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达镇官井村五组顶古山山脉苞蔸岩脚,当地人叫司湾的地方。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占在面积约200余亩,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上部宽广坪中,至今还有一块大约30立方左右巨石,上有5个由人工开凿30厘米见方40厘米深石孔,成两条对角线排列。右则有直通高县小道,左则有用青砖铺设路面,顺山而下通南广河边。官井五组村民在种地时所挖出铁锅、青瓦现在仍然可见。在上下坪之间,至今仍保留一座较为完好的古墓。2010年,由国家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由10余名国内知名考古专家组成的“五尺道—石门道—盐道”考古探险考察团队到司湾土司衙门遗址进行考察时称,古墓石刻壁画有典型明初风格。 据传,司湾曾是夷人(也称僰人)居住的地方。上部分为土司衙门建筑群遗址,巨石上石孔为插旗之用;下部主要是用于一般人居住和赶集交易所用。每逢赶集日,四处民到此交易。 明朝时候,明朝政府为强化自己的统治,称夷人叫“都掌族”或蛮人,废除了传统的蛮夷禁止外链,引发了众多夷人的不满。明景泰元年,高县、筠连、珙县、戎县(今兴文县)4县“夷人反”;明佥都御使李匡、监察刘浣率兵征讨后,俘斩数百人,使原本紧张的对抗情绪终于演变成一场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战争。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筠连、高县、珙县、宜宾4县“都掌蛮”反,连破庆符、江安、南溪等县。明朝政府派佥都御使汪浩进行围剿,汪浩到宜宾县后,以授官为名,将207名明夷人诱杀。致使夷人大悲大怒,其后人决意复仇。明崇祯年间,司湾夷人首领,将土司衙门用火焚烧,把取水用的泉水用铁锅盖住,僰人从此销声匿迹。至今在官井村还流传“司湾银子5万5,谁人找着买叙府”的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