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沐爱中学读书的日子
作者: 曹取吴(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我的三年初中生活、是在沐爱中学度过的。那时正处“改朝换代”的年代,虽然1949年正是国共两党生死搏斗的年代,我们读书的学校并无意识形态斗争的迹象,学校仍然是正统的学校教育。只有校外、才能看到内战的影子。
1949年的沐中给我的印象是:学习是轻松的,教学内容除了智育、还有“待人接物”、“劳动教育”、“礼仪教育”。那时老师们只管怎么系统传授知识,根本不考虑怎么应考。我们没有背几十斤的大书包,除了几本课本和作业本,没有什么“参考资料”、“练兵题”、“练习册”之类。老师讲课也是按知识体系的要求“传道、授业、解惑”。《国文》课只有古典文学串讲和解词,白话文重在阅读和引导、我们丝毫不感到枯燥乏味。《选文》重在培养兴趣和写作能力,也显示老师的好恶和志趣。上地理课的老师像一个导游、上历史课的老师像在讲故事。上数学的老师像在教你玩魔方,理科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让你认识自然。
这一年我得过两项奖:一是论文竞赛第一名、学业成绩第二名。前者奖品是“奖状”、和裱褙好的、美术老师李忠勋画的参展作品《无量寿佛》,和国文老师兼书法家平尚文写的参赛作品《满江红》。后者的奖品除了“奖状”,就是师六班刘学梅同学参加“家事竞赛”的参赛作品:一对枕套和两双鞋垫。以参展和参赛作品作奖品,意义十分重大。
1950年上半年,学校被田动云“川南军政指挥部政工处”霸占、无学可上的日子是很难打发的。每天除了做做家务劳动、就是读书(《古文观止》和《四书》)写字。幸好张泽洋老师联合夏奇辉、黄述荣义务在博爱小学办了一个初中班。但除了我们几个出身书香世家的伙伴、别无他人。由于各种原因、只维持了一个月。
1950年7月24日(农历六月初十)沐爱二次解放,8月3日(农历六月20日)的“各界人士代表大会”上,其他代表主要研究剿匪、征粮任务。文教界代表(教师代表平锡龄、张泽洋、黄旭川、学生代表翁长清和我,文教科长王跃南、高县四区区长李廷、五区区长韩日兴,地干班代表四区民政助理员李孝治)则主要研究沐爱中学和沐爱小学的复校问题。关于沐爱中学的复校问题,会议决定:
(1)四、五两个区区公所向各村传达信息、尽量动员两校学生入学; (2)原沐爱县立初级中学中读中四、中五两个年级的学生回校可读一班(三年级),原中六、中七两个年级的学生回校可读二班(二年级),原博爱小学41班的高小毕业生和老沐柔的高小毕业生投考沐中录取后读三班(一年级)。 (3)原沐爱地区在宜宾读省宜中、公信中学、民德中学、外江中学及云南求学的学生愿回沐中读书的,可插入相应班级。经过二十多天的准备,9月1日正式开学,但入学人数寥寥无几(因为群众对新政权存有顾虑)。开学典礼是开的圆桌会议,参会人员有:高县文教科科长王跃南、教职员有;平锡龄、张泽洋、熊适存、王骥远、李浴泉、宋度伦、李瑞芬、周荣芳、周世荣(马国华、孙俊洋、葛远谋、苏心端当天未到职),学生不到20人。王跃南科长在会上宣布了学校领导班子---校长平锡龄、教导主任张泽洋、总务主任熊适存。向同学们介绍了老师。而且宣布,高县人民政府为了支持沐中,将不惜人力、财力、物力。根据平校长请求、在中央财政规定的25%助学金外、县财政另外再拨发50%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由于人民群众对新政权不了解、所以入学人数始终不多。1950年9月11日正式行课、一班总人数只有8人,二班22人、三班也没超过40人。
复校后我们一边上课、一边参加社会活动,逢场天都要上街宣传清匪、反霸、減租、退押。每天课外活动都要排练节目,我的任务是协助平校长搞美术广告和美术宣传。生活紧张、艰苦,但十分愉快、而且搞好了学习。
1951年春期我印象最深的是旅行上课和宣传。我们全校师生从沐爱出发,途经镇州、落沐柔、棉布埂、高石坎、乐义、维新、平寨、礼义,然后回到沐爱。每天早上6点出发走路,9点到达目的地,早饭后上两节课、吃过午饭宣传和表演节目(有歌舞、话剧、川剧),下午再上两节课、晚上自由安排。虽然辛苦,但我们仍然搞好了学习,而且充分接触了社会。因为每到一处、张泽洋老师都要给我们讲乡土历史地理,我的乡土历史和地理知识就是那时获得的。
1951年秋期,上级指示“停止紊乱现象”,不允许学校随意停课上街宣传。地方政府不准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检查督导。那时中学属于专署文教科直接管辖。这时王跃南已由县文教科科长调任专署文教科科长,他和两位督学到学校检查督导是突然行动,学校事先并不知道。他们一来就直接进入课堂、检查作业和听课。学校也不张贴欢迎标语和举行宴会。他们一来,都和师生一起同吃同住。
1952年春期旱象严重,春耕之际、高县人民政府通知:沐中师生自带15天口粮、到腾达乡五村参加抗旱。我们到达现场后,有的扯龙竿、有的踩龙骨车、有的拉戽水兜,每天参加重体力劳动七八个小时、但吃的荞麦饭、白水煮莲花白。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我们懂得了衣食来之不易、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毕业后面临升学考试。那时不是统考,是各级各类学校自主联合招生。宜宾专区高中、中专招生分两批进行。首批是重点高中、中专(宜宾市第一中学、川南宜宾师范学校、宜宾农业学校、宜宾护士学校)联合招生(第二批才是高县中学和江安中学)。根据我们班的实力、代理校长、教务主任吴有恒老师和班主任旷仕贤老师动员我们全体参加首批重点高中、中专联合招生考试。这次参考2000多人,录取400人。我们全班同学没有老师带队(他们要全体参加泸州思想改造运动)、没有家长陪送(他们要为全家生活奔波),同学们互相照顾、互相帮助,集体伙食、晚上不住旅馆住学校(女同学住房间、男同学就睡在教室的课桌上)。到达考场(川宜师校舍、今东街宜宾市八中B区)后,仍然女同学住房间、男同学睡教室的课桌。考试是“三榜定案”。发榜后,我班只有两位同学未被录取(后来他们回到高县后,都考取了小学教师)。大家决定,由我和王成聪护送两位同学去高县报名参加高县中学高中招生考试。
我们在沐爱中学读初中时,绝大多数同学穿打着补丁的衣服、而且还只有两件。假期还要做小工或或赶“溜溜场”自己找学费。我们虽然艰苦,却促成我们奋发图强,练成了我们坚强的性格。这对我们后半生能够坚强生活帮助很大。沐中的三年是我们人生难忘的三年,它让我们永生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