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04|回复: 0

    巴蜀古代先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8 22: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巴人
        先秦时代族名。起源歧说纷坛。商周时代活动于今汉中东部。殷商卜辞有“巴方”,
    即巴国。巴人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周以其宗姬封于巴,称“巴子国”。春秋时代巴楚联
    盟破裂,巴人南迁今川、鄂交界地。战国时期进入川东地区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
    秦助菜苴候灭蜀取巴,巴王被俘于阆中。巴王之子仍据枳(今涪陵)。大约在秦昭襄王
    二十七年(前280年)巴人政权最终亡于楚 。其民散落五溪地区。今土家族与之有渊源
    关系。
    蜀人
        先秦时代族名。原居陕南汉中盆地及岷江上游。相传黄帝后代蚕丛、柏灌、鱼凫代 为蜀王,与夏商多交往,随周武王伐纣,封于蜀。西周时蜀王杜宇建都今郫县。疆域北 至汉中,南到今青神,西达天全、芦山,东抵涪水。春秋时代建开明王国,移治今成都。 居川西平原,从事农业。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灭蜀,其地置蜀都。
    廪君蛮
        古族名,巴人的一支。秦汉时居巴郡、南郡(今川东、鄂西地区),故又称巴郡南 郡蛮。有巴、樊、(左“目”,右“覃”)、相、郑五姓,相传皆出自武落钟离山(今 湖北长阳很山),巴氏出于赤穴,其余四姓出于黑穴。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号廪 君,“俱事鬼神”,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后世相袭崇拜。
    板dun(左“木”,右“盾”)蛮
        古族名,巴人的一支。东汉、魏晋时在今四川省东部。打仗以木板为dun(左“木 ”,右“盾”),故名。因其称赋税为宗 ,又称宗人。有罗、朴、督、鄂、度、夕、 龚七姓,史称板dun(左“木”,右“盾”)七姓蛮 。长于狩猎,勇敢善战。可传秦昭 襄王时,有白虎为害,族人曾为秦除虎患有功。后随中央王朝征战立功,首领归义宗邑 候。仅末张鲁居汉中,行五斗米教,为宗民所敬信。其后首领杜归附曹操,授官巴西 (今阆中市)太守,封列候。部分dun(左“木”,右“盾”)人北迁略阳,号“巴氏”。 西晋后期,(上“宗”,下“贝”)人李氏在蜀建立成汉政权。隋唐以后渐融于汉族之 中。
    百濮 古族名。
        又称濮人、卜人。主要分布在今长江以南一带。最早见于《尚书·牧誓》, 曾参加周武王“伐纣”会盟。据《华阳国志》载,越xi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 居地,有濮人冢,即今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濮人演变有三说:一说战国以后演变为百 越,发展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一说百濮与百越是两个不同的族体,元代以后称 蒲人,再后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民族;另说前期之百濮与百越有密切关系,后 期即为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左“亻”,右“襄”)人
        古族名。又称(左“亻”,右“襄”)延、(左“亻”,右“襄”)夷。据《华阳 国志》载,分布于巴郡、巴东郡、涪陵郡(今川东地区)。一般认为是百越系的民族。 宋代简州(今简阳市)仍有(左“亻”,右“襄”)人记载。其俗有婚嫁用鼓笛;丧葬 时立竿悬布置其门庭,待尸体干燥后用木函盛置于山穴中。
    (上“延”,下“虫”)人
        古族名。又称诞、蛋、蜒,又与“蛮(上“延”,下“虫”)”、“(左反犬旁, 右“襄”)(上“延”,下“虫”)”、“巫(诞)”连用。分布在今川鄂交界地即巫 山、大巴山与汉水、清江之间。据《华阳国志》载,巴东郡、涪陵郡、巴郡(今川东地 区)有(左反犬旁,右“襄”)(上“延”,下“虫”)之民或(上“延”,下“虫” )人 ,巴境内的(上“延”,下“虫”)人与(左反犬旁,右“襄”)、濮、板dun (左“木”,右“盾”)杂居,一般认为属于百越系的民族。以后均融入当地的汉、土 家、苗族之中。
    氐人
        古族名。周秦时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相邻地带。从事畜牧业和农业。部 落支系繁多,有青氐、白氐、(左“虫”,右“冉”)氐和巴氐、白马氐、阴平氐等。 常与羌并称混用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攻武都,迁部分氐人至陕西汉中。 次年破张鲁,又徒汉中氐人至略阳(今甘肃天水)。两晋、十六国时,氐人曾建立“仇 池”、“前秦”、“后凉”政权。魏晋以后氐人在与汉族的频繁接触中,转习农耕,最 终融于汉族。
    羌人
        古族名。又称西羌。最早载于甲骨文卜辞,意指西方牧羊人。商周时已遍布今陕西、 甘肃、青海、新疆南部和四川西部一带,部分入中原定居。商末曾随周武王伐纣。秦汉 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卑(左“氵”,“右“南”)、卑禾、(左“女”,右 “若”)、参狼、钟等,在今四川境有白马羌、牦牛羌(越xi羌)。东汉,“西羌”专 指羌人中内迁定居于陇西诸郡的一支。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间,有宕昌、邓至、白兰、党 项诸羌。居住分散,多以游牧为主。但与汉人杂处者,则早在战国、秦汉时已逐渐定居 农耕。羌人部落首领多受历朝册封。建立过后秦政权。宋时党项羌建立西夏政权。宋以 后逐渐分化并与周边各族融合。现分布在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后裔。
    冉mang(左“马”,右“”)
        古族名。属古羌系。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冉mang(左“马”,右“”)由此 而得名。前310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统一巴蜀后 ,在岷江上游设置湔氐道,包 括今松潘、茂县、彭州及都江堰市一带。氐羌人在该地耕牧,逐渐形成以冉、mang(左 “马”,右“”)部落为首的联盟。汉武帝时以冉mang(左“马”,右“”)地置汶山 郡,领有”六夷、七羌、九氐”众多民族。唐代以其地设若干羁縻州,隶茂州都督府。
    白马羌
        古族名,古氐羌人的一支。又称白马氐。汉代称今四川绵阳北部与甘肃南部武都之 间的白龙江流域的羌人为“白马羌”或“白马氐”。从事农业。产马、牛、羊、漆、蜜 等。汉至魏晋,聚众自守。唐蕃长期和战不定中,白马人处于其间。明、清时有“白马 番”,其后裔分布在今四川平武、南坪及甘肃文县等地,称“白马藏人”。
    徒人
        古族名,叟人中的一支。又称斯叟、斯榆、斯都。始见于《华阳国志》。汉晋时主 要分布于徒(今天全)和邛都(今凉山)一带 。西汉地光五年(前130年),遣蜀人司 马相如出使该地,徒君内附 。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其地置徒县,属沈黎郡。三国 时,斯都首禽李求承与叟帅高定元联合反蜀,后被蜀降服。一般认为所讲语言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

