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诗情来心底 ——熊学江诗集《一路走来》读后 “走上工作岗位/仅仅二十岁/大学生活就是在/山村小学里熬夜/骄傲自己工作十年/也才步入而立”。这首《不是遗憾》,可是学江自撰的简历?是的,学江经历虽富,但人还年轻,从他年轻的心中流淌出来的诗句,是那样的清澈和真诚。这是我最近读他的诗集《一路走来》时得到的感觉,这也正好印证了“诗如其人”这话真实不虚。 《一路走来》分情有独钟、情留校园、情洒万物三辑。文载道、诗抒情,看来诗人都是多情的蒲公英的种子,飘到哪里哪里就染上了浓郁的情愫、燃烧着绿色的生机。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有几根感情支柱,亲情的,友情的,爱情的,赖以支起绚丽多彩的心灵天空。 在《给父亲》里,诗人用了四个长长的小节反复叙写跟父亲告别的悲痛情景和不尽哀思:“我的父亲对我的臂弯/已经没有知觉/我的父亲对我的呼唤已不做回应/他失去了脉搏失去了生命/他浑身冰冷/虽然他不忍/虽然他不愿意/虽然他还不放心/但是父亲死了/死得非常平静/平静得我不相信他的离去”。不管你是否情愿、不管你是否承认,父亲“那座稳重的山”倒了,诗人那根重要的感情支柱断了,天空坍塌,生死分离,父亲能平静吗?诗人能平静吗? 在《兄弟同窗》里,诗人通过对兄弟俩同班同学而学习成绩悬殊、老师和父母不顾个性特点而对兄弟俩“一视同仁”、哥哥不张扬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使弟弟免于被责难等手足亲情加同窗友情的叙写,人情之真、人性之善、人间之美跃然于纸。《兄弟同窗》是以诗歌的形式叙写的一个真实故事,作者在诗集后记中再次提到这件事情:“余与弟非双胞胎,然同窗九年,实属难得……弟聪明豁达,余憨厚耿直;弟属顽皮型,余乃死读书者。考试余常获奖,弟则与奖无缘。余每得奖回家,未与父母言明,奖品收入箱柜。至中学毕业,弟入高中,余读师范……弟大学毕业就业,知识高深,技术过硬;余乃成时代次品。余每遇难关,弟总倾力助之。”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感人至深! 也许是学江生于农村吧,他的骨子里有一种不可消解的农民情结,他一边承认农民工“是一种历练一种自由”,又一边埋怨他们为什么“默默接受了这个称呼”,并以火山爆发式的情感写道“为什么我的眼眶湿润/为什么我的喉咙哽咽/为什么我的心中酸涩/因为民工流着汗水血泪/在供养着家庭/在改造着农村/在创造着城市/在与命运抗争”。在农民工还被人鄙视和误解的那个年月,诗人就满含热泪地喊出了农民工的伟大历史功绩,没有对农民工的深切理解、没有对农民工的真挚热爱、没有对农民工艰难处境的切肤之痛、没有对农民工弄潮壮举的景仰之情,是写不出这样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的诗句来的。 爱情是诗人们不可回避的题材,也是诗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彩幻的部位。也许诗人诉诸的对象多为水月镜花、所写的情感故事并非实有其事,但透过诗作中折射出来的绚美、智慧和温婉,差可管窥诗人的情感倾向和美学理想。“美丽的/不只是她的歌声/想起的/比她的歌声更美丽”﹙《会唱歌的姑娘》﹚;“她能会意/诗的深邃意境/他能明白/诗的灵感智慧”﹙《会写诗的姑娘》﹚;“你出现在这方天地/注定男人们/走了运/倒了霉” ﹙《漂亮女人》﹚。 在《情留校园》一辑中,学江先生通过《读书》、《实习老师》、《教书的人》、《农村教育三部曲》、《向往》等篇章,或感怀读书时代,或留恋校园生活,或盛赞教师工作,或表达对一些教育现状的无奈、或抒发离开教育岗位后的不已余情,他用诗性的话语,不仅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他“学生--教师--公务员”这一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而且以宽广的视角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生活图景。 虽然严沧浪说过“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话,但情趣与理趣是一对孪生姊妹,在诗歌创作中二者总是如影随形、相融不悖。学江的诗,或抒情,或哲理,大都情理交融、妙趣横生。如:“昨天是一张被注销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未到期的存款单/今天是随时可以利用的现金/选择什么/明知故问”﹙《日子》﹚;“你同样有脚/却总站立不稳/一阵风/一个浪/你一一闪躲退让/哪里没有风/哪里没有浪/要生存/迎着风浪上”﹙《浮萍》﹚。这些诗句,既富有“花光水味”的妙趣,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总能给人以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回顾诗歌由政治化而个体化而私语化、由朦胧后朦胧而后现代解构而前文化还原的艰辛历程,诗歌的触角像蜗牛一样前探爬行的同时,身负的文化责任也次第轻飘。在一些人醉心于诗歌象牙塔构建和精英诗人打造的时日,学江没有忘记诗歌应有的社会担承。他坚持把笔触伸向百态人生、伸向多彩生活,并且在创作实践中有意降低诗歌的形式难度,努力探索诗歌大众化的路子,从而形成了一种清新明快、朴实无华的诗风,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诟病的今天,或许能从另一个维度给人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路走来》是学江的第一部诗集,虽然有些诗作在技巧上尚欠老道,但里边确有不少散射着热力和生命力的佳品,即使不能传之四海、流芳百世,也会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强烈的触动和共鸣,因为诗人被生活感动过,从他心底流出来的诗也就会感动别人。 2009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