人口的4.55%;彝、回、藏、壮、白、满、土家、仫佬族等15个民族2050人。汉族人口最多,全县257个村(社区)均有分布;18个乡镇均有苗族杂居,但无纯苗族村,苗族主要分布在联合、高坪、团林3个苗族乡;彝族主要杂居在团林、高坪苗族乡;其余藏、回、白、满等14个少数民族,主要杂居在筠连镇。
历史沿革
筠连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县境即有人类活动。秦统一六国以前,县境属“巴蜀本南外蛮夷地”一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筠连归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犍为郡(治今贵州省遵义县西)。元封二年(前109),犍为郡属益州(治今成都市)刺史部。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元光五年(前130)置南广县,驻所在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县境属益州犍为郡南广县地。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益州刺史部为庸部,改犍为郡为西顺郡,县境属庸部西顺郡南广县地。公元23年,蜀地为公孙述割据,将庸部还名益州,西顺郡复名犍为郡,县境仍属益州犍为郡南广县地。汉建安二十年(216),改犍为郡辖地为朱提郡,领朱提、汉阳、南昌、堂螂、南广五县,县境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地。公元221年4月,刘备于成都称帝,分益州为二十一郡,朱提郡仍置,领县亦有南广,县境隶属与前无异。蜀汉延熙(238~258)年间于南广县立南广郡,县境归益州南广郡南广县,不久废郡存县,仍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合南中建宁、云南、古兴、永昌四郡置宁州(今云南省曲靖市),并分朱提置南广,县境即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太康五年(284)撤销宁州,县境仍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惠帝太安二年(302),恢复宁州建制,县境又属宁州朱提郡南广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置南广郡属宁州,县境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5月,废南广郡,县境属宁州朱提郡南广县。晋元帝永昌(322~323)年间南广又为宁州朱提郡属县。晋成帝咸康(335~342)年间,李雄定宁州,又置南广郡,县境仍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晋穆帝时(345~361)安西将军桓温平蜀,南广县地属东晋。公元597年,隋讨平爨氏后,于南广郡旧地置协州(治今云南省彝良县),今县境属协州。隋汤帝大业初废协州入开边县(治今云南省盐津县滩头),至后仍又荒废。唐初,县境属戎州僰道县。武后时置筠州,领县八:盐水、筠山、罗余、临居、澄澜、临昆、唐川、寻源。又置连州,领县六:当为、都宁、逻游、罗龙、加平、清坎。后又置定州、领扶德、支江二县。该等州县均为羁縻州。归附唐王朝,属剑南道(今成都市,后改剑南道西川)戎州都督府(治今宜宾市)。唐天宝元年(742)改戎州为南溪郡。依旧都督领羁縻州三十六州,今县境在内。天宝七年(752),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被南诏打败,羁縻筠州、连州等地被南诏占领。德宗贞元四年(718),南诏归附,筠地各州县仍属戎州羁縻。宋咸平四年(1001)将蜀地分为益、利、夔、梓四路,今县境内各羁縻州属梓州路(治潼州府,今三台县)戎州。徽宗政和四年(1114)改戎州为叙府,微宗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至北宋末。羁縻筠州、连州均属潼川府路(原梓州路)叙州府(原戎州)所辖。元至元十五年(1278),于今县境内合原筠州、连州而置筠连州,并领腾川县(治今筠连镇),不久省县入州。至元十六年(1279),筠连州直隶叙州府。元末至正二十年(1361)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据蜀称帝。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历时11年。期间,筠连州治地隶属依旧。