        古族名。又称“搜”。汉至六朝时今四川西部、云南、贵州、甘肃部分地区有叟人 分布。支系繁多,称蜀叟、(上“宗”,下“贝”)叟、青叟、苏祈叟、越xi叟等。先 秦时的“渠搜”,属氐羌系。西汉文献中通作“xi”。服饰特点为曲发、木耳、环铁、 襄结。无大候王。三国魏晋时曾与蜀国时战时和。魏、蜀征募为兵,战有勇,号称“叟 兵”。与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族、白族等有族源关系。
    笮都
        古部族名。又称笮人、笮都夷。笮又写作(上“竹”,下“作”)。主要分布于今 雅安和凉山地区。秦并蜀于笮地,设吏治理。汉武帝时置定笮县(今盐源县)。汉元鼎 六年(前111年),汉兵杀邛、笮等部首领 ,于笮都设沈黎郡(今汉源县)。天汉四年 (前97年)罢郡,置都尉。笮地产“笮马”、盐,多与周边部族交易。一般认为属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
    邛都
        古族名。又称邛人、邛都夷。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主要分布在今凉山州境 内,与古代濮人有族属关系。从事农业,善种稻。地处南方丝绸之路,与蜀中及南中往 来密切,其邛杖运销身毒(今印度)、大夏(今阿富汗)。更始二年(24年),邛人长 贵自立为“邛谷王”,后受东汉光武帝封赐。今凉山州境内的大石墓为其遗物。

    邛部

        古族名。勿邓的一部分,属乌蛮系统。《蛮书》、《新唐书》有载。唐代居住于今 凉山州越西县一带。隶有六姓,以服饰分,其一为“白蛮”,余为“乌蛮”。唐代隶于 勿邓,宋代时取而代之,为各部之首。

