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49|回复: 0

    战国末年 谢姓人沿长江入川(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4 12: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img]禁止外链[/img]


      从禁止外链此前报道的多个姓氏起源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古代,小国被大国灭掉后,小国后人以故国(地)为姓的情况较为普遍,谢姓也不例外。春秋时期,南方强大起来的楚国,以灭亡小国为乐,成为名副其实的“姓氏制造者”。楚国灭掉南申国后,谢姓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向四方散居迁徙。

      早在战国末年,就有一支谢姓沿着长江而上,进入当时的四川涪陵,成为豪门大姓。当代四川谢姓人中,有众多“湖广填四川”的后代,他们的先祖和广东、湖南、江西等地的谢姓,有着很深的渊源。春秋战国时期一支谢姓迁到四川与巴人杂居

      周宣王把申伯公子诚分封到谢邑,建立伯爵国南申国,谢人就成了南申国的臣民。有一批不愿做南申国附庸的谢人离开谢邑,迂往东方、南方。

      南申国灭亡后,末代申伯谢预的儿子谢昌俊归顺楚国,被封为大司马,但南申国的臣民们却没有这么幸运。楚国灭掉南申国后,南申国遗民除一部分老弱病残留在原地外,大部分人被当作战俘迁到淮河中下游。他们中属于申伯后裔的,大多改姓谢以纪念故国,而谢人仍以谢为姓。这样一来,谢姓人的数量就大大增加了。

      100多年后,楚国与吴国争夺淮河流域。楚灵王担心住在那里的南申国遗民与吴国联手发动叛乱,就把他们与许、胡、沈、道、房等国的遗民一起,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楚国国都附近居住。从此,谢姓人就以此为中心,开始在南方各地迁徙。

      早在南申国被灭亡后,有一支谢姓人就逃难到阳夏(今河南太康),还有一部分人向北逃到黄河下游。春秋后期,鲁国有成大夫谢息,说明此前已有谢姓迁入山东。

      战国前期,楚简王在今山东苍山县的兰陵镇设立兰陵县,任命谢珽为兰陵县首任令尹。谢珽的后裔,后来迁往四川、山西、湖南、浙江等地。

      战国时期,迁到荆山后的一些谢姓人向南迁到潇水流域,在那里定居下来。

      战国末年,一支谢姓人溯长江三峡西上,迁至当时的四川涪陵,与当地的巴人杂居。秦汉时期涪陵谢姓两次迁徙被一分为三

      时间到了汉代。住在潇水流域的谢姓人已经发展壮大,势力不小,引起朝廷的重视。朝廷在那里设立了谢沐县(今属湖南江永),谢沐县一直延续到隋代。

      迁徙到涪陵的谢姓人也有了长足发展。西汉末年,战乱连绵,牂牁郡(今贵州凯里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等拥郡自保。后来听说刘秀当了皇帝,就派人去奉贡。刘秀很高兴,赐谢暹“义郎”称号。此后,谢姓世代承袭,发展为当地的大姓。

      涪陵谢姓人居住在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成了民族融合的先行者。东汉初年,涪陵谢姓中的一支,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首领,后来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另一支涪陵谢姓,与巴人中的一支、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也当了首领。

      东汉末年,涪陵谢姓中有个叫谢本的人,向朝廷上奏,请求以丹兴(今重庆黔江)、汉葭(今重庆彭水县东)设涪陵郡,得到批准。由此可见,这个谢本在当地应该是有相当的势力。

      蜀汉后主刘禅主政时期的延熙13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平息。作为涪陵大姓之一的谢姓,估计暗中为徐巨作乱助了力,因此受到牵连,被邓芝北迁到蜀地(今成都一带)。

      这些谢姓人在蜀汉政权中,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蜀汉亡国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又被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东北)。这些被两次迁移的涪陵谢姓,人数在千户以上,数量不小。

      因为两次迁徙,涪陵谢姓被一分为三:涪陵、蜀地和冯翊。邓芝当时没有把涪陵谢姓全部迁走,留下来的谢姓人,后来又有一部分向南迁到南中地区(范围大致为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今以云南保山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地区)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魏晋南北朝时期 涪陵谢姓受到优待 成世袭首领

      秦汉时期,中原的谢姓比较沉寂,似乎在积聚能量。三国时期,原住在潇水的谢夷吾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发迹,他的后裔有女子嫁给东吴的国君孙权,谢姓家族变成了皇亲国戚。

      此后不久,魏齐王曹芳时期,谢姓开始在官场上崭露头角,出了一个当典农中郎将的谢缵。典农中郎将负责掌管农业、民政、田租,官阶与太守相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可别小看了谢缵,虽然他当的官不大,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大出息,但他的后代可就不得了了。他的儿子叫谢衡,在西晋政权中担任国子祭酒、太子少傅等。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中原士民大举南迁,谢衡也带领族人南迁到始宁(浙江上虞)的东山。东山,是不是感觉有点耳熟了?别急,请继续往下看。

