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74|回复: 0

    [教育理论] 【媒体视角】宜宾日报:从村小撤并看农村义务教育之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 19: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本帖最后由 蜀郡 于 2011-11-1 19:27 编辑

    [img]禁止外链[/img]

    [img]禁止外链[/img]
        教育之重在义务教育,实现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关键在均衡。近几年,宜宾村小撤并了不少,随之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关乎教育均衡和公平:城乡、乡镇、学校间的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学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师素质、教育质量差距呈扩大趋势,部分农村学校规模逐步萎缩……农村义务教育着实让人心忧。
    [img]禁止外链[/img]

    [img]禁止外链[/img]
        忧——守不住的村小
        27日,天空下着小雨,路上有些泥泞。下午放学的铃声响了,屏山县龙华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曾敏和哥哥周贤贵一起走路回家。早上来学校时,曾敏的鞋子就已经湿了,裤管上沾满了泥巴,到放学时她的鞋面还没有干,就又要一脚一摊泥地走回家。
        虽然每天早上两人5点40就要起床,6点半从家里出发,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但至少他们还有学校可以读书,而因为村小撤并,金淑芬的两个学生却已经没有学校可上了。
        因为扎根乡村教育,金淑芬被誉为“山区教育的守望者”。如今,她的村小守不住了,这个在村小工作了26年的老师心里充满担忧:“我原来教的七八个学生,现在有两个因为新学校路途远就没有上学了,另外的都跟着家长到了打工的地方去。”
        金淑芬原本是高县胜天镇德利村小学的老师,这学期才刚被调到胜天镇中心校。她说:“从村小到中心校上班,很多人都认为是一件好事,但我却觉得像有一块石头压在心里,因为我走了,学校就撤了,孩子们读书就更难了。”
        上学期,她给孩子们说过:“我不走,有七个八个我都把你们召集起来教。”结果这学期,她被调到中心校去了。“我愧对孩子和家长们。”9月28日,在宜宾市第四次党代会高县代表团的讨论会上,说起这个她哽咽了。
    [img]禁止外链[/img]

    [img]禁止外链[/img]
        村小的撤并似乎是历史趋势。
        “学生少,条件又艰苦,现在佛现小学到云峰小学已经有了直通的车,我们做了家长的工作,家长同意之后才把佛现小学撤并过来。”云峰小学校长张圣有些无奈。云峰小学条件是要比佛现小学好些,6个教学班,171个学生,13个老师,但是现在学生也在以每年一二十人的数量在递减。
        宜宾县喜捷镇洛川小学有7个班9个老师,其中一个老师是代课老师,人数最少的班只有14个学生。老师们都实行包班,一个老师几乎要上完一个班所有的课程,一天五六节课。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看到其他村小撤并,她也很担心自己的命运,要是所在学校被撤了,自己该何去何从呢?
        随着农村空心化,生源减少,村小的撤并在全国范围内似乎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留存下来的村小,不少都是由多个村小合并而成。
        据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市撤并中小学418所。
    [img]禁止外链[/img]

