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6|回复: 0

    [名家讲座]在小说中写出动人心魄之美/作者:陈劲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4 11: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在小说中写出动人心魄之美
    时间:2014-05-10
     
      一、小说之美
      
      
      小说之美,美在人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关于“情”,清人张潮曾在《幽梦影》第七卷中提到:“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现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则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表示,“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人生的出发点。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1]依我看来,此处所言“情”者,人情之谓也。无论是张潮,还是林语堂,何以不约而同地对“情”如此倚重?盖因“情”能给我们以内心的温暖和活力。因此,如果说文学是人学,我以为其中必定有着人生感悟和人情流露之意。
      事实上,对于人情之悲喜或冷暖的书写,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不传之秘。远自《诗经》开始,经汉乐府,再到唐宋诗词,中国文学(此时的文学形式以诗歌为主)都将描写人情百态作为重要阐述内容。晋代陆机首倡“缘情”说,文学特征及功能遂由先秦两汉的言志载道转而表现人情。宋元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兴起和繁盛,这种文学精神又在小说中得以继承弘扬。明清以降,具有浓厚中国韵味的人情小说更是得到了极大发展。鲁迅在讲古典小说时就认为《红楼梦》乃清代之人情小说的顶峰。及至近代,龚自珍、王韬等人进一步提出“尊情”说。步入现代,鲁迅等人和文学研究会则明确提出“人的文学”口号和“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将人、人生、人情等要素上升至文学的主体。建国后,巴人(王任叔)在1957年1月号的《新港》上发表了《论人情》,钱谷融也在1957年7月号的《文艺月刊》上发表了《论“文学是人学”》的文章,一致肯定人性与人情在文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因而,追溯古今传统即可知晓:文学之美,美在人情。何谓人情之美?“人情美是文人通过文学作品来发掘人的生命中已然存在的真善美,表现人之本性、人之常情,展示本真之美、自由之美。此类作品思考的对象是人的内心世界,所引起的情感共鸣也源自于观众或读者对灵魂或内心深处的反思。”[2]明代戏曲《牡丹亭》里,汤显祖竭尽全力突出一个“情”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故事中,杜丽娘带着青春萌动之“情”揭开序幕,此处的“情”,即封建统治者所谓的天理、人伦之外的人类自然情感和李贽所谓的“童心”。杜丽娘对于爱情的大胆而自由的追求,无疑散发着人情美的光芒。被誉为“人情小说之顶峰”的清代小说《红楼梦》,其打动人心之处,也在于它描绘了一种优美的旷世人情。现代文学中,鲁迅和沈从文均善于在作品中表现人情之美。鲁迅的《社戏》和沈从文的《边城》,将自然美与人情美紧紧融为一体,令人感动之余深深为之陶醉,“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沈从文语)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当代文学中,善于表现人情美的作家同样不乏其人。孙犁的《荷花淀》,通过对普通农民的生动刻画,挖掘了蕴藏于他们身上的人情之美。而李准的《黄河东流去》位居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之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着力表现了生活中的人情美,读来犹如一幅感动肺腑的人情风俗画。此外,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茹志娟的《百合花》和汪曾祺的《受戒》等,都可视为表现人情之美的经典之作。新时期以来,路遥和铁凝等作家承继了表现人情之美的中国小说传统。在《平凡的世界》中,“至真至纯的人情之美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正是这种至善至美的人情展示,才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作品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并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铁凝的《笨花》,通过笨花村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坚韧、平和、智慧、宽容和友爱,“让尘埃里开出人情美的花来”,“父子之情、婆媳之情、邻里之情、朋友之情,等等,让我们看到了弥漫于世俗生活中的人情之美”[3]。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