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蜀郡 于 2011-12-27 20:17 编辑
四川在线消息(朱俊聪 记者 靳毅)提起宜宾县一中教英语的周贵斌老师,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的竖起大拇指。自1987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耕耘在三尺讲台,24年来,周贵斌从一个对教育了解不多的“菜鸟”,逐步浸淫成长为“骨灰级”省级优秀教师,并形成了鲜明的“周氏风格”。 摞摞荣誉 24年换来一摞摞的荣誉,周贵斌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首届省级骨干教师、宜宾县第一届星级名师、宜宾县队伍建设先进个人和宜宾县优秀人才示范岗,现除开担任正常教学任务外,还担任着宜宾县一中教务处主任。 24年18届毕业班,周老师的学生中就有几十名考入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2006年至2010年连续五年获宜宾市教育局高考质量一等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多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奖励。 [img=450,338]禁止外链[/img] 周贵斌作教书育人楷模报告 诱惑与满足 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周贵斌已“小有名气”,高薪、高爵等诱惑也纷至沓来。一些学校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他,以种种优厚的条件引诱着周老师,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有人对周贵斌说,你当老师守着那么点死工资,你满足吗?周贵斌的同学问起他的前程,惊讶二十几年光景,还是坚守在农村教育战线上,他们问:你满足吗?有人问他,有那么多好的学校你不去,却选择长期在这个偏远的农村高中,你满足吗? 面对这一些询问,周贵斌老师没有躲闪,也没有感到脸红。他淡淡地说:“我很满足,我很充实!我的满足,不仅仅在于我拥有许多藏书,不仅仅在于读过了许多名著,也不仅仅在于有一个谈不上富裕但称得上温馨的家庭;我的满足,是因为我工作在一个清新、单纯、向上、和谐、快乐的集体中,这里有我成长的沃土,这里有我热爱的事业;我的满足,还因为我看到一个个学生渴望知识而来、怀揣梦想而去,我满足于他们的学习成长、快乐成才。” 笔者采访周老师时,在他家书房的抽屉里,他拿出了这些年学生们寄给他的一叠叠、一封封书信贺卡。 “老师,是您当年的信任和鼓励,使我今天成为一名川大的博士生。我当初不争气,但您把我当人才看,我一生感激您,如果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一位学生成才后对周老师掏出的肺腑之言。而每每谈及这些,敦厚的周贵斌脸上总是写满了幸福与自豪。 贫困山区的教育旗帜 宜宾县一中地处该县观音镇,距离宜宾市区57公里,县城柏溪70公里,是一所典型的农村高中,地处偏远农村,生源质量也一直处于劣势,但就是这样一所在夹缝中生存的农村高中,却是省级示范高中,还曾经被省教育厅誉为“贫困山区办现代教育的一面旗帜”, 但宜宾县一中的“周贵斌们”没有怨言,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根据农村学校实际,提出了“后进生优先”的理念,大家齐心协力抓起点、抓提高,使学生提高率、成活率长期处于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办出了农村高中的鲜明特色,2011年该校被评为“四川省新成长型学校”。 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宜宾县一中提出了“教得好不好,关键看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明显进步”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周贵斌也是这一教学理念的践行者。在教学中,他总是首先照顾后进生,问题让后进生先回答,根据后进生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再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无错原则”是“周氏风格”的鲜明特点,周贵斌始终坚持“让每个敢于回答问题的孩子都毫无遗憾地坐下”,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如果学生讲对了,就充分肯定,学生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周老师就再做补充;学生讲错了的,他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再予以纠正。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提高。 1990年周贵斌教出的初中毕业生被中师、中专录取的达到38人,创造了历史新高,时任校长对当年还很年轻的周贵斌说:“你改变了县一中初中英语教学的历史!” 1994年周贵斌执教的第一个高中班毕业年,学生陈传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时任校长“粉”上了周贵斌:“祝贺你!第一炮打响了!” 2004级的王祖齐在高中入学时英语成绩只有67分,三年后参加高考,“后进”的王祖齐拿下122分。 扎根于农村教育的“周贵斌们”,或许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地位,没有显赫的声名和荣誉,但他们把心血播撒三尺讲台,用脚步夯实孩子们的发展根基,用忠诚践行着的教育梦想,用崇高的师德树起了一个个大写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