明洪武四年(1371)灭大夏,同年改筠连州为筠连县,治今筠连镇,改设流官,隶叙州路。洪武六年(1373)叙州路改为叙州府,筠连县隶叙州府。洪武十年(1377)降高州为高县,将筠连县、珙县并入高县。洪武十三年(1380)又恢复置筠连县、珙县,直隶叙州府。明正德十三年(1518)复置高州,仍领筠、珙二县。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9月,筠连纳入清朝统治,县境人口稀少。至康熙中叶战乱才平定,期间曾由庆符县知县兼任筠连县知县,筠连县隶属一仍明制。雍正六年(1728)对川、滇、黔三省边界进行了较大调整,将镇雄、乌蒙、东川三府划归云南省,今四川南部疆界基本确定,将县属大、小楠木二园划归云南省镇雄州。嘉庆七年(1802),筠连县属四川省川南永宁道(治泸州)叙州府(治宜宾市)。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永宁道为下川南道,筠连县即属四川省下川南道叙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是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筠连县直属四川省叙州府。2年,实行撤府立道,筠连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治泸州);3年改下川南道为永宁道(治地同前),筠连属四川省永宁道;18年撤销道,筠连县直属四川省;24年,四川省下设十八个行政督察区,筠连县属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治今宜宾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月9日,筠连县解放。同年1月,分四川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行政公署。直隶西南大行政区。川南行政公署设泸州市,筠连县属西南大区(驻重庆市)川南行署宜宾专区,专署设宜宾市(县级)。1952年9月1日,恢复四川省,撤销西南大行政区和川南行政公署,筠连县属四川省宜宾专区。1953年8月,经宜宾专区行政公署批准,高县第四区(治沐爱场)、第五区(治落木柔场)、第七区(治蒿坝场)所辖1镇、20乡、156个村划归筠连县。1968年8月,改宜宾专区为宜宾地区,筠连县即属四川省宜宾地区。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宾地区,设地级宜宾市,筠连属宜宾市管辖。
地理环境
【地貌】 筠连县地形整体呈南高北低态势,系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东南部大雪山主峰海拔1777.2米;东北部腾达镇沐滩河谷海拔368.5米,极差1408.7米。区内以县城、巡司、筠连镇古楼为中心的岩溶峰丛发育奇特,面积约36.86平方千米,有大小溶洞226处,其中以凉风洞、箱子洞、鸳鸯洞、母猪洞、仙人洞等最著名。岩溶和地质构造对筠连地貌产生深刻影响,形成了奇异多姿的低中山峡谷带坝地貌。
低山岩溶槽坝,海拔420~600米,面积约11.43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6.07%。包括筠连、巡司、双腾、塘坝、沐爱、乐义、高坎、大雪山等乡镇沿河两岸的十几个坝子。坝的两侧山峰挺拔,谷地宽阔平坦,长达数百米至数千米不等。地表多为坡积和冲积物。
浅切低山,海拔380~900米,面积64.8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4.39%。包括筠连、腾达、巡司、武德、双腾、塘坝、沐爱、维新、大雪山等乡镇的部份区域。山头状如馒头,坡度较缓,间有溶蚀小盆地。地块大而平整,地表多为残积物质发育成的山地黄壤。
中切低山,海拔500~1000米,面积30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5.96%。包括筠连、腾达、巡司、武德、乐义等乡镇的部份区域。主要是飞仙关组紫色砂岩、页岩,山岭绵延,地面起伏较大,坡较陡,地表多为残积物质。
中山深谷,海拔900~1777.2米,面积82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43.55%。多在县境南部,包括蒿坝、龙镇、高坪、联合、大雪山、高坎、团林等乡镇的全部或部份地区。谷狭涧深,山坡陡峭,地面破碎,地表多为古生界泥岩砂岩的残积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
【水文】 筠连县境内水系纵横,常年有水溪河31条,属长江上游上干段南广河水系的有镇舟河、巡司河、定水河、乐义河(浑水河)等共29条;属长江上游上干段金沙江水系的有头道河(即热坝河)、鹿井沟2条。较大河流有镇舟河、巡司河、定水河3条,镇舟河发源于筠连县南端与云南省威信县交界的大雪山北麓,巡司河发源于筠连县龙镇乡池塘沟的山王坳,定水河发源于龙镇乡白果村寒婆岭北麓。有巡司、县城、丝栗坡、上桥头、五道河五大泄水区,并有镇舟—大鱼洞、龙碗—凉风洞、大洞湾—小鱼洞、旋窝凼—黑风洞、卜好龙—斯栗坡等地下水系,主要出水点有玉壶井、大龙潭、凉风洞、温泉井、倒流水、小鱼洞、仙人井、清溪洞、鹿井、母猪洞等。
