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8|回复: 0

    [教育理论] 让朗读教学充满“语文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5 19: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本帖最后由 蜀郡 于 2012-1-5 19:28 编辑

    教育导报
    ■ 赵春梅


          当前朗读教学存在“语文味”缺失的现象。  
          其一,教师用“听”取代朗读,减少了语文味。以多媒体中的音响取代应该由老师或学生完成的朗读,这是当前语文课“语文味”缺失的最主要表现。如一位老师教学《春的消息》时,本来是让孩子在朗读中体会“春”,但整堂课手不离鼠标,在不停点击中讲完了一堂课,学生听得多,读得少,春的气息也荡然无存。
          其二,教师用“看”取代朗读,冲淡了语文味。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一些教师却用看代替学生“读”。如教学《绝句》一课,一位老师上课投影后,让学生去欣赏屏幕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楼阁、白雪,把语文课上成了“欣赏课”,剥夺了学生朗读时间,冲淡了语文味。  
          其三,用“讲”取代朗读,降低了语文味。有些教师忽略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而把课文的某一旁枝末节进行深入挖掘。如一位老师在让学生学习《渔歌子》这一课时,花了将近十分钟时间给学生介绍鳜鱼,语文课好像变成了科学课,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影响了朗读教学的进展。  
           一、“语文味”消失的原因
          在朗读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课程定位不准。在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时,应避免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对立起来,造成顾此失彼;也不能将语文素养理解为简单的读书、识字、写文章,语文素养,还包括学生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个性品格等人文性内涵,而这是最能体现出学生文化底蕴的元素,一些老师正是因为对小学语文课的定位产生了偏移,导致朗读不足,才使课堂上出现“语文味”不足的现象。  
          2.教育手段使用不当。现代教育技术对丰富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但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载体,需要学生反复吟咏,大声朗读,深入字里行间,获得文本所特有的精神感染。但是一些老师恰恰忽略上述要旨,在语文课堂上,滥用多媒体,使课堂上的“语文味”被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冲淡,使语文课失去了它的本真魅力。  
          3.教学理念理解不透。有些老师简单地认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就符合课改理念,课改就是取消传统的老师讲授,于是上课时注重了课堂上学生“肢体”上的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活动,只注重在“形式”上迎合课改理念,而忽视在“内容”上也应符合课改理念。
          二、朗读教学充满“语文味”的策略  
          1.把握“基本点”,读出语文味。《纲要》中强调了学生“主动学”的重要性,而语文课上学生“学”的途径则更多是通过“阅读”、“想象”,老师只有理解了这一“基本点”,才能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使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课堂上老师创设情境,在学生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感受意境、读出意蕴,然后结合多种形式朗读,最后达到背诵默写,最终完成诗中山水景物意像的重建。  
          2.寻找“平衡点”,读出语文味。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在文学与科技中寻找“平衡点”,让学生读出语文味。  以《渔歌子》教学为例,在讲鳜鱼时用多媒体来展示,只需要一分钟就可以给学生讲清楚,完全不必用10分钟去介绍鳜鱼,把省下的时间让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
          3.巧用“激情点”,读出语文味。“语文味”,是一种语言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创设适宜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冲动和热情。
           如一位教师在上《文成公主进藏》这一课时,让学生先上网查阅唐朝时的服饰,然后仿制服装、道具,在课堂演出课本剧,通过历史的重演,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学生在朗读时更容易产生激情。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江县第二小学)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