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2|回复: 0

    [教育理论] 翠屏区:铸造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样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5 08: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禁止外链核心提示
    4年前,宜宾市翠屏区在宜宾市率先成功创建为 “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而这只是翠屏区追求优质均衡教育的新起点。
    此后,连续4年,累计投入2.8亿元,办学条件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被彻底改写;
    此后,连续4年,先后探索出“联动捆绑”、“双捆双带”、“委托管理”等系列制度,为从根本上保障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此后,连续3年,翠屏区力倡特色教育,“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为教育均衡发展添上了最美的注脚。
    如今,在这里,乡村学校已是每一个村镇最好的建筑;
    如今,在这里,每一位老师都有了想干事的激情和能干事的平台;
    如今,在这里,每一位适龄孩子都有了快乐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地处三江要冲,翠屏区在追逐优质均衡教育上,犹如江上航行者,始终击节而歌、踏浪前行,通过一次次创新实践、一次次成果检验铸造起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典型样本。
    A 4年筹资2.8亿元 标准化建设保障教育均衡
    均衡——既是国家教育改革战略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问题,而办学条件的结构性失衡又是导致教育失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7年,翠屏区即已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翠屏区决定用5年时间,实施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区学校硬件建设水平。
    “作为宜宾市政府所在地,翠屏区具有吸引人流、物流的洼地效应,近年来市区人口每年增加5万人以上。”翠屏区委、区政府及教育系统一班人敏锐地发现,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均衡面临着更加艰巨且十分紧迫的结构性调整问题。
    于是,翠屏区根据全区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实际,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均衡发展的原则,开始全面整合、优化中心校、村小、基点校。
    截至目前,仅仅4年时间里翠屏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亿元,新改扩建学校115所,消除危房66676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2235平方米。D级危房全部排除。新建了六中新校区、四中红坝路校区、人民路小学南广路校区,迁建大运小学,扩建方水中心学校,建成校舍面积69026平方米,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三江六岸延伸扩展,满足了城市新增人口的教育需求。
    “小硬件再造一个翠屏”——在优化城市教育资源的同时,翠屏区始终不忘对乡村教育资源的提升和改造。2009-2011年,除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外,区级财政专项预算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推进运动场改造、改水改厕等 “十小工程”建设,推进乡镇(街道)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化配置。值得关注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已成为乡村学校的新亮点。近3年翠屏区投入2342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98间,装备计算机6263台,16所学校建成校园网,68所学校建有287间多媒体电教综合室,90所学校接入互联网,26所学校拥有闭路电视系统,90%以上的小学和所有的初中实现 “校校通”。覆盖全区的教育城域网建成,80余所学校实现光纤接入互联网。
    为减少农村孩子为求学而经受的奔波之苦,翠屏区先后筹措资金1062万元,陆续建成宗场中学、思坡中学、赵场中学等八校学生宿舍,建成面积达26077平方米,生均面积超过国家标准6.5%。占农村初中在校生人数43%的住校生安心学习,超过全市农村初中生平均住校率13%。
    经过4年持续有力的投入,翠屏区教育资源没有因为“城市中心”或扶持乡村而发生结构性失衡,而是在明确的结构性调整思路下、在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下实现了结构性均衡发展——村小、基点校100%有了彻头彻尾的改变;乡镇中心校100%有了提高;城市学校的设施设备100%得到了完善和加强。
    B 创新举措变为长期制度 逐步确立由内而外的主体路径
    如果说强有力的结构性调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驱动路径的话,那么对教育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则是翠屏区追求教育均衡而采取的自内而外的主体路径。
    2007年,翠屏区建立了以区长任组长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把教育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资金、土地、编制等重大问题。区政府每年与乡镇、有关部门签订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年终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并将教育督导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评优评先、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
