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70|回复: 0

    [殷殷关怀] 四川省全面完成“两基”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5 10: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本帖最后由 蜀郡 于 2011-11-5 10:08 编辑

    “两基”凯歌高奏 巴蜀教育腾飞
    ——四川省全面完成“两基”纪实

    绵竹大西街七一小学师生在一起.jpg

    绵竹大西街七一小学师生在一起

    ■ 教育导报记者 李益众
      
    编者按
        25年,有使命的沉重,也有拼搏的豪情。
        25年,有艰辛的付出,更有幸福的收获。
        从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18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普九”验收,25年的精心谋划中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优先发展的高瞻远瞩和改革气魄,25年的艰苦奋斗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不懈追求和光荣的梦想。
        25年来,那些跟在牛羊身后衣衫褴褛的孩子跨进了学校的大门;那些一辈子未走出深山的村小教师迎来了到发达地区培训的机会。
        25年来,那些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钢筋混泥土的高楼;那些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课堂吹来了课程改革的春风。
        一双双脚印清晰闪亮,一个个节点丰实饱满。全面完成“两基”, 实现了我省教育发展史上又一历史性跨越,筑起了我省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
      ◆ 战略部署:将“两基”工作摆在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战略目标。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两基”工作,坚持将其作为民生之本、强省之基,作为治贫先治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奠基工程,摆在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切实增加教育投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确保“两基”工作顺利推进,省委、省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教育工作,对重大项目实施、经费保障、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两基”攻坚中的诸多重大问题,亲自协调并指示各地各部门狠抓落实。
        2000年12月,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教育和民族工作的3位常委和副省长任副组长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协调领导小组。
        2004年4月,增设四川省“两基”攻坚领导小组,两个领导小组合署领导推进“两基”工作,直到现在从未间断。坚持每年召开全省“两基”攻坚(或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工作会议和专题会议,明确年度攻坚目标,部署年度工作任务。
        特别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在迅速组织做好灾区师生的疏散安置、全面实现复学复课后,明确提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要优先学校重建、加快学校重建、又好又快重建学校的目标,确保“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截止2011年7月30日,全省142个受灾县需恢复重建学校8323所,已竣工8217所,占98.73%。其中国定39个重灾县规划需恢复重建的3001所,竣工2929所,占97.60%。累计投入371.6亿元。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省委、省政府于年底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明确提出,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确保到2012年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以后年度随着财力的增长进一步提高。
        针对我省教育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实施“‘八九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即“八大教育提升计划”、“九项重点建设工程”和“十大方面的改革试点”。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要以“两基”迎国检工作为抓手,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全省“两基”工作水平。
        ◆ 控辍保学:
        关键是把发展寄宿制教育落到实处
        截止2010年底,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6%,在校生辍学率0.1%。初中阶段入学率111.48%,在校生辍学率0.53%。
        我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56个民族汇聚全省,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4个。有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9%,控辍保学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在实施“两基”过程中,我省将控辍保学工作作为重点,坚持依法控辍、责任控辍、制度控辍。一方面明确县、乡、校在控辍保学工作中的职责;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入学通知、转学和辍学报告等学生流动情况全面监控制度。
        在我省一些地方特别是民族地区,当地党委政府坚持“三长”(家长、校长、村长)负责制,采取小学毕业生整体移交初中的方式,确保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2007年5月,刚当上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教育局局长的洼西同麦发现,每到虫草季节,学生流失相当严重。自那以后,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一定要修好学校,抓好教育质量,让家长放心,不仅让孩子“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乡城县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罗秀珍说,这些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形成“县办中学、片区办小学高段、乡办小学低段并同步推进幼儿教育”的“三级办学”格局。“流失的学生大大减少,跟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民族地区不断加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提高藏区群众送子女上学的法律意识,有效地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
        在边远山区,做好控缀保学工作的关键是把发展寄宿制教育落到实处。目前,我省民族地区共有寄宿制学校1854所,寄宿制学生达48万余名。与2000年相比,寄宿制学校增加了778所,寄宿制学生增加了36万名。
        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管理,投入7亿多元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此外,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纳入“民生工程”,列为对地方政府考核内容;建成特殊教育学校100所,在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大幅提高。
        2010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学生937万人,其中83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了免费教科书,做到了“应免尽免”。当年,寄宿制学生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小学750元、初中1000元,155.63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享受了生活费补助,做到了“应补尽补”。
        截止2010年底,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6%,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99.75%;在校生辍学率0.1%。初中阶段入学率111.48%,在校生辍学率0.53%。