    [img]禁止外链[/img]
        忧——生源少、软硬件差
        生源越来越少是村小撤并最主要的原因。
        在宜宾县观音镇沙沟小学校长何光飞看来,计划生育让农村孩子越来越少,而城市化进程又让进城务工的家长带走了村小部分生源,为了更合理地分配资源,村小的撤并无可避免。2009年,桂花、建设两个村小就撤并到了沙沟小学。但小学生源依然在逐年减少,今年送走的六年级毕业生为80多人,而一年级学生只招进了30多人。
        教育大县宜宾县生源正在锐减。据宜宾县教育局校舍安全办公室主任陈德超说,宜宾县的农村学生正在以每年大约5%的数量递减,2006年,宜宾县村级小学还有341所,而今只剩229所,5年内撤并了村小112所,平均每年撤并22所左右。仅仅今年暑期就有13个乡镇撤并了31所村小。
        学校软硬件落后是村小资源整合的由头之一。
        这学期开学,翠屏区李庄镇关圣小学学前班就差点没“开张”。原因是原来代课的老师走了,学校一时间请不到合适的老师,这让80多位学生家长焦急不已。最后,学校只好请了一位已退休的女老师代课,并对学前班孩子进行年龄限制,只招录40多个学生。
        学校师资和教学硬件问题一直困扰着关圣小学校长高勇。2005年,关圣小学由九沟、南胜和安石小学合并而成,现在全校只有12个老师,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还有3个老师将在2年之内退休,而且全校只有两位女老师。学校场地是租村里的,教室和办公室都紧巴巴,12个老师挤在两间办公室里,没有教师宿舍,教室不够便只好把学生活动室腾出来做学前班教室。
        高勇说,缺老师的首要原因是编制问题,没有编制大学生就不愿意来。其次是地理原因,关圣小学离李庄场镇较远,中途还要转车,上下班极为不方便,老师们都是骑摩托车上班。
        沙沟小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现在该校老师平均年龄近50岁,学校交通条件差进不了新老师,从大城市毕业的大学生一到农村不适应便会急着走。另外,由于现在用工制度比较灵活,一些老师刚刚崭露头角便被翠屏区的学校挖角,“村小留不住好老师”,现实的状况让区县学校颇多怨言。
        大多数教师随着村小的撤并走进了新的学校,原驻守佛现小学的唯一一位老师罗尚明转到了云峰小学继续任教。之前,环境把他培养成了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全部课程都得由他来上,从早上9点上到下午3点20,中午只得自己煮点干面吃,现在他转到新学校要方便很多,“至少能吃热饭了。”
        陈德超说,为了稳定边远山区的教师队伍,虽然他们每个月都会给老师补贴,最高达400元,但是收效甚微。
        落后、缺少生源的村小成为了撤并的对象,但是村小撤并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记者在市教育局并没有得到答案。
        忧——远山孩子的上学成本
        受撤并影响最大的是被撤学校的学生,换校后学生上学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大大提高了。
        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有的学生得更早起床,有的甚至早上6点就得起床走上十几里路上学。“冬天最恼火,早上出门要一手拿电筒,一手拿一根棍子,把露水打开。即便这样到了学校,衣服也要湿半身,下午回家也是这样,下雨的话就更是别提了。”李庄安石村六组村民李明清说起那些家远的学生连连叹气。
        经济成本也让许多家长苦恼,陈清会家离佛现小学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但是这学期她的两个孩子都得到云峰小学上课了,大女儿读5年级,小儿子读1年级,原本家里生活就比较清贫,自己又体弱多病不能工作,家里的收入全靠在外打工的丈夫,两个孩子每天上学车费8元,生活费8元,这对陈清会来说负担有些重。现在云峰小学与佛现小学之间的小巴士一个小时一趟,错过一班就得再等一个小时,由于村民太少小巴士老也装不满,几乎没有利润,仅有的两个车主也在考虑换行。“如果连小巴士都没有了,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宜宾县观音镇周场村村民曹大婶则选择带着两个外孙在镇上租房子。因为村里的小学撤了,她的外孙必须到离家10多里路镇上读书,孩子还小,她只能在镇上租房子照顾他们,然而这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开销却让在外打工的女儿叫苦不迭。
        珙县恒丰乡第二小学由多个村小合并而成,多数学生往返学校要两三个小时,学校没有住宿条件,又是全天上课,因为家庭贫困和学校食堂方面的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在学校没有午饭吃。这学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100多个饿肚子上学的娃娃才吃上“免费的午餐”。
        村小撤并,学生的上学路途增长,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成了一个问题。“一二年级我们要求家长接送,大一些的我们规劝学生不要搭乘无三证的汽车和摩托车。”云峰小学校长张圣说。
        忧——寄宿制能解决问题吗?
        沙沟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2009年建立寄宿制。据校长何光飞介绍,学校在校学生206人,虽然生源在持续减少,但住宿比例却在逐步提高,现在已经达到了70%。寄宿原因各有不同,其中一部分是离家太远,一部分是留守儿童,而有的只是因为家长希望通过寄宿促使子女成绩能够有所提高。
        对寄宿制沙沟小学还在不断摸索中,他们对学生的住校生活进行了细致的安排。
        学校有6间寝室,由原来学校的空置教室改装而成。每间安排了一至六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29名,同时配备了一个生活老师同吃同住。生活老师不担任教学,只做其他辅助性工作。学生们彼此照顾,设立床长、室长,实行自主管理。寄宿学生和走读生一样上课,课后安排了篮球、排球、书法、舞蹈等兴趣小组。同时,晚上安排有晚自习。另外,学校还享受财政拨款,可以免除学生的住宿费和水电费,现在一半的寄宿学生每年都能享受到750元的生活补贴。
        张桂霞今年8岁了,在沙沟小学读三年级,“我喜欢在学校里面住,现在我能自己洗衣服了。”张桂霞的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照顾她,每天放学回家要走一个多小时,也没人能够辅导她的功课。现在她在学校寄宿,每个星期回家一次,放学后还能参加舞蹈兴趣班。
        中午张桂霞吃了一荤一素一汤,学校按照年龄对学生征收生活费,一二年级的每个月200元,三四年级210元,五六年级220元。
        在一般人眼中留守儿童性格较为孤僻,何光飞看好寄宿制小学的一个原因就是寄宿制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在集体当中如何学会生活,对心理健康有益。在他看来,小学生寄宿制管理是个细致活,讲究细心和安全,比如,学校的水龙头不能安得太远,洗衣台不能太高,放开水时要给学生调好水温等。
