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斌
两篇新闻报道,都是表扬性质的,摆放到一起来,却立刻现出了问题:
其一,是今年5月份的一篇报道,报道中的环卫工人曾蓉夫妻俩,以及她的公公都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做环卫工人,堪称“环卫之家”。曾蓉做环卫工人10年了,曾被评为“宜宾市城市建设一线先进个人”。在2010年10月份,曾蓉的工资增加了,增加到了每月909元。此前,她的工资为每月520元。(中国新闻网)
其二,继2010年组织61名环卫工人赴港澳考察后,日前,宜宾市再度组织70名受过省、市表彰的优秀环卫工人前往新加坡考察。此事引发了舆论关注。该市城管局负责人回应说:考察费用为4800/元,完全由财政承担;“出境考察是一种精神鼓励”;“发几千元钱,也许能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发几个钱就能解决的。”(新华网)
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曾蓉或者他的同事们,主要依靠工资生活的话,凭着他们每个月909元钱的收入,来到新加坡,如果渴了,是否舍得花钱买一瓶纯净水喝?
组织环卫工人出境考察,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原因在于:这份工作真正没有出境考察的必要;能够出境考察的只是环卫工人中的极小极小部分;这极小极小部分的人是否出境考察,都改变不了这个地级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环卫工们劳动报酬过低,明显与他们的劳动付出、劳动价值不相匹配的现实。
实际上,因为劳动待遇问题,宜宾市的环卫工人们曾经在今年罢工请愿。(四川在线)
对着月收入909元的环卫们,谈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发几个钱就能解决的”,真的是冷漠,真的是嘲讽。
花几十万块钱,请有限的几十个环卫工人代表出境考察一次,对任何城市都不能算难,且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字,形成为亮眼的政绩,风风光光。“潜规则”些说,非一线环卫工人趁机揩油的机会也实在很多。据该市城管局负责人说,为了带队需要,今年就至少有8名机关工作人员随同出境考察。
然而,做实事难啊,纵然是人均每月给增加200块钱工资,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劳动付出、劳动价值与劳动待遇上的巨大差距,甚至跟不上物价凶猛的步伐,不可能形成为亮眼的政绩,然而以一座地级城市的全部环卫工人为基数,因为可能涉及到近万人,就是每财政年度数千万元的庞大支出,筹集难度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但单纯的易与难,在具体的公共行为的选择过程中,不应该、不能够成为最主要标准,尤其不能刻意用容易的、表面的、实际意义不大的微小局部性质的风光,将一个庞大群体的遭遇不公平对待掩盖了,辜负了民众的期待。
民众期待公共行为、公共权力围绕实事旋转,他们一直在期待着。
公平对待劳动者,请从政府雇工始,请量地方财政之力予包括环卫工人群体在内的低端劳动者群体待遇公平,把物资保障落实了。至于精神奖励,特别是来自政府的精神奖励,本来不宜与物资挂钩。或者说,正常的情形,应该是社会分配公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有劳动者都可以生活得惬意,有能力积攒下一些钱来,自由出境,享受生活,而不是整个低端劳动者群体被不公平对待,劳动报酬明显与劳动付出、劳动价值不相匹配,只裱装出几个典型以遮羞。(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