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蜀郡 于 2011-11-21 12:08 编辑
“我们渴望一份热乎乎的午餐”四川部分农村学校学生午餐现状调查
◎一个土豆,几块咸菜,这是贫困山区部分留守儿童让人揪心的午餐食谱。正处在发育期的小学生,若营养得不到保证,何谈健康成长,又如何全身心学习?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巴中、广元等贫困山区的学校,对部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午餐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 [img=550,365]禁止外链[/img] 巴中市巴中州区花溪乡大坝村小学的孩子,吃上了热饭菜。 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等。至此,学生营养改善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在我省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现状如何,他们吃得上一顿热乎乎的午餐吗?11月初,本报记者用一周时间,通过坐班车、搭农用车、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深入巴中、广元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学校,实地调查学生的午餐状况。 调查——“看孩子们咽冷饭心里生痛” 干、少、冷冰冰,同学们的午餐从他们的上一代,甚至爷爷奶奶辈一直延续下来。 11月初,冒着深秋寒雨,记者从成都出发,向东北行驶400公里,到达革命老区巴中。我们的目的地是距离城区约50公里的巴州区花溪乡。 花溪,这个位于大巴山深处的偏远小乡,是巴州区15个特困乡镇之一。全乡总人口1.48万人,人均年收入仅为3800元。青壮年外出比例高达70%,留守儿童比例超过60%。 我们要去的是花溪乡一所仅有两位老师的村小——大坝村小学。村小坐落在花溪乡大坝村牛角山脚下,学校仅有两个教学班,加上幼儿园,共有学生36人,全是留守儿童。 从乡里到村小,有4公里的泥泞山路。记者坐上一辆平常拉生猪用的四轮农用车,经过半个多小时颠簸,来到半山腰一座破旧的土坯房前,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学校。 今年54岁,头发花白的苟仕平老师正在教室里上数学课。学校的另一名老师是苟仕平的爱人。35年来,夫妻俩一直守望着这所学校。 说起山区学生的午餐,在村小干了大半辈子的苟老师感慨地说:“看见孩子们咽着冷冷的午餐,心里就生生地发痛。” 苟仕平从19岁高中毕业后就在大坝村当老师,他的学生中,最远的离学校要走一个多小时,翻一整座大山,近的也要走二三十分钟。学校校舍是上世纪70年代末修建的,多年来简陋的学校没有食堂,于是孩子们的午饭只能自己从家里带来。条件好些的用饭盒装了头天的剩菜,中午放学就着冷菜冷饭吞咽。饭菜是冷的,连热汤也没有一口。“看着实在太心酸!” 在大坝村小学,随意采访的每一个孩子,关于午餐,都有一段酸楚的记忆。8岁的谢海母亲早逝,父亲在外打工,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每天早上七点钟出门,沉重的书包里带着一盒饭,夹杂着一些头天晚上吃剩的咸菜,这便是谢海一上午学习之后的午餐。“不好吃,吃了冷饭肚子疼。”谢海说。 跟谢海一样,同学们曾经的午餐大同小异。干、少、冷冰冰。从他们的上一代,甚至爷爷奶奶辈,冰冷的午餐一直延续下来。 苟老师说,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村里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孩子们吃得起饭了。但直到今年上半年,午餐依然是一个问题。由于学校简陋无加热设施,苟老师和爱人就用煤炭生火,为孩子们义务提供一些热水。 [img=550,365]禁止外链[/img] 大坝村小学的孩子们在上课。 影响——“同样的年龄,山里孩子明显矮一截” “在区里组织的运动会上,山区学生营养不良的情况十分明显。”广元市朝天区西北小学后勤主任唐永生痛心地说。 由于营养跟不上,一些孩子面色苍白,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苟仕平老师告诉记者,他班里的学生,多次出现上课时喊头晕的现象,而后到医院检查,要么是贫血,要么营养不良。 花溪乡中心小学校长李和方说,由于地处偏远条件简陋,花溪乡其他8所村小,没有建立食堂,学生午餐情况跟大坝村小学基本相似。 “吃剩菜冷饭,对处于发育期的孩子健康的影响显而易见。”李和方说。据了解,在撤并校点的措施中,按理这种条件的村小应该撤并,让孩子在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当时考虑到山区实际情况,为照顾就近上学,保留了一部分村小。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学条件差的问题,最终还得让孩子们到中心小学上学,寄宿制会好很多。”