    在有力的组织领导下,教育内部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并逐渐固化为一项项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为促进“以强带弱”,2004年起,翠屏区创新推出城乡学校联动捆绑式发展思路。2007年捆绑结对实现全覆盖,全区所有学校共结成33组捆绑联动对子。结对学校实施资源共用、责任共担、管理共谋、绩效共享。捆绑联动有力地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探索城市初中托管农村薄弱初中试点,托管学校实施一套班子统一管理,快速提升了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联动捆绑式发展的方法被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双捆双带”制度。“双捆”即城区36所学校与38所乡镇、民办学校捆绑结对,1150名城区党员与1172名乡镇学校党员结对捆绑;“双带”即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实践证明,“双捆双带”制度已有力促进了翠屏区城乡学校、公民办学校整体提升,并在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为激发教师队伍的潜力,翠屏区全面构建机构灵活的教师竞争、激励机制:
    ——实施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对教师进行德能勤绩年度和聘期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工资晋级、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建立激励优秀教师持续成长和发挥示范作用的机制,每年评选一批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使评优表彰制度化、常规化,变成促进专业教师发展及其能量释放的导向和动力。
    ——2007年,翠屏区确定了一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定出三年培养目标,明确责任和义务,进行年度考核和三年周期考核,合格后命名为骨干教师,兑现待遇,集“选、培、管、用”一体,促进骨干教师持续发展和引领作用的发挥。
    ——建立教育质量对教师利益的终身影响机制,将教育质量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选先、提拔任用、工作调动等挂钩;教育成绩不达标的教师不能申请逆向调动;实施教育质量警示制度,对质量低劣、下滑严重的学校校长进行 “诫勉谈话”,直至就地免职。
    为解决乡村学校结构性缺教难题,翠屏区于2007年在全省率先探索联片走教。从2008年开始,翠屏区就在全区14个乡镇中普遍推广走教这一方式。目前,翠屏区各乡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紧缺科目的老师均已实现连片走教。
    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2007年8月,翠屏区大力整合教研室、进修校、电教馆,组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设立中学部、小学部、幼教部、信息技术部、科研室,履行教师继续教育、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等职能,有效整合了全区教研、培训力量和教学资源,构建起了“研训互动”的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双提高机制。
    翠屏区依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后通过推广邱学华尝试教育理论,开展“课堂效益年”主题实践活动等措施,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类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教育质量持续领跑全市。
    “‘均衡发展’需要破解的不仅是校舍、师资、管理这些难题,更是一整套机制的构建,并让它发挥长效作用。”翠屏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平说。
    C 均衡雨露润泽翠屏 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
    真正的均衡教育应该是能惠及到每一个孩子,包括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每一个“三残”儿童。
    “娃读上书了,娃读上书了呀!”今年秋季开学,翠屏区江北实验小学的新学生家长、来自黑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王定国兴奋地对妻子说。
    之前,王定国在广东打过工,说起曾经的“为子觅学”史,这位东北大汉神情黯淡,“出门在外,我们求学艰难,私立民工子弟校管理让人堪忧,而作为外来工,要求我们拿出购房证明和5年以上的当地居住证明,谈何容易……”
    “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他们的子女是城市未来的建设者,为这些孩子健康成长提供同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是我们的责任。”这并非一句普通的情感表白,而是翠屏区政府对所有外来务工人员作出的庄严承诺。
    无论户籍在哪里,只要有务工合同,且在翠屏区有固定居所、暂住1年以上,其适龄子女皆可顺利就读翠屏区辖区内学校——2009年伊始,翠屏区即做出了一个在全国都具有领先意义的举措。
    “和别的地方相比,我们的改革更彻底,可以说我们这一标准基本是没有门槛,我们就是要倾尽最大的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的子女有学上、上好学,让他们安安心心留在城里谋事业、谋发展。”翠屏区政府副区长廖霆说。
    广东商会、温州商会是翠屏区对外引资的大户。今年两商会自主出资与《宜宾日报》、《晚报》联办“我身边的优秀教师”、“翠屏好学校巡礼”。广东商会会长张锦操说,“翠屏区解决了我们子女就读问题,投资宜宾,我们后顾无忧啊!”