【气候】 筠连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长秋短、霜雪较少。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林、牧业及多种经济作物。常年日照时数1064.4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5%。常年平均气温17.6℃,年际变化小,最高年1998年和2002年18.6℃,最低年1976年16.8℃,相差1.8℃,月际变化大,最热月7月26.5℃,最冷月1月7.3℃,差值19.2℃。地处海拔1777.2米的大雪山,常年平均气温9.5℃,海拔368.5米的沐滩河谷,常年平均气温18.4℃。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3℃。海拔458米地区各温度段积温值为:0℃以上积温6464.9℃;10℃以上积温5580.2℃,初日在3月5日,终日在11月26日;12℃~20℃之间的积温4213.6℃,初日在3月28日,终日在9月23日。积温亦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变化,海拔越高,积温越低。地温常年平均为19.6℃,比同期气温年平均值17.5℃高2.1℃,历年各月地温与气温差值,最小差值在12月为0.6℃,最大差值在7月为4.0℃。不同季节随土层深度变化而变化,冬、春两季随土层深度增加而略增,夏、秋两季随土层加深而略降,全年地温除1月份在10℃以下,其余各月均在10℃或10℃以上。县内自然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常年平均降水量1111.7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半年(5~9月),占全年降水量74%。年降水最多的在1973年达1534.5毫米,比常年偏多38%,最少年是1993年为695.9毫米,为历史记录最少值。月降水量平均最多8月为218.2毫米,其次7月216.2毫米,最少12月为22.9毫米。6~9月月平均降水量都在150毫米以上,是蓄水的主要时期。受青藏高原对下游上空中、低层气流与“盆地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多夜雨,夜间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降雨日数占50%以上。属湿润地区,常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6%~86%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相对湿度亦有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规律,在海拔1100米的蒿坝镇,年平均相对湿度可达90%以上。常年平均风速1.0米/秒,各月静风最多,年平均静风风向频率36.4%,风向主要是西北风,其次为东北风和北风。当春季强寒潮影响或夏季强对流的雷雨天气发生时,常伴有短时风速≥17米/秒大风。常年大风出现的频率以4、5月份最多,7、8月份次之。总云量多年平均8.4成。最多年1982年8.8成,最少年1978年7.9成。筠连县0℃以上无霜期,年平均337天,最长365天,最短1990年271天。霜的初日多出现在12月17日左右,终日多在1月26日左右。县境冬暖而雪日较少,平均每年降雪日数0.9天,平均初日多在1月中旬,终日在2月中旬。县内一年四季均有轻雾出现,主要出现在雨后放晴的夜晚,因地面辐射散热,使近地层空气冷却饱和,常在后半夜到拂晓凝结致雾,清晨增浓,上午10~11时逐渐消散,有时可持续到午后方散。雾日年平均在10~15天左右,秋冬占全年的3/4,春夏占1/4。
2009年,年平均气温为18.0℃,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6℃,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5℃;年总降水量为933.4毫米,总日照时数为927.9小时。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南偏西风,最大风速6.2米/秒,极端风速为12.2米/秒(2月12日)。
【土壤】 全县土壤有5个土类、6个亚类、17个土属、61个土种、114个变种。成土母质含7个系25个组群。其中水稻土面积163900亩(习惯面积88062亩),占耕地面积的16.67%,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沿河两岸。潮土土类土壤面积4430.3亩(习惯面积1280亩),占耕地面积的0.45%;紫色土系反映岩性的特殊土壤类型,含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2个土属、6个土种、12个变种,土壤面积225591.5亩(习惯面积67030.26亩),占耕地面积的22.95%,分布于县西北部的筠连镇、塘坝乡、孔雀乡,县东南的大雪山、联合、蒿坝、维新、巡司等乡镇。黄壤土属地带性土壤,全县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总面积1030194亩,其中农业土壤面积589157.8亩(习惯面积186197.07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9.93%。黄棕壤土面积100395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5.33%,主要分布在蒿坝镇香台山、大雪山镇大雪山、龙镇乡老君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
