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2-23 18: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成都
5、“鹤鸣酒楼”的前世今生
当年自流井“灯杆坝街”通往“石柜台街”的地方,有一条斜插的小巷。这小巷不长,缓坡而略有弯曲倒拐,也是石板铺的街面,比市街街面稍窄,却有一个很雅致的名字,叫“鹤鸣巷”。传说这是一个当地读书人所取,来由却是说当年这里曾有白鹤出没,其鸣声动听,读书人诗情大发,遂留此名。
“鹤鸣巷”后来在自流井有些出名,在于此巷的一家“鹤鸣酒楼”,曾经有一位名厨,做的菜品,远近闻名,受到盐商追捧和喜欢,爱来此处消费。
盐商有的是钱,家资富有后,爱图新鲜稀奇的,爱追求享受的,爱绷面子讲排场的,总是一代接一代,层出不穷,又舍得花银子,舍得玩花样。故此,晚清至民国,所谓“盐商菜”在“川帮菜系”,很有盛名。
要说起来,所有精致上档次的“盐商菜”,追根溯源,最早都出自于这“鹤鸣酒楼”。原因在于“鹤鸣酒楼”当年那位郑姓厨子,确是为打理当地川菜的“第一高手”。这点为当年川南一带的厨师所公认,且毫无异议。
“鹤鸣酒楼”当年最拿得出手,也最为众盐商追捧乐道的,是“四全席”。
所谓“四全席”,即是“全猪席”、“全羊席”、“全牛席”、“全鱼席”等四种全席。“全猪席”,即以猪肉、猪头、猪舌、猪耳、猪蹄、猪尾,以至猪肚、猪肺、猪肝、猪肠、猪腰、猪皮、猪血、猪软骨,总之是猪身上的东西为材料,以各烹制手法,作成精致席面菜品,千奇百怪,花样多多。又分十二席面(八热菜、四冷菜)、十六席面(十热六冷)、二十四席面(十六热八冷)、三十六席面(二十四热十二冷),四种不同规格。菜品琳琅满目,做工讲究,色、香、味、型,俱佳。有些菜品,端上桌子,食客品尝之后,若是酒楼老板或是厨师不予说破揭底,食客万是猜不出这菜品,竟是猪身上的哪样东西。一当说破,满桌皆惊,众食客无不拍手称奇,赞叹不已,都说,“全然没有想到怎么会是那般玩意儿。”这就是厨师的绝技手艺所在。
同样,“全羊席”、“全牛席”、“全鱼席”亦是如此制作讲究,让人领略一番后,均深感眼界大开,又回味无穷。
这“四全席”就真正成了“鹤鸣酒楼”的“招牌菜”,自流井盐商或大户人家,每宴贵客,必至这“鹤鸣酒楼”,让客人领略品尝,享受一番。
有些时候,一些盐商为摆谱操漂亮,竟是一连宴请四天,“四全席”轮换着吃。今天是“全猪席”,明天“全羊席”,后天“全牛席”,大后天“全鱼席”,这种场面,盐商既享尽了口福,也赚足了面子。反正盐商有的是银子,只要菜品好,够排场,上档次,不会在乎价钱贵贱,银子多少。
再后来,“全四席”发展到“全六席”,增加的两样,是“全鸡席”和“全鸭席”。
不过,“鹤鸣酒楼”的有名和特色,还不全在这里。能制作“全四席”和“全六席”各几十样的菜品,的确也算厨子的本事。然而,该酒楼厨子最大的本事,在于其特制的“高汤”。
“高汤”,俗称“汤头”。过去是一个餐馆或酒楼为菜品提味调味的关键所在,亦是一个厨师的看家本领。旧时代厨子之间,有一句话广为流传,也为厨师们公认,叫做“厨艺好学,汤头难熬”。说的就是熬制“汤头”这个本领,在厨师圈子中,也不是人人都可学到,人人都能掌握的。一家餐馆,菜品味道的好坏,全在“汤头”。而熬制这“汤头”的本领,比如说用了多少味原料,选取了鸡鸭猪羊牛肉的哪些部位来熬汤,熬汤加水的比例,火候如何掌握。甚至用什么器具熬汤,是铁锅、鼎锅,还是砂锅,或是陶瓷钝汤,这中间都有许多讲究和奥妙。一般情况下,资深厨师的“汤头”熬制技艺,是其核心秘密,从不轻易示人,更不外传。每每熬制“汤头”,该厨师通常会将闲杂人赶开,由他自己个人关门秘制。据说,有些上等“汤头”,如皇家宫廷厨师,或京师,省城有些名厨,所弄的“汤头”,熬制时所加的原料成分多达数十种。这数十种配料,只有他一个人才知。
“鹤鸣酒楼”就有这样一位熬制“汤头”的高手,所以其菜品有名。在自流井当年几十上百家餐馆酒楼,以及盐商私人厨子之中,无人能及。
