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5|回复: 0

    [教育理论] 整合的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2 23: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蒋鸣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国外翻译过来的提法,英文的原意是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融入教和学的过程中以及融入课堂中。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几乎涉及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通过融入信息资源丰富和拓展基础课程,开发基于现实问题的探究课程和教学活动,提供促进学习的支架和工具,建立学习评价和反馈的新机制,等等。在充分肯定实验取得的显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整合实验大部分还只是涉及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师生交互关系的变革,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和困惑并没有得到解决。

    教师别让鼠标牵着鼻子走

    2004年2月9日《中国教育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的文章,一位任教20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文中提出的观点——“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至今读来还颇有新意。

    课件是教学设计的可视化表现方式,课堂上教师让‘鼠标’牵着鼻子走的现象正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上的缺失。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实际上源自于系统工程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法,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线性的、程式化的、确定的和预设性的过程,把学生学习过程等同于造房子的过程。更极而言之,把教学过程作为教学流程设计,生动的教和学的过程变成了机械的流程模块的“复制”。其实,这种以专家为驱动的纯工程性质的教学设计方法,把教学的预设推向了极端,忽视了教和学过程的生成性。

    现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少学校开始尝试一种框架式的教学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把重点放在活动结构的设计上。学习活动结构不是模式或模版,而是一种灵活的框架,大致相当于建筑的骨架。依靠这一骨架,可以支撑起丰富的、符合教师个性化特点的教学形态。在实施数字化学习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和评价策略。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核心是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整合,只有实现了这种整合,才能在课堂上实现教师的创新和学生的创新。

    走进学科探索整合规律

    著名的美国教师教育专家舒尔曼曾指出,教师怎样理解学科知识对教学十分重要,而这一向被以往的研究者所忽视。舒尔曼把这样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称之为“缺失范式”。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不少教师正在探讨信息技术在学科应用中的特殊规律。尽管探讨的深度不一,但毕竟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深入的体现。

    现在的问题在于实践中有不少人还在试图探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所谓通用的教学模式。由于缺少专业学科领域背景,这种通用的教学设计模式,就是一种舒尔曼指出的“缺失范式”。在被我国研究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广泛引用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话常常被人忽略的:“本书的目的不是孤立地促进技术的使用,而是在专业学科领域背景下,把它作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具”。这段话所要表达的道理很简单,教语文和教数学是不一样的,技术应用的目的和方式当然也是不一样的。

    学生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过程,通过阅读,达到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升华。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课上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要构建促进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的环境。可是在现实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不加选择地播放多媒体资源。这样做尽管在理解文本背景上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往往干扰了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思考和感悟,这种浅表的“整合”恰恰就是学科缺失的体现。

    又如数学和科学的教学,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数学和科学的思维,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是创设问题解决的环境,而不是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论事无巨细地制作成课件播放,也不是仅仅创设问题生活化的背景,从而忽视生活问题的提炼和知识化。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下,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走进学科,探索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整合的内在规律。教师怎样按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特点具体探讨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综合考虑学科内容的组织、学科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的特殊方式,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还相当薄弱,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探究学习的形似神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问题是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这就需要特别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5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聚焦于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一份关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报告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分析:

    “教师提前备课,查找到远大于授课内容的材料,制成网页,上课则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学生通过浏览教师的网页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了弥补材料的局限,还加入了搜索引擎网页,后期又加入了讨论板。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学生上机操作的软件也有所不同,在几何课中学生是利用几何画板找规律……但我们在这样的课中迷失了。问题主要是:课堂效率极低、学生易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普遍缺乏成就感、学生很快就会厌倦教学内容。”

    这里确实存在探究学习的“形似”还是“神似”的问题。所谓“形似”,就是在课堂上科学探究的形式有了,老师们也常常带领学生去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按照这样一套的程序去做了。我们也看到,学生也有了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是,如果再认真深入研究这些课堂教学的实质,往往是从“书本上找答案”转为“网络上找答案”,忽略了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学生是否真正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提倡探究学习的核心是学,光是动手活动还不够——学生还必须有动脑的活动。在课堂上必须精心就“做”的过程和结果开展科学讨论。科学讨论一是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作出解释,二是要探讨发现的条件,也就是这一结论应用的条件和范围,这就需要重视分析和归纳,注重学习的迁移。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过于关注教和学的程序、形式,忽略了学习规律的研究,势必影响探究学习的效能。

    从工具性交互走向生成性交互

    数字化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并非仅仅是要提高所谓的讲授“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和资源的交互促进课堂内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使学习从工具性交互走向生成性交互,否则只能造成“课堂是电影院,课件是影片,教师是放映员,学生是观众”的局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同样也是如此,缺乏交互的“网络课”,听到的只是一片键盘的敲击声,鲜有同伴间的交流和互动,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要促进工具性交互到生成性交互的转换,就需要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路,不仅仅是构建知识呈现方式的可视化环境,更重要的是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环境,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对话和交流的课堂环境以及学生“动手做‘,即体验和解释的学习环境。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交互(全班对话与小组讨论)和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字化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从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的转变,以增进学习的有效性。

    要使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活”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吸引力,根本的解决之法只能从理念转换上寻找。从脱离具体情境的学习转向完成真实的任务,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重塑师生关系和生生同伴关系,对不同的学习者及在不同的时间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等。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超越技术本身的“整合”,进而推动教育走向辉煌的未来之路。(作者为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