      谢衡有两个儿子:谢鲲、谢裒。谢鲲当过东晋的豫章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南昌市长;谢裒当过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权力不小。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够显赫。

      直到谢裒的儿子谢安出仕,谢姓家族才真正显赫起来,成为东晋的“国柱大姓”,位列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列。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感叹当年王、谢家族曾经辉煌一时。

      谢姓家族在当时究竟有多辉煌呢?其他不用多说,只说一点:东晋被灭亡后,凭借着郡望名威,谢姓家族还把持了南朝宋、齐、梁、陈政权近200年之久!

      此外,西晋末年,巴人李特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宁州刺史王逊奏请朝廷,想把牂牁郡太守谢恕调任涪陵太守,以此抵抗李特,但最终没有实现。谢恕是牂牁当地人,对东晋王朝忠心耿耿,弄死不愿向成汉政权投降,成汉政权也拿他没办法。

      成汉灭亡后,东晋王朝对牂牁实行羁縻政策,相当于承认了谢恕对牂牁的世袭特权。羁縻政策,就是王朝承认少数民族地区的酋长、首领的统治地位,任用该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该民族的首领自理。

      谢恕后来分封子弟到牂牁郡内各地出任长官,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使谢姓势力在牂牁郡得到大力发展。为便于区分,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南青岩附近)的称为南谢,住在郡东应州(今贵州三都东)的称为东谢,住在郡西琰州(今贵州镇宁南)的称为西谢。后来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唐宋时期 谢姓名人济济一堂 不少是川人

      唐朝贞观3年(629年),东谢蛮首领谢元深、南谢蛮首领谢强进京见唐太宗。唐太宗任命谢元深为应州刺史,谢强为庄州刺史。此后,唐王朝还对谢蛮人进行了多次任命,如贞元年间,任命谢讪为邛州(今邛崃)刺史等。

      总章2年(669年),福建和广东一带发动叛乱。唐高宗派河南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3600人,123名战将,入闽平乱。后又派陈政的两个哥哥率领一批军校前往增援,陈政母亲魏氏带着陈政的儿子陈元光随军前往。9年后,局势被平定。随陈氏家族平叛的中原将士,共有64姓7000多人,后来几乎全部在福建漳州安家落户,其中就有谢姓人。由此开始了谢姓入闽的记录。

      唐朝末年,为逃避战乱,中原人大举南迁,谢姓也随之迁入南方。谢姓人经过多次迁徙、繁衍,到宋朝,已遍布南方各省,其中包括四川。

      宋朝“靖康之变”前后,中原人又有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其中有不少谢姓人。史书记载的是谢克家。谢克家是河南上蔡人,随宋王室渡江后,寓居在杭州,宋高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是副宰相职位。

      与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有所不同的是,两宋时期的谢姓,获得了空前发展,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当时谢姓的知名人物,见于正史的就有数十人。他们在血缘上大多是谢夷吾、谢缵的后代,其中有资中、金堂、资阳、遂宁等地的多名川籍谢姓人。

      据有关资料显示,宋朝时期的谢姓大约有40万人,排在第39位。主要集中在四川、浙江、河南、福建等地。元明清时期 四川谢姓迁往湖广 又回迁四川

      元朝时期,谢姓的发展再次沉寂,见于史书上的谢姓名人寥寥无几。

      明朝时期,谢姓大约有79万人,跃居为第21大姓。四川地区的谢姓人,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明末,谢姓人随郑成功进入台湾。同时,也有谢姓人外迁到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

      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开始后,此前从四川迁入湖广地区的谢姓人,又开始大量回迁四川。住在湖南新陵的谢国训,在康熙年间迁居到岳池资马乡黎梓卫大庙山曾家嘴,后来这一支谢姓人又迁到合川东里二甲石龙场、广安、龙洞沟等地,形成一支较大的支派。

      住在通江一带的谢姓人,是申伯58世孙谢伯琳的后裔。南宋宋理宗以前,住在江西高安。后经湖北麻城,迁居到成都石磨子街,又迁徙到通江犬道山鸡子顶女娲寨上桂花屋基(今通江瓦室镇)。这支谢姓后来有族人迁居到合川、遂宁、平昌,以及北京、安徽、台湾等地。

      双流一支谢姓人原籍广东连平,1718年由谢子越率领人川,最初住在简阳西乡坝,后来迁到双流华阳老窑沟,如今已传了10多代。

      荣县的一支谢姓人,始祖是元末的谢隆福,最初住在福建、浙江一带,后来由谢隆福后裔谢余盛带领,迁居到江西瑞金鸡公寨。清朝初年,由谢永昌带领,迁居荣县。如今,这支谢姓人已传了10多代人,遍布荣县各地。

