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 涛 [img]禁止外链/content/2010-10/11/xinhua_sc_yibin20101011122215.jpg[/img] 一、县城 筠连县城位于全县的西北角,全城处在一个斜缓坡上。相传古为筠州治所,明洪武四年(1371)正式建县后,于景泰元年(1450)筑土城,成化二年(1446)筑石城,筠连县城初具规模。明至清初,县城的中心位置在今小十字(今新华街与人民街交汇处即三梯坎上侧),距定水河尚有一定的距离。清朝雍正年间,县城中心下移至兴隆街(今新华街中段),并修建了城隍庙。清末到民国时期,县城的中心位置都在兴隆街。 1953年,配合川云中路的修建,折除了城隍庙,并逐步新建新村路,使之与自由街、胜利街一道,成了筠连城的主干道。川云中路修建后,又形成了筠连的环城路。1992年,筠连开发城南新区,新修定水河两岸的筠州南路、定水路及河滨道,筠连城面积扩大近一倍,筠连城的中心逐渐南移至今筠州中路南段。2000年,筠连实施旧城改造,到2003年,已改造了县城主干道筠州中路、筠州北路、新华街、府后街、建设街等,2004年打通了民主街至建设街的连接街道。一座新兴的筠连城出现在世人面前。 二、方位街 在昔日的筠连县城内,修建有传统的方位街,它们是:东街(今新华街上段,即三梯坎)、南街(今民主街)、西街(今和平街下段,又称河坝街)、北街(今筠州北路)。另外还有一条正街(亦名中街,今新华街中段)。 以前筠连的东南西北街并不在一个十字口上而是相互错开的,这是怎么回事?这是按旧时礼制的规定,县城的街道不能放正,以示同府城的区别。县城的街道要放正须出了状元由皇帝恩准。筠连在明清均无此殊荣,街道自然不能放正。旧制以东为尊,故县衙(今县政府)在东街并座北朝南向。 三、商业街 清朝时的筠连城处在川云大路的宜宾到昭通的中间站上,有“小叙府”之称。客商云集、商业繁荣,自然在县城里形成了一些商业街。当时的县城内商业街道分布为:大南街(今民主街)以坐店经营丝纺制品、布匹、百货为主;兴隆街(今新华街下段)以经营茶馆、酒店、饮食业为主;包箩街(今幸福街南端)以旅店为主。此外还有经营五金、铁器的铁匠街(今小北街),经营木制家具、农具的木匠街(今和平街上段),经营竹制用品的包箩街(幸福街南端);经营染房、染布面料的靛市街(今人民街南端)等。 民国时期县城商业街道的格局基本沿袭清朝。1953年川云中路修通,随着交通线路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县城内商业街道格局为:筠州中路为最热闹的商业零售类服装、百货、家用电器等分布区。随着80年代商业中心逐渐南移至新村路(今筠州中路南段),1992年筠连城南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筠州中路和筠州南路北端成了全城的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区。筠州北路北端为经营文化学习用品类分布区,南端为经营百货、服装类商品零售的分布区; 定水路、筠州南路为经营餐饮娱乐业分布区;景阳路为综合性的商业区;民主街为经营家具的个体工商户分布区;南郊路及三岔路口一段为经营机电类产品的分布区。2000年后实行旧城改造后,原筠州中路两侧新增了不少的步行街,使旧城内出现了不少商业街道和商业小区。 四、城门与城墙 明洪武年间筠连县建县以来,于景泰初年筑土城,成化二年(1466)筑石城,明万历年间补修,形成了以民宅为界线,高8尺,周长1.6华里的城垣,城垣开有东、南、西、北四道城门,清朝时期,城门上建有门楼,各门楼上有房,筠连县城自明代以来,没有形成固定的城墙。 五、市场 从清朝时起,筠连县城每逢农历一、三、五、七、九赶场,入市商贩、百姓达3000—8000人之多,赶场人员不仅来自县内,还有附近高县、珙县及云南省邻近地区的群众。由于市场交易的发展,在县城内自发形成的专业市场有:花生市、麦子市、苞谷市、米市口、石灰市、竹子市、猪牛市等。县城的市场均为商业贸易需要而自发形成。 解放后县城主街的扩建,逐渐形成了主街道以街为市,原有的一些市场逐渐废弃。1978年至1987年,县城主要以主街为市。1987年城南、城北市场投入使用后,以街为市的局面逐渐结束。2003年,县城里有城南市场等五个专业市场。 六、商道 清代以前经筠连县城的商道已经形成,清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为叙昆道,从宜宾起程,过铜关、赵场、来复、黄沙槽、庆符、黄水口、高县、落润坎、罗场、陈村到黑石包入县境,经海银场、大车口至县城。经包箩街转西街过悠久桥到西河岸、木朝坝、水潦塘分两路,一路经横山子、三圣岩、丰乐场入云南大关厅盐井渡(今盐津县城),一路经母猪岩到云南之牛皮寨最后到盐井渡合路,最终到达云南省会昆明。一为筠镇路,由筠连经卡子、巡司场、德面坝、吴家坝、复兴场、热坝入云南牛街最终到达镇雄州。路上终年马帮、背帮、挑夫不绝于途,县城内50家旅栈、马店经常满号。城内最大的为艾家马店,每日可停驮马50匹以上,常年日均行旅流量约200余人,过境驮马一日在100至200匹之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川滇大道上形成了包箩街、小西街等街道。清道光三十年(1850)筠连城西川滇商道上跨越定水河的悠久桥建成。光绪二十五年(1899),修整南街(今民主街),并随着南街的整修后又延伸形成了小南街。解放后,古老的商道已被川云中路(后为遂筠公路)、筠彝公路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