    邛部州蛮

        古族名。又称大路蛮。始见于《宋史·黎州诸蛮传》。源于唐时乌蛮的一支邛部。 宋时分布在今凉山州的越西、西昌等地。位处宋王朝与大理国交通贸易大道上,故称大 路蛮。唐代有邛部六姓隶属勿邓部,降至宋代邛部州蛮统辖勿邓及各部、姓。首领自称 “百蛮都鬼主”,据有大渡河南、金沙江北之地。凉山州境内各主要土著民族的先民均 与之有关。

    邛部土司

        清末凉山彝族四大土司之一。又称斯兹兹莫。据《岭氏家谱》,邛部土司传至清末 凡50代。辖今凉山州北部。其地东接雷波厅夷界,西南交冕宁县境,北面一百里交宁越 营(今甘洛县海棠乡)白沙沟界 。其地设郡县始于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隋唐 时复置邛部县,属勿邓蛮。南诏曾统辖该地。宋代封其酋为“邛部王”。元世祖忽必烈 时设“邛部川安抚招讨司”,以岭氏“世守其地”,后属罗罗斯宣慰司建昌路。时代, 凉山东部马湖总管府(今屏山县)安氏改土归流,诸夷投奔邛部岭氏。清康熙四十三年 (1704年),土司岭安盘内附,授予邛部宣抚司职。辖黑、白彝民2196户。下属阿合、 苏呷、咱户、慕虐、阿苏、滥田坝、普雄、黑保、大孤山等土目。同治二年(1863年), 土司岭承恩剿石达开太平军有功,赐二品衔。清末黑彝家支势力增长,邛部土司势力日 衰。

    白狼

        古族名和古地方政权名。始见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东汉时分布在牦牛微外, 即今汉源以西大渡河、雅砻江下游地区。其族属古羌人系统,与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 语支诸族有族属关系 。永平年间(58年—75年)其王唐 (上“艹”,下“取”)向汉 王朝入贡,献给明帝《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及《远夷怀德歌》三首诗歌。歌 词反映了白狼的生产、生活和族际交往情况,从歌词的基本词汇和语法可以看出他们与 古羌人的渊源关系。永元十二年(100年)内属,诏赐金印紫缓。

    旄牛羌

        古族名,古羌人一支系。又称旄牛夷。始见于《后汉书·西羌传》。战国时羌酋卯 帅羌人自河湟而南,其子孙分别散播西南。汉代在今雅安地区南部与凉山州北部居住着 旄牛羌。汉武帝时在今汉源与西昌分设沈黎郡与越西郡,旄牛羌归属汉朝,从事农耕。

    青衣羌

        古部族名。在今雅安地区芦山县一带。地傍青衣水(又名羌江)而得名,又说其民 尚青色服饰而称青衣。秦于其地置县。至汉代青衣羌处于原始社会初期。汉高祖六年 (前201年)于其地置青衣县(今芦山县),密切了与中原的联系。安帝延光元年(122 年)青衣王子心慕汉制,再次内附,后改县名汉嘉。

    bo(上“棘”,下“人”)人

        古族名。属氐羌系。分布于今四川宜宾地区、凉山州东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相传 蜀开明王朝曾于今宜宾征伐bo(上“棘”,下“人”)人。秦朝在此筑五尺道。汉置bo (上“棘”,下“人”)道县(今宜宾县)。bo(上“棘”,下“人”)人被统治者虏 掠贩卖为奴,史称“bo(上“棘”,下“人”)僮”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遣 唐蒙率众于bo(上“棘”,下“人”)道凿石开道。以通柯(今云、贵两省交界地)。 bo(上“棘”,下“人”)人事农耕,植水稻,盛产荔枝、姜、ju(上“艹”,下左 “立”,下右“句”)。一般认为bo(上“棘”,下“人”)为今白族先民,历史上的 bo(上“棘”,下“人”)人或南迁,或分化,进入云南滇池等地的有滇bo(上“棘”, 下“人”)、南bo(上“棘”,下“人”)之称。



        古族名。《华阳国志》记载巴东郡(今秦节)一带的夷,即分布于长江三峡一带的 川东之夷乃是专称。李膺《益州记》说:“又有夷人,与(左反犬旁,右“襄”)类一 同。又有潦人与(左反犬旁,右“襄”)、夷一同,但名字有异而已。”夷与(左反犬 旁,右“襄”)、僚均属古代百濮系。均习农耕,有“悬棺”葬俗。