        我省坚持一手抓“普九”巩固提高,一手抓扫除文盲,努力从源头上堵住新文盲的产生,切实做到扫盲工作有规划、有经费、有教材、有教师、有平台,创新扫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与此同时,我省将扫盲工作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服务。
        截止2010年底,我省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8.13%,脱盲人口巩固率为96.29%。
        ◆ 办学条件:省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教育
        目前,我省2008年前鉴定的D级危房全部消除。全省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32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31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在自贡市沿滩区卫坪镇的阡陌田园间,有一个名为“王家大院”的景点。这是一栋建于1890至1896年间的私家宅邸。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说:“以前,这里是卫里小学的办学点。后来因为房子太破旧,属于危房了,卫里小学就搬走了。”
        原来,卫里小学在2010年获得国家校安工程资金475万元,异地修建了新校园。今年9月,该工程完工交付学校使用,师生已迁入新校园。
        卫里小学等一大批农村学校能够旧貌换新颜,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自贡市教育局副局长冯灏说:“2005年前后,每年用于校舍改造、新建的资金只有5000万元左右。而近3年用于校安工程的资金投入高达10.88亿元。”
        从2001年开始,我省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校舍安全工程,以及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乡村教育发展计划等一系列基础教育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共投入经费545亿元。
        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省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省三年规划改造校舍项目学校10490所,计划投资479亿元。截至2011年7月底,完工项目学校7043所,占规划的67.14%。三年规划建设总量占全国的10.75%,列各省市第一,实施进度居全国前列。
        目前,我省2008年前鉴定的D级危房全部消除,教学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及附属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全省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32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31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办学条件的改善,主要依靠经费投入。近几年来,按照经费投入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的原则,我省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2007—2010年,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总计达1427亿。依法做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全额用于教育。
        截止2009年底,我省全部偿清了2005年底辖区内的“普九”债务90亿元。自 2002年以来,足额、及时发放教职工工资,未出现拖欠现象。
        2011年,省政府又制定了新的《四川省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2011年2月1日起,将地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比例由过去“三税”的1%提高到2%,从政策上提高了教育投入的保障力度。
        我省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重要举措。省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率高于城市。
        位于泸州市古蔺县大山深处的龙山中学校门紧贴着一段陡坡公路,安全隐患很大。由于资金有限,多年来校长提心吊胆而无能为力。
        就在今年,龙山中学斥资20多万元新建了校门。此外还投入400多万元改善运动场、男生宿舍楼、教师周转房、食堂等基础设施。“今年是龙山中学40年办学史上投入最大的一次。”校长李勇说。
        近年来,我省组织开展了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义务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先后命名“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13个;同时,确定成都市和11个县为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地区,以点带面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成都市、绵阳市涪城区、南溪县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 队伍建设:平均每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5万名
        截止2010年底,我省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62%,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30%。目前,全省小学生师比19.37:1,初中生师比16.81:1。
        长期以来,古蔺教育一直受到教师数量不足的困扰,代课教师比例很大,一些村小甚至全部是代课教师。
        近年来,古蔺县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仅2011年古蔺县就招聘引进了800名教师。据初步测算,县财政将为解决教师待遇每年增加大约3000万元的支出。
        古蔺县教育局副局长罗林说:“ 2008年以来,教育局通过高校招聘、社会招考、特岗教师及‘三支一扶’等形式,招聘教师1700余人,培训考试合格后分配到各乡镇薄弱学校任教,有效地缓解了全县农村学校教师量少质弱问题。”
        从2006年开始,我省积极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烛光计划”,共计招聘了1.5万余名“特岗计划”教师和2000余名“烛光计划”教师到农村地区和“两基”攻坚县任教,有效缓解了教师紧缺矛盾。
        近两年,我省全面实施中小学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进一步加大了教师补充力度,平均每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5万名。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说,我们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全面、及时兑现教师的工资待遇,未发生拖欠教师工资待遇现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全部兑现到位,年人均增资达万元以上,确保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定要求,教师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为了让引进的教师安心留在古蔺,古蔺县今年还启动了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拟争取专项资金11722万元,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周转房建设项目77个,解决2827名教师的生活住宿问题。
        2009年、2010年,青川县按本县公务员年人均的津补贴标准核拨教师绩效工资,统筹教师绩效工资总额的5%,按全县四类不同地区倾斜,向农村薄弱学校、边远地区学校倾斜,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重点倾斜,并按规定落实了教师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政策。
        为了帮助教师成长,我省组织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等培训项目,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教下乡和校本研修等方式,完成了中小学教师的每五年一轮的全员培训。
        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我省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62%,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30%。 2001年以来补充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初中均为100%。目前,全省小学生师比19.37:1,初中生师比16.81:1。
