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7|回复: 0

    秦“五尺道”在宜宾的发展演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8 22: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由国家博物馆、四川考古院、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的五粮液??“五尺道考古探险考察”队,沿着“自贡—宜宾—庆符(—珙县)—高县—筠连—盐津—豆沙关—大关—昭通—鲁甸—曲靖—威宁—赫章—盐津—水富—横江—赵场—宜宾”这条线路,展开为时15天的“五尺道—石门道—盐道”考古调查与探险之旅。通过考察,印证了1992年版的县级《宜宾市志》、1991年版的《宜宾县志》及其它史书上秦曾由今宜宾凿“五尺道”以通滇的有关记载。

    笔者在查阅了相关历史书籍后,着重对秦“五尺道”在宜宾的发展、演变谈谈粗浅认识。
    一、“五尺道”来历、起讫、走向

    “五尺道”始见记载于《史记??西南夷列传》。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原王朝对南中地区的统治,制定了“通道置吏”的策略,而命常頞主持修建的由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重要道路。“五尺道”的起讫,多据唐??李泰撰《括地志》,参证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江水》,记为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即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庆符、高县、筠连、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因秦尺相当于后世的7寸,故其宽多在1.2米上下。五尺道与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并称秦朝七大工程。“五尺道”主要是走马的,又是建在四川至云南的山区中,其选线大多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特殊地形地貌而建,因此多建在半山腰,山高水险,古人有“盘蛇七曲”、“气与天通”的形容。从“五尺道”的走势看其选线非常科学,修建工程也非常艰苦但技术高超,充分反映了当时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秦以来,“五尺道”就是滇川往返的必经要冲。据史籍记载,“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并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为秦帝国的组成部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秦汉之际,“五尺道”已然商旅络绎,文化繁荣,巴蜀因此殷富。
    宜宾民间相传,“五尺道”从宜宾出发南下,其走向有三条:即一条是从翠屏区南广镇出发,经月江—庆符—高县—筠连,进云南盐津;一条是从赵场—庆符—高县,入云南;一条是从宜宾过河(金沙江),从赵场—横江—云南盐津。有关机构也试图对走向作一唯一的确认,这次专家考察后认为:“五尺道”起点在宜宾,三个方面的走向共同形成五尺道。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客观上已有水陆兼程状况,不能截而分为水路、陆路;尤其是不能忽视横江。横江古名朱提江,又名石门江、关河。唐??樊绰《蛮书》记有从大理至戎州路,经开边县南门,唐人另有记戎州“当舟车之冲”,正反映了水陆兼程的存在。“五尺道”的走向中,不能不注意朱提江(今横江)。

    二、“五尺道”的修建

    “五尺道”的修建,很大可能吸取了蜀守李冰修路通僰的经验。根据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其崖崭峻不可凿,(李冰)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有赤白五色”。古人修建“五尺道”,或者也是采用堆积薪柴、纵火烧石,炙热后再浇以冷水使岩石骤然收缩因而爆裂的办法,使坚硬的岩石变得酥脆,再以锤錾等工具凿、砌、铺,开拓而上,开山凿崖,修筑了连接川滇的道路。

    三、“五尺道”的发展演变

    “五尺道”修建两千多年来,以其为基础历经了发展、演变。如“五尺道”在汉代向东南延伸称为“南夷道”;隋唐在其基础上向西延伸名“石门道”。唐宋时期,“石门道”逐渐成为四川与云贵两省茶马互市、转运的主要通道。到了明清,“五尺道”扩建为“叙昆驿道”,又成了“盐道”。从汉以来又为“南丝绸路”的东路。通过这次对“五尺道”的考察得到证明,早期的道路均比较窄,大约在1.2~1.3米,后来随着交通运输的需要,道路拓宽到1.6米,明清的时候,大约拓展到2.1米,最宽的地方有2.5米。同时,考古队在筠连卡子沟(音)的地方拾到一枚清代嘉庆年间的钱币,说明这些道路在历代沿用,并不断地被翻修、扩大。

    “南夷道”: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为平定南越,命令唐蒙派遣巴蜀兵卒万余人治南夷道。《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武帝初欲开南中,令蜀通僰、青衣道。僰道令通之,费功无成,百姓愁怨,司马相如讽谕之。使者唐蒙将南入,以道不通,执令,将斩之……后蒙为都尉,治南夷道。”又见于《水经注??江水》云:“汉武帝感相如之言,使僰道县令南通僰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今云南曲靖),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其錾凿之迹犹存”。“南夷道”,就是汉武帝在秦“五尺道”基础上命令唐蒙率兵修筑的。僰道令虽被斩,但僰道县由蜀通往南中的战略地位为当时人们所共识。故“南夷道”便是取向于“自僰道抵牂牁江”,即是从僰道经云南沿北盘江入夜郎(今贵州地),再由广西的西江而到达广州。
    “石门道”:对“石门道”的说法有二,其一是隋唐时期,在“五尺道”基础上进一步加宽,并设置驿站,从石门关(今昭通盐津豆沙关)到石城(今曲靖),一直抵达羊咀咩城(今大理),称之为“石门关道”,是当时云南西部与内地的重要通道。其二是“五尺道”因经高县石门山而得名,其说多未被采纳。

