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猪洞位于四川省筠连县镇舟东南3300米,高出当地河床63米。挖掘部分的洞长28米,宽0.22—4米。洞口宽0.9米,高1.45米。 [img=250,0]禁止外链[/img]
本洞基岩为二迭系茅口组灰岩。洞壁甚不规则,局部残存有一些已胶结的砾石。石钟乳不发育,仅见于局部地区。 洞内堆积物大致可分为三层,自上而下:
[img=381,0]禁止外链[/img] 1.亚粘土层:为潮湿而松散的灰色亚粘土。厚30—50厘米。g点一带表面复盖有3—6厘米厚的钙化板。在c—g段夹有一些角砾。砾石以次棱角为主,成份多为石灰岩,亦有少量玄武岩石及泥岩。哺乳动物化石与人类化石埋存于c—g段洞室距地表0—30厘米处。30厘米深度以下不再有化石。其中人类化石位于e—f段洞室。化石与砾石主要分布在当时水流的主流线上。从g点至c点,砾石粒径逐渐变小;c点至a点不再有砾石。 2.粘土层:为粘性较大的灰黄色粘土。厚30—50厘米,以d—c段的厚度最大。 3.亚粘土层:本层为灰黄色亚粘土,粒度较上述第3层之亚粘土稍粗。甚为潮湿。厚度不详(至少厚2米以上)。 事实上本洞的堆积物甚厚,在c—d段达4米以上。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未能将其全部挖掘出来。 拱猪洞座落在一个山谷之中。据野外情况判断,在该山谷形成之前,这里原是一个溶蚀漏冲击。其时拱猪洞的洞口与漏斗底部相通,并收纳了漏斗受水面积范围内的部分地表堆积物。随后,当地地壳上升,溶蚀漏斗渐被破坏,这时该洞主要接纳一些支洞的洪积物。我们已挖掘的堆积物看来就是这种洪积物。 在洪积沉积中,除了含有人类化石外,还有17种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从这些化石分布的连续性与埋存状况来看,它们来自g点方向的支洞,系山洪搬运而至。未挖掘前的拱猪洞甚为狭小、低矮,尤其在d—c段最狭的仅20厘米宽。显然这既不适于人类居住,也不宜作为个体较大哺乳动物的栖居场所。因此该洞的化石不可能是原地埋存,应是流水的异味地搬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