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坚守山沟小学40年
□何均洪 特约记者 张择君 文/图
“说话 、 uat lol,听话、nzhens lol,朋友、gud luas!”朗朗的汉语、苗语双语读书声,为寂静的苗岭增添了勃勃生机……
2月14日,在海拔1100余米的筠连县龙镇乡金狮村,常年处于浓雾深锁的山沟中的金狮第二小学校,该校唯一的老师刘光本正带领孩子们早读。这个年近6旬的苗家汉子,一个人坚守这所乡村小学已经40年,如今他就要退休了。
坚守:
40年里一个人的学校
1972年,看到村里孩子没学上,20岁的刘光本在自家的草屋里办起了“私立学校”。开学第一年,来了20个苗家孩子。
由于自己只读了3年书,20岁的刘光本只能白天教书、晚上自学。遇到教学中的难题,就先记下,周末到别的学校找老师解答。没有黑板,就用墨汁在堂屋板壁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白石灰代替;没有桌凳,就把自家的楼板撬下来,自己动手制作。第一学年,他教的20名娃娃、两个班级在当时的片区考试中,平均成绩竟在10余所同类学校中取得了第二名、第三名。
1976年,刘光本向当时的生产大队连续写出了7份申请后,得到了村上数百元的学校修建资金。学过木工的刘光本硬是一个人把学校的门窗全部自己动手做好。“学校由私立变成了公立,但是由于大山的阻隔和条件异常艰苦,却一直没有教师愿意到学校上课。”刘光本只有继续坚守。从最初一个月6元钱的待遇,从代课到民办,再自学中师学历毕业转公办,他这一坚守就是40年。
梦想:
山里娃能读书识字
“起初,我的梦想很简单,只是希望山里娃娃能像山外的孩子一样识字读书。”
在学校,刘光本既是教师又是伙工,上课站讲台、下课站灶台;既教语文数学,又教音乐舞蹈。课堂上,他既要用普通话进行汉语授课,又要用苗语和孩子们交流。
“我现在同时教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共19名。”刘光本告诉记者,在金狮村第二小学读书的孩子,多是该村六、七组人,也是离场镇最远的两个组,家最远的学生到学校要走一个半小时。
1999年的夏天,为了把辍学的孩子重新劝回课堂。刘光本白天上完课后,晚上打着手电筒翻山越岭去一家一家做家访动员。他的执著和真诚感动了村民,不少娃娃重新走进了课堂。
“背学生过蛤蟆溪,爬金狮岭,送生病的娃娃……他是既当老师又当‘妈’!”直到现在,许多当年的学生都记得刘老师接送他们上学时过河、爬山的情景,这也成了山里孩子们一生的记忆。如今,金狮村40岁以下的村民几乎全是刘光本的学生。
期盼:
年轻老师走进来
在刘光本看来,苗家的山歌可以代代相传,但是没有知识,却是山里人心里永远的痛。今年,刘光本就满60岁了,他将退休离开讲台。谁来接他的班,一直是困挠在刘光本和乡亲们心里的难题。
“我已经说服了我的侄儿,他来接班当老师,教这些娃娃得懂苗语才行。”侄儿名叫刘宗顺,学的是电子专业,广州电大毕业的,一直在广东打工。“他已经从外地回来了。”刘光本说。
龙镇乡中心校校长郑其刚说:“别人把教书当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刘老师是当作一份事业来做的。”日前,中心校已向筠连县教育局打了报告,等刘光本退休后,再把他返聘回金狮村二小教书,“让刘老师带带新接班的老师,这样学生们也不会太不习惯。”
谈到金狮村二小这所苗汉“双语”学校如何才能让更多年轻有为的老师走进来,并且留得住,郑其刚显得有些无奈,“学校太偏僻,老师工资也不高,年轻人不愿意来。”
郑其刚说,如果可以成为有编制的正式教师,还是有年轻人愿意回来。但是,要进入正式编制,就需要走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的程序,这是政策的限制,没法绕过。但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要通过这些程序,显然并不容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