【森林植被】 2009年,全县森林面积83.22万亩,全年造林面积3.55万亩,成林抚育1.5万亩,幼林抚育2.75万亩,零星植树8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5.22%。
自然资源
【土地】 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后,全县土地总面积1876645.8亩。2009年,全县农用地1729854.8亩,占土地总面积(下同)的92.18%;其中耕地515217.2亩,占27.45%,园地85290.9亩,占4.54%(茶园75897.3亩,占4.04%),林地812909.3亩,占43.32%;牧草地387.5亩,占0.02%;建设用地59212.3亩,占3.16%,其中居民工矿用地54033.7亩,占2.88%,交通运输用地4688.1亩,占0.25%,水利设施用地490.5亩,占0.03%;未利用地65066.7亩,占3.47%,其中荒草地10717.0亩,占0.57%。
【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3.2亿立方米,2009年全县人平有水3219立方米。七月与八月产水最多,一月与十二月产水最少,夏秋两季产水最多,冬春两季产水最少,形成“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特征。在区域分布上,西南部产水最多,东北部产水最少,高山区产水最多,坝丘区产水最少;迎风面产水最多,背风面产水最少。水能理论蕴藏量11.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能量42760千瓦。至2009年12月底,已开发32270千瓦,占可开发量的75.47%。其中镇舟河理能蕴藏量4.8万千瓦,可开发电站49处,装机20915千瓦;巡司河理论蕴藏量3.9万千瓦,可开发电站29处,装机12945千瓦;定水河理论蕴藏量1.6万千瓦。可开发电站16处,装机2980千瓦。
【矿产资源】 2009年,筠连煤田已探明地质储量为35.82亿吨,占四川省煤储量的1/3,煤矿建设规模设计为740万吨/年。石灰石储量163亿吨,还有菱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盐、铜矿、耐火砖土、硅石、磷矿、辰砂、铸石原料、陶瓷原料等。全县土质普遍含硒元素,1988年筠连茶叶送农业部、全国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茶叶含硒最高值1.18ppm,最低值0.36ppm,平均值0.63ppm,属富硒茶。
【生物】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木本植物116科,333种,其中乔木114种,小乔木50种,灌木87种,藤本25种,竹类17种,蕨类40种;按用途分:用材树79种,用材竹(笋材两用)9种,经济树46种,观赏木花类68种,其他117种。珍稀植物16种。野生动物共55种,其中珍稀野生动物10种。
【景观】 筠连系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奇异多姿,山峦层叠,槽坝平坦,田原锦绣,青山滴翠,奇峰异洞比比皆是,岩溶地貌发育奇特,人杰地灵闻名遐迩;群山中泉流飞瀑众多,地下大小溶洞数百座,属省级岩溶风景名胜区。全县旅游资源有以生物景观、地学景观、水体景观、温泉景观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古建筑、古遗址、史前文化、龙碗大堰的人文景观资源,以苗族花山节、民族服饰、大唢呐芦笙的苗族文化风情,以休闲农业、名优特产品、手工艺品的产业景观;初步形成玉壶休闲观光区、温泉岩溶度假区、大雪山生态旅游区3大景区。2007年经筠连县旅游及第三产业发展工作组对筠连新八景评选委员会多次到景区实地考察、踏勘、评审,评选出玉壶公园、温泉泉群、大雪山原始生态景区、古楼峰丛景区、芭茅坡森林公园、间歇潮涌泉、双腾岩溶洞群景区、仙人洞钙华梯田为筠连县“新八景”。加之腾达杪椤树、巡司石林、高坎梯田、孔雀石刻、武德石龙湖等,构成筠连县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禁止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