      四川部分地方谢姓字辈情况

      成都一支:寿福仲用廷,谢(单字)天德遵登。光锡元文兆,其枝大有荣。应运昌明泰,祖开宗若贤。承恩芳华永,玉树家声传。

      双流一支:X绍祖先志,代承圣朝光。家传正学体,盈庭庆隆昌。福寿长生乐,诗书永世香。修身全孝道,华国有文章。

      彭州一支:寿福仲用庭,谢天德遵登。光锡元文兆,其志日有荣。应启昌明泰,祖开宗若贤。承恩芳华永,玉树家声传。

      龙泉驿一支:正兴家道昌,盛顺世泽长。国清才子贵,民昭有风光。

      温江一支:正兴家道昌,盛顺世泽长。国清才子贵,民昭有风光。

      金堂、青白江一支:大圣皇王,天庭君正。福国道衍,文运维新。贤才继武,豪俊宾兴。冠裳爵起,科甲联升。源光炽奇,世代荣旌。

      安岳一支:甫寿添文伯,友志兴廷卿。应时恩大永,懋学上匡君。宗诏垂裕远,先德作求长。成规常守绪,迹代自遐昌。

      绵阳一支:均药朱志宗,法梅佐右晨。居淑沐昌钦,永世发达盛。到珍培德天,举得石流芳。

      荣县一支:永世仁德茂,久远益传芳。敏达英才显,琼琳佩玉堂。

      三台一支:明乃昭佑奇。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遂宁一支:文应千春发,刚常百世昌。祖德流芳远,宗公配泽长。

      仁寿一支:国成正光绍宗基,品立才全奕世齐。荣恩锡受天家禄,芳名香蔼映华胥。

      泸县一支:锡昌玉联添,忠恩复圣贤。明廷傅学守,富贵发万年。

      射洪一支:林天仕正桂,春朝国太兴。

      中江一支: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灵伦在人全。玉树又迪起,芝兰更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延年。

      隆昌一支:公廉洪福大,富贵乐长春。忠厚传家远,诗书玉后坤。

      岳池一支:天国朝嘉有,永茂芳平治。世泽钟灵运,宽仁德义长。玉树延先绪,荣华万代昌。

      筠连一支:仙道闻国政,天开世运恩。元金思大盛,朝廷祖宗兴。

      巴中一支:昌隆立大春,元珠安定友。华章光上国,道学启鸿儒。玉树垂芳远,庭芝发秀英。

      南充一支:同宗继祖盛南邦,从守先模作俊良。中正懋修全秉受,亮功班效左朝章。恒培芳树堂阶映,高振宏义海宇扬。开定徽言登会纪,贤祠欣起卜延长。

      仪陇一支:祖德辉宝树,清远耀东山。隽彦怀灵运,懋功肇先贤。

      叙永一支:洪联先兆汝,国治应在廷。良中方跃懋,恩锡广昌荣。

      犍为一支:自天世国,文洪永相。正大光明,楚荣从学。汉策统纯,诗书克俊。启迪超群,玉树鼎伟。胜德延程,邦昌家治。继凤绍灵,兰芳源远。万代长春。

      蓬安一支:英才相继美,燕水源流长。学培德为本 用世克昌邦。人文乘景运,玉树衍祥光。诚信守正道 孝义贵宏扬。友善寓吉庆,和平兆安康。敬宗绍先志,贤明泽万方。

      南部一支:登锡庭瑞仕绍,家祥克纪龙昌。三如德映友洪,文兴旭正家邦。

      万源一支:益仕永兴隆,长春云庆日,辅国佐朝廷。

      内江一支:国正大元相,君明世自安。仁和增吉庆,帝道御江山。祖德青云路,宗功月桂攀。超群能拔萃,积善服冠簪。昌隆传历代,承继谒先班。

     平昌一支:永宁继宗振。兴仁征国瑞,合续盛南方。惠直声闻远,蕃宣世泽长。佐(慈)时毓哲辅,立学茂贤良。尚翼光先德,用期久致祥。

      宜宾一支:文福青德,朝廷国家。光明正大,祖宗一堂。

      乐山一支:艳进士玉启。世德兴宗永,荣华富贵长。文章登大榜,武职震远方。福录寿元庆,宇宙邦家光。

      营山一支:国亭家仕,永兴吉昌,广承铭凤。

      邻水一支:富贵荣华福泰昌,智慧祖宗万世天。高明广大正纲常,功烈建勋标朝彰。上思嘉登文武略,尧舜贤臣辅寰匡。九锡膺耀乾坤升,佩玉效忠佐君良。挺宰权衡贺御极,海宇同辉绍余香。来源: 禁止外链(成都)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