    和夷

        古族名。始见于《尚书·禹贡》:“蔡、蒙旅平,和夷 (左“厂”,右“氐”) 绩”,居处“峨水(今大渡河)南之夷也”。属先秦时期分布在今大渡河以南的羌人支 系。pan(上“般”,下“木”)木古族名。见于《后汉书·(上“艹”,下“作”) 都夷传》,属古羌支系。汉代,分布在汶山郡以西,即今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现今 在甘孜州炉霍、雅江 、巴塘等县发掘的石棺葬是pan(上“般”,下“木”)木诸部的 文化遗存,其时代从商代晚期延至战国末 。pan(上“般”,下“木”)木与白狼、唐 蕞均属同一地域的古羌群落。

    五溪蛮
        古族名,东汉至宋时对分布在湘、鄂、川、黔交界地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据《水 经注》载,因其地有五溪(雄溪、 溪、 溪、酉溪、辰溪),故名。有的信仰pan(上 “般”,下“木”)瓠。巴人迁入五溪后,成为其中一部分。今四川东部的苗、土家等 民族与其有渊源关系。

    僚人
        古族名。秦汉时主要居住在zang(左“”,右“羊”)ke(左“”,右“可”), 即今贵州省西部。汉末晋代,僚人大量北上迁居巴蜀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 的山区。其中岷、沱二江的中下游、渠江上游为僚人集中居住地区。僚人记载始见于《 三国志·霍峻传》。其支系和名称有乌浒人(后作乌武僚)、俚僚、蛮僚、濮僚、鸠僚 等。唐代四川南部有“葛僚”。川东、黔北有南平僚。宋元明三朝,川南有“土僚”。 有穿筒裙、文身、鼻饮、凿齿等习俗。居住干栏,击铜鼓,行悬棺葬,部分有猎头祭鬼 习俗。近代壮侗语族各族与古代僚人有族源关系。



        四川东部古族名。又作“奴”。始见于《尚书·牧誓》。卢随武王伐纣,以后又与 楚师相戎。《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国“其属有濮、(上“宗”,下“贝”)、苴、 共、奴、(左反犬旁,右“襄”)、夷、蜒之蛮” 。鲁恒公十三年(前699年)后不久 被楚所并灭。

    东蛮
        古族名。唐宋时期居处泸水(雅砻江)以东。与西蛮相对而言,故名。在今凉山州、 攀枝花市的地域内。最大部落有勿邓、两林、丰琶、余部大多依附于这三个部落。勿邓 有邛部六姓,一姓为白蛮,其余五姓为乌蛮,分部在邛部川,即今越西县越西河流域。 两林在勿邓以南,即今西昌市境内。唐王朝与土蕃、南诏王国和战之中,东蛮诸部地处 其间,只能顺势依附。宋代大渡河以南为大理国所辖,东蛮与宋王朝和大理国往来密切。 《新唐书·南蛮下》载:“两林地虽狭,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丰琶本为xi州 土著部落,虽列为东蛮三部之一,但从未被称为乌蛮或罗落蛮。东蛮在当地开凿了连接 南北的许多通道,以马匹、花椒等土产交换内地的茶叶、绸绸。

    西蛮
        古族名。位居今雅砻江中下游以西之地,与东蛮相对而言,故名。有磨些、东饮、 弥羌、铄羌、胡从诸部落。以磨些最强大,源出汉代西羌旄牛种。《华阳国志·蜀志》 称其为“摩沙夷”,居越xi郡定笮县(今盐源县),酋帅为狼氏。据云南丽江《木氏宦 谱》记载:“摩沙土长在定笮,世为昆明总兵官,传至祖叶古年,凡十七世。”后逐渐 向西迁移,进入今云南丽江。叶古年续传至秋阳,“秋阳,高宗上元中为三甸总管”。 三旬即三赕(今丽江)。唐高宗上元年间(675年),秋阳已确立在今丽江地区的统治 地位 。留居定笮的磨些,唐朝置昆明县(今盐源县卫城)以统之。

    西南夷
        汉代对分布在今川西、种南和云南、贵州以及甘肃南部的少数民族的总称。《史记· 西南夷列传》认为他们都睡在“巴蜀西南外”,故名。其生产、生活方式不一:夜郎、 靡莫、滇、邛都等族为农耕,定居;xi、昆明等族为游牧;其余如徒、笮都、冉mang( 左“马”,右“”)、白马等族或逐或牧。均与巴、蜀有商业往来。西汉武帝至东汉灵 帝时(前140年—后189年),先后置有犍为、越xi、汶山、沈黎、汉嘉、zang(左“”, 右“羊”)柯、永昌、武都八郡及在蜀、广汉等郡置县以管辖。

