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散文)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家”的纯文字,或许是因为我太恋家的缘故,其实在我大多的文字里都有一份家的感觉存在着。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文字一直无法扩展到更宽更广的领域里去,始终都被这个“家”字所圈着!
然而“家”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已有千千万万人提过,也有千千万万人回答过。从字面上解释“家”上面是“宀”头,下面是一个“豕”字,表示是一个有遮风避雨的屋子里养猪的地方。这里面的“豕”字,即是指猪的意思。在远古时期的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圈养几头猪,用以维持生活所需备,所以在屋子里养有几头猪就成了“家”字的标志。而字典上给我们的解释是“广指人居住的地方。”这个解释并没有从深刻意义上去理解,一个家难道就只是一个住所、一间屋子吗?
在如今这个充满智慧与灵动的年代里,“家”已经不再只是一间屋子。一个住所而已了。所谓的“家”应该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地方,是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的港湾,是一个人点着一盏灯在等我们的地方,是累了可以靠甜了可以笑伤了可以尽情哭的地方,更是每个人走完一生的地方,哪儿有亲人哪儿就是我们的家。
自看《老有所依》之后,关于家的文字就一直在我脑子酝酿,可以说那是一部撼动人心的作品,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不得不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我最欣赏里面的一句台词“您养我一小,我养您一老。”俗话说:“有父母的地方就是永远的家”。当我们感到“梦里不知身为客”的“五更寒”时,才体会到家是一件用“慈母手中线”缝制的“母爱牌”的棉衣棉被 。只是如今即使我再寒冷也无法再拥有用“慈母手中线”来缝制的那份温暖了!家里少了母亲,就好像失去了一大半的温暖,而父亲的存在却让我们觉得天空依然那么广阔,让我们觉得有父亲在这个家就永远在!
小的时候与父母一起生活,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是清苦很是简陋。还记得那个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就跑到大老远的地方去看,后来邻居买了24寸的黑白电视就跑到邻居家里看,日子久了人家就不太乐意了。后来我们家就自己买回来一个,尽管屏幕里飘满了“雪花”依然觉得还是在自己家里看着踏实。那个时候别谈什么电视柜,看着住在城里的爷爷奶奶或姑妈家里那“漂亮的 ”的电视柜羡慕极了,爸爸就用拳头大的木料订了一个架子,在中间和上面各放几片木板,上面摆电视下层就放鞋子,然后一家人就坐在火炉屋里围着看电视,那样的情景至今都觉得无比温暖。爸爸是一个顾家的父亲,只要日子过得不那么紧吧就会为家里置办家具用品。只是那时日子实在太苦了,直到我们姐妹三人出嫁家里尤为像样的家具就是两张书桌、一张雕花的木床、一个衣柜、一张吃饭的桌子、一个洗脸架、两口大木箱还有一个装粮食的柜子。其实这些都是父亲为我们姐妹三人中的其中一个准备的嫁妆,父亲很希望我们有一个可以留在家里,结果我们谁也没有留下,就这样扔下二老离家而去。说实话,我无法想象如果我们任何一个留在家里到如今会是什么样子?是靠继续耕织那一亩三分田来度日还是像所有人一样远走他乡过那种漂泊打工的日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今的我又何尝不是呢!只是没有居无定所、没有漂泊,而是自立门户有了一个新的家庭。如今的家依旧不华丽依旧平淡也依旧温暖,只是不用再去别人家看电视不用看“雪花”了,也不再用拳头大的木棍来订电视柜和鞋柜了,也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吧”。唯一的遗憾就是父亲依旧和老屋为伴,依旧陪着那些他曾专门请木匠为我们制作的那些“嫁妆”过日子!父亲常说的一句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们无法劝解更没有理由让父亲离开那个土生土长、那个尽管只有他一个人的屋子、那个他曾付出过爱和得到过爱的地方,更何况还有母亲的情留在那儿,毕竟那儿才是他的“家”。父亲的固执是我们无法开解的,老人或许都有一份不解的思乡情结和落叶归根的心理,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父亲开心、希望父亲健康长寿!
其实当我建立了自己的家之后,看着明亮的屋子里摆放着简洁的家具,这是我一直不敢想而又奢望的。于是乎就想起了与父母在一起时的那个家,没曾想如今我也可以拥有这样的一个家。家里有父母、有爱人、有孩子、有所有需要用到的家具、还有所能给的一切温暖,此生无望,此生无求了!家,不就是这样吗?在圆圆满满中、在平凡平淡的日子中去体味每一份爱、每一种感动,然后在微笑里拥抱幸福,在幸福里去忆苦思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