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县隆兴地下塔林(文/赵永桂,宽哥改写)
隆兴乡位于宜宾县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越溪河畔。古代自隋至明,长达千余年的时间,曾是川南的佛教圣地。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遍布全乡。 隆兴乡的地下塔林,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据考证,隋唐以来,隆兴乡境内建有寺庙118座,解放初尚存50余座。这些寺庙由于始建的年代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庙多则僧多, 僧多则墓多”。主持、方丈、长老“圆寂”后,一般单独在古刹附近建地下墓葬,寺庙僧人“圆寂”后的集体墓葬,则建在庙后的山上, 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空山”, 意即凿空一山为墓,因而形成众多的地下石室墓群。 这些“众僧墓室”,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现以来, 已先后发掘了22座,它们分属于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每座墓室均设数十石龛, 摆放塔形陶制骨灰罐, 颇为壮观, 犹如一个地下塔林。新近又探得, 在该乡绵延十里的大小山坡上, 依山建有这样的地下塔林近千处, 实乃世间罕见。可谓“北有嵩山砖塔林, 南有隆兴陶塔林”。 众多的地下塔林中, 位于越溪河畔大龙窝古刹遗址旁的地下塔林规模较大, 形制独特。该墓室呈“甲”字形, 石阶直下有墓门、墓道, 巷道连通,三纵二横, 纵长9.8米, 宽6米,高2.2米。巷道两旁是对称的石龛,共63个; 每个石龛上摆放两个塔形陶制骨灰罐,共125个(塔形骨灰罐均由基座、塔体、塔盖三部分组成,通高0.5—1.0米不等); 每个龛顶上方均刻有死者法名。正中一个石龛内只摆放一个陶塔, 龛额上刻有“普陀开山祖师号无量讳普观”, 巷道左侧石壁上刻“癸酉年修众僧塔”,经专家考证系明万历元年(1573年)所建。 前不久从林石村圆觉寺出土的一个高约0.7米的塔罐上, 塑有高浮雕二龙戏珠宫阙图, 十分珍贵。龙系三爪龙, 专家考证是元代制品(元以后的龙以五爪龙为特征), 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最古老的地下塔林是发掘于莲塘坝的2号塔林, 从中出土有唐代的瓷器、佛珠等文物。 隆兴乡何以有如此众多的寺庙和世所罕见的独特墓葬? 当地民间有“卒转僧”的说法,即古代征战的士兵在战争结束后,集体解散,这些下级军官及士兵都是外地人,因家乡路途遥远,难以回乡,便集体在隆兴这个地方出家为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隆兴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是归顺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因而寺庙众多,香火鼎盛。 前一种说法,史无记载,且自唐至明,宜宾并无大的战争,隆兴何来众多驻军?元代蒙古铁骑南下,叙州(今宜宾)守军非死即降;明末四川巡抚曾省吾镇压僰人反抗,确是调集了十万大军,但战场在兴文、珙县一带,况且年代比已出土的和尚地下墓室还晚,故难以为信。笔者赞同后一种说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莲塘坝的村民在修建房屋时掘出柱础、古城石阶、石条及厚重的残砖断瓦,村民钟先本在挖地基时,在地穴中掘出了唐代瓷碗、佛珠,后又有人挖出“司南”。近年在田边地头中又有带钻痕的条石遗露地面。 经专家考证,位于隆兴上游十余里的莲塘坝,即是唐代的归顺县城。古代的交通主要靠水运,莲塘坝便是越溪河上重要的水码头,沿河重要物产,都经此由越溪河进入岷江,再经叙州输送到长江沿岸各码头。繁华的莲塘坝,聚集了广大的人气,而沿越溪河两岸一袭的青山,山形奇特,或似睡佛,或像坐僧,被认为是灵杰之佛地。在中国历史上笃信佛教的唐朝、明朝等有众多的寺庙、众多的僧侣出现在隆兴这个地方便不足为奇了。 宜宾市博物馆副研究员何泽宇认为, 这些地下塔林, 其规模之大, 造型别致, 葬法独特, 世所罕见, 为研究我国古墓葬、古建筑和佛学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实物遗迹, 体现了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 与中原文化继而又与乡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并断言隆兴是当时西南最大的佛教文化中心。 隆兴的旅游,可泛舟越溪河上,看青山倒影,白鹭翻飞,鱼跃青溪;也可弃舟登岸,步入林间,寻幽探奇,回归自然;更好的去处,是去领略佛教文化的奇特,登蟠龙寺、大龙窝,入地府石室,观地下塔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