    磨些
        古族名。始见于《蛮书》。汉晋时期称“摩沙夷”,属同音异写。唐代磨些部落分 布在东泸水中下游以西地区,好今四川盐源、盐边等县,云南宾川、丽江也有分布。属 乌蛮。

    都掌
        古族名,僚人中的一种。明人分布在四川南部叙州府(今叙永、兴文、珙县、筠连 等县)。设筠连三盆巡检司、高县江口巡检司、珙县洞门巡检司管辖。景泰元年(1450 年),都掌以官吏“每年公差下砦征粮害我,我当出报”为由,起兵反明。万历元年( 1573年),明军集14万前往镇压。首领相继被俘遇害。族人或逃亡他乡,或隐族埋姓, 万历后不复见于记载。贵铜鼓,首领击鼓,其众闻声而至,椎牛飨之方战,若胜,再椎 牛祭鼓。有椎髻、凿齿之俗。

    盘瓠蛮
        古族名。属五溪蛮的一支。尊盘瓠为其祖,故名。分布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至今 苗瑶语族中的苗、瑶、畲等民族仍尊盘瓠为其远祖。

    党项
        古族名。始见于隋代。属“西羌之别种”,6世纪后期 ,吐谷浑势力退缩,党项诸 部原本臣服于吐谷浑,此时向东南迁徒,进入旭州(今甘肃碌县与四川若尔盖之间)、 会州(今茂县)。隋唐时党项大致分布在今若尔盖、红原、松潘等地域。属游牧民族, 诸部大涉一,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为“党项八部”,其中拓拔氏最大。唐时对内 附党项置縻州,以其首领为刺史、都督,世袭其职。7世纪吐蕃扩张 ,党项诸部再度迁 徒。一部分北迁至今甘肃庆阳县,后进入今宁夏建西夏王朝,另一部南移至今雅江、道 孚、康定三县间的木雅地区。又称“弭药”。留居川西北的党项后融入吐蕃。留居木雅 的臣服于吐蕃后,保留了原有部落组织。

    白兰
        古族名。始见于《华阳国志·蜀志》。分布在今青海南部与川西北,又称“白半峒”, 其首领称“白兰王”。以游牧为主。北周保定元年(591年)遣使朝贡 。安史之乱后, 吐蕃东渐,攻取剑南西山诸州,白兰臣服于吐蕃。自此,其名不再见诸记载。学术界或 以白兰即白狼。

    西山八国
        古族名。属古氐羌系。唐时称今岷山和邛崃山为西山,将该地区及其以西的哥邻、 咄霸、弱水、白狗、逋祖、南水、清远和悉董8个部落 ,称为西山八国。始见于《唐书 》。其中歌邻、咄霸属董氏部落,唐赠哥邻王为保宁都督府长史,治所在今梭磨河上游 的壤口附近。白狗部落在今理县杂俗脑河地区。逋祖位于白狗以南,今小金县沃日河一 带。白狗、逋祖、南水、清远属邓氏部落。弱水在唐时为车女国属部,其地在绰斯甲 (今金川县境内)。悉董在今色达、石渠一带。弱水、悉董则属象雄系的部落。唐时曾 以哥邻王统领八国。

    附国
        随朝地今金沙江上游即川青藏交界地诸小部落的总称。始见于《隋书·西域·附国 》。其种类有大小左封、昔卫、葛延、白狗、向人、望族、要台、舂桑、利豆、迷桑、 婢药、大硖、白兰、北利摸徒、那颚、当迷、渠步、桑梧、千硐等达2万余户。事农业, 砌石为房,高者10余丈,称“碉房”。隋代其酋遣使朝贡。学术界或认为附国即吐蕃在 隋代的称呼。

    东女国
        古羌人的一支。始见于《旧唐书·东女国传》。地接茂州党项,与雅州相领,界隔 罗女蛮(即白狼)。以女性为首领。别于西海女国(指隋朝在青海湖西设置的西海郡), 故名。有部众四万余户。事农牧。子从母姓。征战和牧耕由男子承担。首领不世袭,死 后族人殉葬。唐代,遣使通贡受册封 。天宝元年(742年),首领赵曳夫被唐封为归昌 王。自此,始以男子为王。由于地处唐藩分界的弱水,故也与吐蕃交往,因此有“两面 羌”之称。