李和方介绍,区里已有规划,村小学生将被逐步纳入中心小学。大坝村小学在不远的将来最终会消失。 对于山区学生营养不良导致发育受影响,广元市朝天区西北小学的后勤主任唐永生很有同感。“在区里组织的运动会上,山区学生营养不良的情况十分明显。农村小学和城镇小学的学生站在一起,同样的年龄,身高个头差别很大。”每次开运动会,作为带队老师的唐永生,都会痛心地发现这一点。“山区孩子整体上个子偏矮小,体育成绩较差。” 偏远的西北乡山高路远,全乡人均纯收入仅为2600元/年。与花溪乡不同的是,西北乡已经没有村小,所有学生均在乡小学就读。 比起村小,乡镇小学条件明显要好很多。据了解,西北小学在地震后的重建中修建了食堂。全校360名学生中,寄宿的有150人,中午在食堂吃饭的约160人。 在该校,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每月伙食费155元/人,三年级以上每月伙食费175元/人。“除去周末,每天一日三餐一个学生的费用加起来也就7元钱左右。” 唐永生坦言,学生食堂是公益性的,但在菜价和运输成本频频高涨的情况下,一天7元钱的标准很难做到家长期待的那种丰盛。目前,食堂尽量变化丰富菜品,隔天一个荤菜,以前每个学生一周两个鸡蛋,现在只好变为蛋花汤,作为中午饭的汤菜。至于牛奶,不可能纳入考虑之列。 物价上涨,为什么不能相应提高伙食费用标准呢?唐永生说,山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再提高有些家长难以承受。 对于特别贫困家庭,学校和教育局均有救助,民政部门也对特困家庭予以帮助。“但依靠救助,毕竟名额有限,不可能很多人享受。”唐永生说。 记者在巴中、广元采访的其他山区学校,得到几乎一样的答案。 [img]禁止外链[/img] 巴中市巴州区花溪乡大坝村小学的操场 行动——爱心温暖孩子的“胃” “从社会爱心到国家保障,山区学生吃不起午餐的历史将要彻底告别了。”大坝村小学教师苟仕平很期待。 毫无疑问,贫困地区学生的午餐状况不容乐观,学生营养亟待改善。 幸运的是,如大坝村小学那样的午餐状况,引起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一颗颗爱心,温暖着这些偏远山村孩子的胃和心。 今年3月,上海滴水公益基金会、浙江富阳滴水公益基金会的负责人来到大坝村小学,看到孩子只有榨菜和咸菜的午餐后感慨万千。回到上海后,他们与爱心人士和慈善团体联系,为大坝村小学募集资金3万余元。今年暑假,大坝村小爱心食堂建起来了,购置了冰箱、电饭煲、消毒柜等设备。全校36名学生第一年的午餐费用也有了着落。目前,苟仕平老师的爱人,在教幼儿班的同时,每天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谢海和同学们终于不用再吃冷饭菜了。 苟仕平说,今秋开学以来,看着孩子们中午津津有味地吃着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那是他最幸福的时刻。“从教35年,终于看到孩子们中午不用只吃冷咸菜了。” 这是针对学生午餐发起的关爱行动之一。学生营养午餐,情牵社会各方。关注贫困山区学生午餐的行动在各地均有实施,数以万计的贫困学生不但得到了“免费午餐”,也得到了“营养午餐”。 今年6月,省红十字会在泸州古蔺县启动针对走读中小学生的“红色小餐盒”成长计划,走读孩子每人每天获得“一荤一素”5元标准的午饭。随后,省红十字会投入资金100万元,计划在未来2至3年内,主要资助巴中南江、南充仪陇县两地贫困家庭走读中小学生解决午餐问题,预计资助1000名学生。活动过程中,省红十字会同时向社会发起为贫困家庭中小学走读生 “捐出5元钱,送一顿午餐;捐出100元,送一月午餐;捐出1000元,送一年午餐”的公益募捐活动。 位于大凉山深处的喜德县则约乡前进小学,被誉为全省第一所“免费午餐”学校。今年秋天开学时,全校100余名学生在学校第一次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所学校的免费午餐是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资助,四川首批有5所学校受益。 爱心行动持续不停。今年10月,广元市总工会和利州区惠民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前往地处偏远的大石镇前哨村龙王小学,为80名贫困学生送去“爱心午餐”帮扶资金2万元,孩子们吃上了富有营养的爱心午餐。 不仅是组织,不少个人也加入到改善营养的行动中来。宜宾市民刘小华每年从工资中拿出500元,和其他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一道,资助贫困山区学生午餐。“每年资助一两个学生,看他们健康成长,很快乐。” 当得知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时,大坝村小学教师苟仕平高兴地说,“从社会爱心到国家保障,山区学生吃不起午餐的历史将要彻底告别了。” 四川日报记者 宋开文 李传君 文/图
相关主题:禁止外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