“鹤鸣酒楼”这位厨师高手,姓郑,名海江,自流井高坪地人,祖上是小商人,虽世代为商,却是靠自己住家铺面做点小生意那种,仅能过日子而已。郑江海少时读过几年私塾,却对读书上进毫无兴趣,也不愿像其兄那样,子承父业,守着铺子做个小本商人。十六七岁年龄,终离家出走,游荡江湖。这一走就是十多年。后来才知道,郑江海外出这十多年,不是在“跑滩”,而是喜爱上厨艺,四处寻师学艺。
返自流井的郑江海,还带回来一个湖南女子,20多岁,身材娇小,一口好听长沙官话。后来,才知道是湖南省城著名酒楼“潇湘楼”某名厨的女儿。其时,郑父已去世多年,其兄继承父业,当了小店铺老板,且已成家。郑江海小两口,租房另居。不久,即在缪沟井街面一家凉粉店隔壁,开了一家小面馆,专门经营“担担面”。
“担担面”本是四川名小吃,除省城有“成都担担面”之外,各地都有,本不足为奇。但郑江海新开的这家担担面馆,却有些特别,一是店招牌,取名“盐商担担面”。仅这店名,即意味着其消费主体,是自流井之盐商人等和大户人家,一般小市民尤其是下力人、短衫客,是不在其考虑之中。二是其他面馆面店卖出的“担担面”,小碗一文钱,大碗二文钱。而郑江海之“盐商担担面”,却是小碗收二文,大碗四文,价钱贵了一倍。
由于价高,开始生意有点秋,郑江海似乎并不着急,抱定“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道理,耐心经营,也决不肯降价。自然,其“担担面”,做工,特色也一样不改。如此,苦心经营几个月下来,这“盐商担担面”渐渐生意回暖,且有了小名声。上门顾客多是井上大户人家、盐商人等及其内眷。而且,其中外卖甚多。常有大户人家佣人、丫环、仆人等,专来这里,买上一两碗“担担面”即走,甚至打轿而来,打轿而归。不为别的,这郑江海“盐商担担面”,的确味道不同寻常,一样的原料,一样的做工,一样的煮法,可是这“盐商担担面”,让那些盐商及内眷家人,吃起来味道就是太不一样。一碗面吃过之后,余音留嘴,回味悠长,总之,还想再吃,还想光顾。反正盐商及大户人家有的是银子,不说价钱高出一倍,就是高过几倍,也愿意来此消费,“盐商担担面”自此出名。
有一天,有位黄姓小盐商来店里,吃过两碗“担担面”,面吃得过瘾,心里舒服,付账时,不免望着过来收钱的郑老板,半开玩笑地说:
“郑掌柜,你这担担面,口味也的确不错。可是,人家的担担面,小碗一文钱,大碗也才两文,可你却是小碗收两文,大碗收四文,凭什么你的面,价钱该贵出一倍?”
郑江海也不生气,想了想,认真回答说:“我卖的面,‘汤头'好。”
“凭什么你那‘汤头',会那般值钱?”小盐商追问道。
郑江海一听,笑了笑,说:“黄老板,你问我这‘汤头'那么会如此值钱,那个告诉你吧,我面里这‘汤头',我精心研制磨炼了整整20年。我20年的经验和心血,20年的道法,都在‘汤头'中,你说该不该值这个价?”
郑江海这番话,本是半带玩笑,半带意气,没料此番话在这里说出来,竟大大改变了他后半辈子的人生,让他真正成了一个知名度极高酒楼厨师高手。
这是何故?原来,当天店中坐有一个不寻常的顾客,这就是“鹤鸣酒楼”的老板汪树成。
汪树成一心要打造自流井第一酒楼,正在四方物色称心厨师,听说“盐商担担面”味道奇特,受盐商追捧,就暗中来实地考察。这天,已是第三次来这里了。郑江海一番话,让汪老板恍然大悟:“汤头,奥妙全在汤头!”
就此,郑江海终于被汪树成挖过去,成了“鹤鸣酒楼”的主厨。他那间“盐商担担面”仍然开着,不过只由其妻那位长沙女子打理。汪老板给出的条件自然颇高,据说年薪之外,还有酒楼的股份。当然,最要紧的是,让郑江海实现了他做“一代名厨”的人生梦想。
郑江海不负厚望,主厨“鹤鸣酒楼”后,除了带来他那神奇且不断改进的“汤头”外,还给汪老板打造了不少新的菜品。那名噪远近的“全四席”,至后来的“全六席”,都是郑江海的杰作。
自此以后,自流井盐商大户人家凡有重大宴席,或有重要客人招待,必至“鹤鸣酒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