    摆夷
        古族名。又称伯夷、百夷、bo(上“棘”,下“人”)夷。即今日的傣族。始见于 元代李京著《云南志略》、周致中《异域志》。明初从云南景东征调摆夷入川助战,后 留居于今米易、盐边等地,有马喇、萨连、红卜苴诸土司。

    罗罗
        元明清及民国时对彝族的称谓。又作“落落”、“倮倮”等。始见于元代。元在今 凉山置罗罗斯宣慰司。以后相沿为川滇黔所有彝族的通称。四川彝族因等级之别,又出 现黑罗罗、白罗罗的区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彝族。

    黔州西南七蕃
        五代两宋时期川东南与黔东北交界地的少数民族。指龙、方、张、石、罗“五姓蕃”, 外加程氏、韦氏,合称“西南七蕃”。五代时,不与中原相通。宋代“皆常奉职贡,受 爵命”,北宋在黔州设羁縻州49个。终宋之世,与宋保持臣属关系。其俗椎发、左衽或 编发。耕种水稻,兼营畜牧、狩猎和家庭副业。向京师朝贡麝香、黄连、水银、斑布等 土产。其民散居村落,无城郭。祀神用铜鼓、铜锣。劫盗者偿其主3倍 ,杀人者出牛马 30头与其家以赎死。部族共一姓,无君长,诸部族风俗略同。

    叙州三路蛮
        对五代两宋时期分布在今四川南部和滇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蔑称。以其时均属叙 州地区,由马湖蛮、南广蛮、石门蕃部几部组成。马湖蛮又称董蛮,居今屏山、雷波、 马边一带。唐时属驯、骋、浪、商四羁縻州地,宋承唐制,首领董氏,自称“马湖三十 七部落都王子”。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马湖蛮“夷都部”大掠宋朝利店等寨,史 称“辛未利店之变”。宋虑叙州马湖蛮扰边,在其外围设置城砦。元初归附元朝,设马 湖路总管府。其民披毡椎髻,建房覆瓦,从事农业,兼畜牧。南广蛮在今宜宾、泸州以 南地区,属僚人部族,宋时其民“纳土归化”,令其充当义军子弟,兵农合一,并规定 “不许汉人侵买夷人田地”,“常加抚恤,勿令失所”。石门蕃部在今云南昭通地区, 属“乌蛮”部族。宋朝设马市与三路蛮交易,并派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郡吏为“蛮判官”, 充当管理人和中介人。

    虚恨蛮
        宋代活动于今大渡河南峨边一带的部族,属乌蛮之别种,为马湖三十七部之一。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四载其“以‘恨’,故名焉”。虚恨即“山后人” 之意。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虚恨一度强盛,攻掠峨眉中镇寨,史称“癸酉虚恨之 变”,曾拟到嘉州地区互市,宋不允,只得通过邛部、川部到黎州汉地贸易。

    西山野川路蛮
        五代两宋时期对雅州西北地区(今天全、芒山和邛崃以西的泸定、小金等地)少数 民族的总称。多为古羌人的后裔。《宋史·蛮夷四》载,唐时在此设羁縻州,有部落46 个。宋承唐制,与诸民族交往时通时断。吐蕃瓦解后,喇嘛教的宁玛、萨迦、噶举教派 传入该地。其民以畜牧为主,兼事狩猎。毗领汉地的部落,也从事农业。宋在碉门(今 天全)设马市,诸部“时至碉门互市”。

    黎州诸蛮
        宋代对今雅安、凉山地区大渡河流域诸少数民族的泛称。《宋史》卷496载,“黎 州诸蛮”,共12种,最强大的是风琶、两林、邛部。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诸部被 大理国所据。以后又纳入元代统治。其最大一部即邛部川蛮成为罗罗斯宣慰司的一部分。 黎州诸蛮以畜牧为主,兼及耕种。常往黎州(今汉源县)卖马,宋时为四川买马最多之 地。宋对诸部羁縻统治,以茶马贸易保持往来,沿边地置砦,驻兵防守。

    威州、茂州蛮
        宋代对岷江上游少数民族的称谓。属古羌人支系。因其地设威(今汶川)、茂(今 茂县)二州,故名。首领董事在唐、宋两朝均世袭其地。从事农耕,仍经营传统的畜牧 业。居碉楼,架索桥。少数贫寒者入冬则入蜀以当佣工为生,入夏而归。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