        近3年来,我省还通过多种方式为灾区学校及时配备补充合格教师8500余名,培训灾区校长、教师36000余人次。建立省内23所高校对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援助机制,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培训灾区教师4万余人次,安排外出学习1000余人。
        广元市青川县金子山小学青年教师樊金华,去年去浙江临安城南小学交流学习了一周时间,聆听了浙江老师的课,与浙江老师一起进行了教研活动。“浙江之行”为她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五四青年节”,她还被评为了“青川县优秀团员”。
        “十一五”期间,全省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共有1500多名教师受到国家和省上表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广大教师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英雄气概、牺牲精神和奉献品格,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共有30多名教师被表彰为抗震救灾英雄,17名教师被追授为革命烈士。
        ◆ 内涵发展:
        一批管理到位、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学校不断涌现
        在推进“两基”工作中,我省始终把事业发展与学校内涵发展紧密结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灾后重建,让灾区学校硬件水平一下子提升了20年!但是有人担忧:学校倒是漂亮,教育质量怎么办呢?
        从西苑中学、陈家坝中学一路辗转,如今八一擂鼓中学的女校长刘应琼积累了相当多教学管理的经验。她的办法是——实施年级聘用制让老师找回激情!实施小组合作让学生找回学习的动力!
        一开始,推行困难很大,刘应琼就去做工作。话讲多了,声音沙哑,人也瘦了不少。但是一学期的实践成绩斐然,毕业班学生的总成绩明显提升。老师们高兴地告诉家长:快,让你娃儿从省外转回来吧。家长欣然允诺,“要得,要得。”
        在推进“两基”工作中,我省始终把办学条件改善与学校内涵发展紧密结合,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001年以来,我省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制定一系列新课程改革的政策文件,确立改革试验区,召开全省改革经验交流会,推动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不少学校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突出办学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河舒初中是南充市蓬安县“高效课堂”的先行者,并且从中尝到了甜头。该校是一所农村单设初中,地处城郊结合部。“以前学校生源差,校风差。”
        在课改之风的吹拂下,校园面貌和师生精神状况一天天发生变化。该校陆续被蓬安县教育局表彰为“常规管理示范学校”、“校风示范校”。如今,校长唐渊心中有了底气:“我们力争成为蓬安‘高效课堂’的领头羊。”
        我省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原则,明确规定不得举行考试和将各种竞赛成绩与特长作为录取依据,要求省级以上示范高中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各初级中学。严格规范中小学校考试次数、竞赛活动的组织,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明确不得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标准进行评价和考核奖惩。
        近年来,全省各地各校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课,广泛开展卫生防病、营养与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增强体质体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009年起,全省各地普遍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活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改厨、改水、改厕、改不良生活习惯、加强学校卫生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四改一加强”工作和创建绿色生态校园等工作,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一批管理到位、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学校不断涌现。
        ◆ 创新工作:
        在全国率先打响民族地区“两基”攻坚战
        中央和省投入资金70多亿元,为民族地区新建、扩建学校项目3826个。现有“9+3”免费中职在校生三个年级共8万人。
        “校舍破破烂烂,学生三三两两”。这是2001年甘孜州色达县学校境况的真实写照。可是,如今色达县的学校条件已焕然一新。当地一些老百姓竖起大拇指说:“学校亚莫热(非常好),共产党嘎真切(感谢共产党)。”
        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0年,在时任省委书记周永康同志的倡导下,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打响了民族地区“两基”攻坚战。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央和省投入资金70多亿元,为民族地区新建、扩建学校项目3826个,校舍总建筑面积比2000年增加了40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99亿元配备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远程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比2000年增加了1239万册,教学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几十年来河谷沟坝、高山村寨的干打垒校舍被一栋栋崭新、规范的教学楼、宿舍楼代替。时任省委副书记的李崇禧说:“现在,民族地区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好的环境在学校。”
        目前,我省民族自治地区在校学生达131万余人,比2000年净增43余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增加31万人。
        2011年,我省启动了第二轮《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计划每年投入7个亿,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民族地区各类教育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为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民族地区“两基”成果,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从2009年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让藏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到内地中职学校免费接受三年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秋季学期,又启动实施了彝区免费中职教育计划。
        副省长黄彦蓉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藏区教育发展、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的战略部署,是加快藏区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是改善藏区民生、促进富民安康的根本举措。
        经过两年实践,“9+3”免费教育取得显著进展。截至目前,中央和省投入专项资金共4.55亿元,其中用于免除学生学费、补助生活费共计1.86亿元,用于“9+3”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资金2.69亿元。现有“9+3”免费中职在校生三个年级共8万人,其中藏区近3万人、彝区5万人。
        如今,第一批藏区“9+3”学生正顶岗实习,即将走向社会。今年夏天,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的首批学生、藏族女孩志玛用顶岗实习领到的第一个月工资,给省委书记刘奇葆买了一个水杯作为礼物,感谢他对藏家儿女的关怀。收到礼物后,刘奇葆亲笔给志玛回信,并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赠送给志玛。
        在今年6月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省仅21名藏区“9+3”学生参赛,便有19人获奖。2009级“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中,团员已占到85.2%,党员数从入学时的24人增加到近千人。
      
