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禁止外链[/img] 张娟一家搭建在楼顶的“房屋”。屋门外,睡着一条主动投奔的流浪狗 [img]禁止外链[/img] 张娟正在家中唯一的房间里做作业 中国未成年人网成都讯(邹金利)“这里就像天堂一样。道路很宽阔,房子不会漏雨,走路也不会跌倒。”这就是14岁的农民工子女张娟(化名)对“天堂”最质朴的定义。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1997年,遂宁市的某个贫穷的小村里,张家第三个女儿出生了。这个女孩就是我们文中的小主人公——张娟。张娟满月后,妈妈离开三个女儿和患有先天性癫痫病的丈夫,独自一人到成都打工。
2000年过后,妈妈把两个姐姐接到了成都上学。2003年,为了给三姐妹挣学费,老是犯病的爸爸也到了成都,和妈妈一起做起了清洁工。张娟说,姐姐和爸爸相继到成都后,就只有自己和患有眼疾的70多岁的外公为伴。只有到过年的时候,妈妈他们才会回家团聚。有时想妈妈了,张娟就把自己蒙在被子里偷偷地哭。
一直等到2004年,张娟也得到了妈妈的“宠幸”,一家五口终于在成都团聚,而张娟也转到了成都当地一所农民工子弟校就读。
张娟说,老家的山路崎岖,下雨时就变得非常泥泞。因为没有钱买可以防水的鞋子,等走到学校后,张娟的鞋子里灌满了水。和老家比起来,自己更喜欢成都。同样是半个小时的上学路程,城市里的路,却是如此宽阔,走路不湿鞋,也不会滑倒。
张娟说,老家的房子漏雨,成都的房子非常结实,都不漏雨。可是,城里不漏雨的房子依旧住着别人,张娟一家仍然住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漏雨小屋里。
12月4日,记者来到张娟家后发现:和整栋楼的其他住户相比,张娟的家确实算得上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几十块废弃木板,几张宣传横幅,五个人一周的辛苦搭建,张娟的城市“新家”就这样竣工了。“新家”坐落在成都市成华区一栋快要拆迁的大楼楼顶,楼顶上寒风阵阵,周围建筑工地的轰鸣声不断。张娟大姐告诉记者,“新家”搭建成功后,常常漏雨,每次漏的地方都不一样。这雨漏了一个月,张娟一家就补了一个月。到现在,“新家”终于不漏雨了。
张娟家里唯一一间屋中,摆放着两张床,一张小书桌,一个小书柜,以及称得上是“大型家电”的一台旧电视机和一个电饭煲。张娟说,自己和两个姐姐睡在进门处不到1.5米宽的木床上,爸爸和妈妈则睡在离他们不到一米的另一张床上。两张床之间没有任何遮挡物。
而这样的住宿条件,房东的收费标准是每月1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