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04|回复: 1

    [殷殷关怀] 教育副县长对筠连县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 23: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本帖最后由 蜀郡 于 2011-11-3 08:05 编辑

          编前语:根据近日《宜宾日报》刊载的干部任前公示得知,现年47岁的筠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静将接替许虹担任县政协主席。
          20101111日,宜宾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办的《政务调研通讯》(网络版)第10辑刊登了筠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静同志的署名文章——《筠连县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现转载于此,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继续关注关心关怀留守儿童。
          正是有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县上下才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局面,《筠连:留守儿童免费拨打亲情电话》《筠连:儿童节 4万元财政专款关爱“留守儿童”》《筠连:搭建爱心桥让留守学生假日不再孤单》《筠连县民政局认真解决特殊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筠连:30名贫困留守儿童喜领爱心包裹》《筠连县83名农村留守儿童喜认代理妈妈迎六一》《筠连:"留守儿童"结缘"农家书屋"快乐安全度假》《筠连:代理妈妈牵手留守儿童进校园》《筠连:中秋佳节 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等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002.jpg 001.jpg 003.jpg 004.jpg

    筠连县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  
    筠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为了改善生活水平,我县城乡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步入东部和沿海大城市,寻找新的创业门路。然而,随之也衍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及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有的孤僻任性、有的胆小自卑,部分儿童甚至还存在身体发育不良、心理失衡、学业失控等问题。如何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义务教育在我县的落实,关系到全县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我县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我县018周岁儿童84220人,其中留守儿童24270人,占28.8%,主要集中的年龄段为016岁。在外出办企业、经商、务工的77250人中,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9310人,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14960人。在父母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中,约70%由孩子的祖父母监护,20%由外祖父母、叔伯和亲戚监护,10%的孩子无成人监护(由大孩子带小孩子,这部分孩子年龄相对较大,通常在12岁以上)。
          (二)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我县24270名留守儿童中,学习和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我县各类幼儿园(点)45个,其中省级示范园一所,民办园(点)43个。建有幼儿园的行政村157个,村级幼儿园85%设在村小,15%由私人办学,教学质量普遍较低。七岁以下留守幼儿应入园人数9710 人,实入园只有4430,入园率为45.6 %。全县有小学16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单设初中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七岁以上应入学留守儿童人数为14560人,实入学数为11162人,入学率为76.4%,主要是初中学生由于缺乏家庭监管和自身学习不很理想等原因而自动辍学,在家务农、照顾弟妹。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融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和老师们正确的引导及关心,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最大的差别,也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另外由于学校、社会对于这一人群的关爱不够及孩子自身的原因,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一)家庭教育缺失。因父母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沟通极少,缺乏相应的家庭监管,而隔代监护又由于祖父辈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落后等因素,致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形同虚设。
          (二)人格发展欠缺。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自卑、悲观、孤僻。在留守儿童中存在一个共同现象:外出打工的父母管不到、无法管;在家的爷爷奶奶舍不得管、无力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监管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的发展,最终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造成健康人格的缺失。
         (三)心理存在障碍。青少年期是儿童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和指导,久而久之,造成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脾气暴躁等不良现象。
         (四)学习成绩下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加之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致使留守儿童普遍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学习自觉性不够强,加之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和耐心的辅导教育,从而致使厌学、逃学现象越来越多,导致学习成绩普遍下降。
         (五)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没有尽到监管义务,心里会出现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会对孩子采取用金钱、物质作为弥补的方式,这种方式只会助长孩子的不良消费习惯,形成乱花钱、摆阔气、好逸恶劳等陋习,使其养成不良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并直接形成“金钱万能”等错误观念。
         (六)道德观认识上的偏差。留守儿童大多随祖辈一起生活,由于祖辈们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只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而在道德教育方面缺少正确引导,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不能形成优良的传统道德观。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由于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亲戚因不便对他们进行管束,使他们也很难在亲戚家中找到归属感。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日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儿童的只有物质补偿,缺少精神食粮。父母在此期间多半也不和老师进行沟通,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儿童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监管力度的不足。
         (二)学校方面。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子女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校经费紧张,房屋失修,教育基础设施简陋。二是学校没有开设适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三是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研工作都很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学生。四是农村学校师资普遍不强,教学质量不高,特别是近年来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优秀师资大量外流,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不高。五是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瓶颈,致使各学校教育普遍只重分数,不重德育。
          (三)社会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学校周边治安环境较差,管理难度大,出现了很多治安盲点,黑网吧、游戏厅及其他违法娱乐场所允许留守儿童随意进出,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沾染上了不良习惯, 有的沉迷于网吧或游戏厅而无法自拔,有的受凶杀、暴力、色情等游戏或录像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引诱、教唆、强迫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四)经费保障方面。政府财政投入集中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上,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却重视不够,没有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农村常规管理工作之内。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经费投入则严重不足,导致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
          四、加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父母亲单方面就可以处理好的。它既需要我们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不要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 更需要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和力量, 共同完成对他们的学业帮助、生活关怀和人格塑造。
          (一)加强宣传,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宣传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传家庭教育科学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典型事迹以及在留守儿童工作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全社会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号召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积极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谋划策。
          (二)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各中小学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为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监管。 通过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员,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波动,为留守儿童搭建健康成长的美好家园。
          (三)开展“关爱工程”和留守儿童“代管家长”活动。进一步落实“三联三帮”(联校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责任制,深入推进“关爱工程”,全面关爱思想有障碍、学习有问题、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坚持“五优先”、“四不”原则,即对留守儿童表扬鼓励优先,关心帮助优先,作业批改和学习辅导优先,家访优先,参加集体活动优先;在学习上不定性、不歧视、不溺爱、不加压。各乡镇、各部门干部职工与留守儿童结成“联生帮学”对子,当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四)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和整顿工作。公安、教育、城管、文化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为留守儿童和代理家长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法律意识,创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及良好的周边环境。工会、妇联、团县委等群团组织,定期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文化、心理辅导,从整体上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使她们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子女的监护和教育。
         (五)突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各中小学要专门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关爱中消除不良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各中小学校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思想交流,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正常途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组织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培训。各中小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召开家长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积极与家长交流沟通,形成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效应。
          (七)发挥农村寄宿制学校功能。我县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较差,甚至很多学校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各学校充分利用寄宿条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动员留守儿童寄宿,切实抓好寄宿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让寄宿生安心,让家长放心,使留守儿童真正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和关爱。
          (八)强化贫困留守儿童助学工作。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基础上,将贫困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全部免收杂费、书本费、教辅资料费和作业本费,并逐步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确保每个贫困留守儿童不会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九)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吸引外出打工农民返乡创业。留守儿童的形成从根本上看,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积极采取招商引资等措施,组织人员到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介绍本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宣传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就及家乡的变化,以家乡情感染务工人员,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他们,以优质的服务留住他们。在税费减免、人员招聘、资金信贷、土地安排、子女就学、用电优惠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通过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发展县域经济,有效地把“外出打工潮”转化为“返乡创业潮”,实现本地更多剩余劳动力就业,真正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相互配合,需要建立以党委、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机制,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原文出处:禁止外链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11-2 23: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此帖仅作者可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