    “南方丝绸之路”:是我国西南对外的一条国际交通干线。南方丝绸之路由3条古道组成,即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丝路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支,与宜宾相关的是东支。东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宾),过石门关,经朱提(今昭通)、汉阳(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叶榆(今大理),再经云南保山、腾冲等出国。也就是在秦、汉、隋、唐相继开通的“通僰之道”、“五尺道”、“南夷道”、“石门道”基础上延伸线路,通过云南昭通、昆明、大理,东可到越南、南可达到缅甸,甚至远至今印度、阿富汗,形成了著名的陆上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当时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蜀布、邛竹杖、铁器;运入中国的是香料、珠宝、海贝等。同时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往西方,国外的宗教文化由此也传入中国。

    明清叙昆驿道(盐道):明初于洪武十八年(1384年),命傅友德等从宜宾自旧“五尺道”进军云南,一举击溃元王朝宗室占据昆明的梁王,平定大梁国,实现全国完全统一后,即沿途设驿站。后万历元年(1573年)曾省吾为镇压都掌人,曾命疏通南广河以运送军需,到清代已形成“运盐而上,运铜而下,舟楫称便”。即此次考察所称“盐道”。乐山、犍为、五通桥的盐,经过此道从宜宾这个贸易口岸,运到云南;而云南源源不断的山货药材及土特产,从此道运出,经过宜宾运到其它地方。清中叶宜宾城北岷江岸设“盐关”,城南金沙江岸设“铜关”(民国时滇商出资修建铜关码头),而清代四川省盐道衙门并专门派了一位“盐务委员”长期驻横江张窝,足见横江也是“盐道”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条驿道(盐道)即成为近代叙昆(内昆)铁路的坚实基础。

    四、“五尺道”的重要作用

    “五尺道”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最初是秦汉统治者为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达到政治、军事目的,因而修通道路,设县置吏。其后,又成为西南各族人民经济发展,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宜宾民间一直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之说,但这次考察后专家们提出:应该是“搬不完的叙府,填不满的昭通”。因为当时宜宾水路交通非常发达,宜宾对昭通应该是贸易顺差,倒过来说才能更真切地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反映出谁靠谁的问题,才能更显现宜宾在历史上的经济战略地位。宜宾城素为“川南重镇”,物资集散中心,城区商业繁荣起于清朝中期,嘉庆《宜宾县志》称叙府为“水陆交会,贸易四达”。清初至中后期,建有江西、福建、陕西、云南、贵州、两湖、广东等商业会馆十余座。商业活动不仅辐射叙府所属各县,还辐射至犍为、雷波、马边、屏山和贵州的赤水、云南的昭通地区,使上述地区的粮、油、丝、麻、药材、土漆、笋干、芋片、花椒及铁、铅、铜、锡矿产品大量涌入宜宾城,再通过长江水运发售至渝、汉、宁、沪等城市,然后从上述各市采集棉纺织品、日用工业品兼及川盐、川烟、川酒等供给所属各县及滇、黔各地。《宜宾城街区图志》记载:在古道上,马帮、背帮十分兴盛。每当旺季时,马帮的马群日达千匹,仅南岸青草坝一带的马店就有十多家。其中宋太婆家日可接待300多匹马。城区栈房街、走马街一带曾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商业交易洽谈中心,尤其是走马、栈房、外南三街交汇处火神楼(因修建南门大桥拆除),当时每日各省客商在此洽谈现货、期货业务达数百人,年成交天麻5万公斤、花椒35万公斤、火腿30万公斤、土漆5万多公斤、棬油和桐油100万公斤、药材150~200万公斤。栈房街为客商开设行栈面积占街建筑面积的2∕3,为“背帮”、“挑脚”行商贸易,提供住宿、餐饮、运输和日常用品购买服务。由于商贸繁荣、栈房成街而称为“栈房街”。这些记载均反映了宜宾在历史上的经济繁荣景象,同时更反映了“五尺道”是古代西南非常重要的一条经济生命线。它是记载中原文明进宜宾,深入古滇王国的一部档案,也是宜宾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促成因素,使宜宾两千多年来长期扼控西南,成为开发西南、经营西南的战略要地。“西南半壁”的匾额张挂宜宾城中标志建筑大观楼上,已为世所公认。

    (作者单位:翠屏区地方志办公室)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