      ◆ 社论
        高水平完成“两基”
        实现历史性跨越
        我省是最具代表性的西部大省之一,也是全国“两基”工作最后一个接受“国检”的省份。
        25年来,我省的“两基”之路走得异常艰难。这是由我省的省情决定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发展严重滞后,2008年又遭受特大地震的严重损毁……
        这种艰难可以描述成一场两个对立面的赛跑。一方面极力控辍保学,另一方面导致学生流失的因素也在酝酿发酵;一方面大力修建校舍,另一方面最初“普九”时修建的校舍因年代久远渐成危房;一方面国家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单纯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片面思想无处不在;一方面我们努力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教育均衡,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令人欣慰的是,在历时25年的马拉松式的长跑中,前者跑赢了后者。支撑这种赛跑的核心动力是政府对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决心和行动:我省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于2007—2010年间就投入义务教育经费总计达1427亿。
        “两基”迎国检正如起跑后的“撞线”——我省不仅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两基”,而且是高水平高质量地跨越了“及格线”。
        全省最早实现“普九”的广汉市继续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昂然前行,锐意改革,妥善解决好了教师分配问题和住房问题;成都市近十年来更是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领跑者,“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一系列举措赢得国内教育专家的普遍赞誉;即使是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也通过集中办学等一系列举措跨越“能上学”实现了“上好学”。
        毫不夸张地说,高水平完成“两基”, 不仅实现了我省教育发展史上又一历史性跨越,也筑起了我省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25年来全省“两基”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这成绩就像是一级台阶,它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必将成为下一个进步的垫脚石。由全面完成“两基”出发,我省教育将更加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更加重视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
        自2009年以来,我省开始实施“9+3”免费教育共吸引8万民族地区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而双流县等部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实行免费高中教育。同时,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近年来,规范办学行为、推进均衡发展、落实课改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等内容渐渐成为局长、校长们思考和实践的重头工作。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华蓥、邻水、武胜三县“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这“不约而同”反映出当前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这样的情况在阆中、古蔺和仪陇这样的国贫县也得到印证,阆中的农村学校因个性化的办学吸引了数万省内外参观者前来学习,古蔺的教师引进力度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仪陇则在近年来开始致力于“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致力于教育内涵式发展。
        全面完成“两基”后,我省教育工作重点已转入巩固提高的新阶段。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切实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禁止外链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