    为兑现诺言,翠屏区按 “两为主”原则,全面开放了所有公办中小学,接收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并对举办义务教育的低端民办学校实施“购买学位”补助。现在翠屏区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超过2万人。
    2011年,翠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157669人次,免费提供教科书78783人次,金额490万元;免杂费2380万元;补助寄宿贫困学生生活费7980人次,完成率110%;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620名,完成率110%;资助经济困难家庭普高学生1939人,完成率139%;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509名,完成目标任务的110%。教育民生工程惠及千家万户。
    截至目前,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100%和99.2%,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降到 0.01%、0.23%;全区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5%,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4%,翠屏成为著名的“低文盲区”。
    此外,翠屏区大力发展乡镇中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亲情热线”,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积极营造家的温暖。2010年,宜宾四中、六中开创性举办“留守学生助读班”,1200名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今年6月,翠屏区又在全市率先建立起乡村少年宫,12个特色艺术班的免费培训将让上千名小学及初中孩子受益。据悉,宜宾市六中、人民路小学南广路分校、李庄中心校等校的“校园少年宫”正在积极筹建。
    D 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 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片面的均衡发展有可能导致学校陷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险境。真正优质的均衡教育则是呼唤每一所学校能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求解区域教育发展最大值,不仅要有主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自觉性和内驱力,不仅要有水急鱼跳的求生理念和负重拼搏的奋斗精神,还要有勇于探索、发现和运用教育发展规律的眼光和胸怀。”
    相比2007年,翠屏教育的发展显然已跃升到了基本均衡的发展平台上,但翠屏人却依然没有止步,而是直指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
    经过深入探讨,翠屏教育决定进一步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出了“文化育人、特色立校”的发展策略,在现有水平上继续提升教育的品质,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其基本思路为:拓展宽度、延伸长度、挖掘深度。所谓拓展宽度指的是加强农村教育;而延伸长度则包括加强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培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土壤;而挖掘深度同样是翠屏教育均衡的重头戏,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校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把学校办出特色来。
    2008年,翠屏区启动了“特色学校建设工程”,拟用3至9年时间,创建一批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品质高雅的特色学校。
    在这种思路之下,鼓励学校按照“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轨迹,积极实践,大胆创新。正是基于以上共识,目前翠屏区的学校教育呈现出姿态各异的局面,其中“一校一品”是其突出的特征。
    站在这样的认识高度上,翠屏人进一步放开视野。特色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常态,能够唤起自我发展、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独特路径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在教育发展模式日趋多元的时代,每所学校都可能从某种特色切入,并把这种特色发展作为一股引动力量,以影响、带动学校全面发展,使学校最终成为特色学校。
    于是,全区特色学校工程策划委员会和创建特色学校工程领导小组宣告成立。前者负责为工程规划设计、过程管理、评估验收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支持,为创建学校提供策划和咨询;后者负责工程的统筹协调、过程指导和督导评估,同时制定激励措施,提供经费保障。
    按照翠屏区《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该工程的内容包括创建和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特色学校校本研训,开展“基于特色项目的课例研究、特色理念的活动展示、基于特色对话的行为、基于特色创建的经验反思”;建设特色学校建设交流制度,举行特色学校学术论坛、观摩调研、经验交流、论文评比活动,总结特色学校创建,提炼特色学校建设理论等。
    对于学校发展水平的现实差异,《方案》搭建了特色学校创建的梯级台阶;特色项目学校、办学有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一般学校从特色项目学校申报开始,最高可直接申报第三层级的“特色学校”。
    以李庄镇中心校为例,该校从2009年9月开始开设了“李庄古镇小导游兴趣班”的特色课程,老师们根据地方特色,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运用教学、踩点、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训练,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在上特色课程的过程中,‘李庄古镇小导游兴趣班’的同学们,不仅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更深了,同时对于他们口语能力的培养、形象仪态的打造、写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李庄镇中心校教务主任徐德海说。
    凉姜中心学校作为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抓住当地农业特色,跟随“生态旅游”这一发展方向,通过落实“九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实现全校学生“人人健康、个个快乐、天天自信、朵朵开放”的办学目标,这些学校历经两年的探索和实践,特色创建初具规模。
    再如农业街小学,8年前,该校尝试“创建少年军校,开辟学校素质教育新渠道”的实践探索,把少年军校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有效载体,进行军事化的体验教育尝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强化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强健体魄,发展心智,逐步培养起遵章守纪、自理自立、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
    特色鲜明的教育方式让这个三流生源的学校创造了一流的教学业绩:少年军校发展一路凯歌,德育和学科教学齐头并进,学校先后成为 “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宜宾市义务教育示范校”。
    在培育特色学校的道路上,翠屏区并不盲目求快求多,而是将特色学校的建设年限设定为九年一个周期,三年一个阶段,并按照“积极稳妥,保证成熟一个评估一个”的原则实施评估,合格后授牌,翠屏区创建特色学校第一个阶段的目标为:40%的学校有特色项目、30%的学校有办学特色、10%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为推动特色学校建设,翠屏区政府拟用1000万元实施奖励。
    (郑强  张坤乐)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