        村民陈正光对寄宿制小学却流露出忧虑。“初中生还可以,但对一个才读一二年级的娃娃来说,一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寄宿制是不是太残忍了?”
      忧——城乡教育差距拉大
        金淑芬告诉记者,现在由于一些村小没有办学前班或幼儿园,一些农村小孩只能直接上一年级,而城里的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上幼儿园,城乡教育的差距在起跑线上就已很明显了。
        同样是读六年级孩子,在沙沟小学读书的邓会琼连如何上网都不会,因为学校的电脑少而且都已经坏了。同时,在宜宾城区上学的吴霞玩IPAD已经很熟练,她的梦想是上剑桥、当设计师、环球旅行。同样年龄,在农村读书的叶造祥认为读不读大学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当董事长,赚很多钱。
        “我感觉十多年前差距没 那 么 明显。”在村小上学然后考上大学目前在城区工作的夏鹏飞说,那时候村里的孩子还很多,家长们都以孩子学习成绩好为荣,村小老师也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老师的流动性不大,最重要的是,那时候城乡孩子在学识上的差别不大,经过短时间融合,一些农村孩子还能很快超越城镇孩子。现在,城乡孩子接触的知识有着有天壤之别,人们对于知识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的家长们都忙着在外打工挣钱,城里的孩子很早就开始接受各种教育,接受很多新鲜事物,已经潜移默化积累了很多知识。而农村娃娃连明天在哪个学校上学都不知道。
        “农村孩子上学的路越走越远了。”夏鹏飞一语双关。
        农村教育要发展离不开投入。记者从宜宾市2010年财政决算报告上发现,去年我市教育投入为253870万元,占GDP三成多,同比增长18.6%,主要用于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投入。另外,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农村教育总投入占各级各类教育总投入的55%左右。但具体到农村义务阶段投入,农村教育用于改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却没有在决算报告中说明,市教育局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据。
      “要实现教育公平,解决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还靠发展,教育发展不平衡源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源于城乡整体差距。”宜宾县教育局校舍安全办公室主任陈德超说。
        对当前的农村教育现状,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了三个“仍然”:目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部分地方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仍然不能满足学龄儿童寄宿的需求,要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公平的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工作人员说,要实现教育公平,关键是要加大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布局结构调整后闲置的资产应用于举办学前教育。建设寄宿制学校既要考虑当前生源分布和数量等因素,也要考虑未来人口流动趋势。
        市委书记杨冬生在接受 《四川日报》记者采访时所曾说,宜宾市将确保到2012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到2015年,全面实现市内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距全方位缩小,基本形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更加公平和优质的教育。到2020年,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我们希望农村孩子的上学路能越走越近,越走越宽。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在一所农村学校的围墙上看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几个大字,不禁让人深思其含义。这几年,宜宾的经济发展很迅速,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发展和经济不相匹配呢?
        山村老师每天吃干面,山村六七岁的孩子每天走两个小时去上学,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场景。一些村小难以维系,不得不撤,而合并后的村小又衍生出新问题。真是撤也难、并也难。
        这些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并非宜宾独有。而现在村小落后的软硬件,让农村的孩子确确实实输在了起跑线上。
        许多研究 “知沟理论”的专家指出,现在是信息社会,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寒门难出贵子“,很多农村孩子希望靠教育来改变命运越来越难。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1999年美国的教育投入就达到了7%,印度2003年的教育投入达到了5%,我国的教育投入却一直没有超过3.5%。
        再穷不能穷教育,富了更要发展教育。教育离不开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都需要投入,尤其是村小。除了优化整合资源,也许我们还该考虑可否给山村娃娃提供更多方便和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比如“免费的午餐”,比如交通补贴,比如城市优秀老师到基层讲学……
        农村教育是当前农村问题的一部分,归根到底,还是城乡差距的加大造成的。社科院报告显示,我国已成世界城乡收入差距最大国家之一。这么多年,我们都在强调发展,城市在发展,农村也在发展,正是在发展中,彼此的差距越发展越大。要缩小差距,发展之余,更需要城市反哺农村,取长补短。
        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出政府的民生情怀,从小处看,“教育为本”不仅能改变农村娃娃的命运,从大的方面看,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竞争力和希望也是植根于此。

        蜀郡注:本文刊登在2011年10月28日出版的《宜宾日报》金江特刊上,是“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栏目文章,作者为刘级心和陈旭,本主题转载自禁止外链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