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4|回复: 0

    再谈宜宾三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1 15: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宜宾
    再谈宜宾三道

    作者:曹取吴 (筠连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宜宾市中小学乡土教材《宜宾历史与文化》、和身边好多“文人”的大作都称“宜宾三道”是“五尺道”、“南彝道”、“石门道”(因“石门关”即“豆沙关”而得名)。这实际只说到两道,因为“石门道”就是“五尺道”。所谓“宜宾三道”即“五尺道”、“南彝道”、“马湖江道”。


            (一)“五尺道”(通云南曲靖、东南亚及西亚):又称“蜀身毒道”、汉代称“朱堤道”、隋唐称“石门道”、民国称“叙昆大道”。它就是人们说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亲、汉以来中原与“南中”的综合通商邮传大道。他的起点是宜宾“铜关南码头”(今金沙江铁路桥南桥头)、经“赵场”、“双河场”、翻“三望坡”至“来复渡”,渡过“符黑水”(南广河)翻“黄沙坎”经“黄沙漕”(今庆岭),翻“观音坡”至“庆符”、再次渡过“符黑水”、经“糖房坳”沿“符黑水”逆水而上经“石门子”、过“段家桥”经“黄水口”至“高县西门坳”、从“高县南门桥”出城翻“凉风坳”至“三岔铺”、沿“定水河”至“落润坎”、经“罗场”、“陈村”、“海瀛”、“筠连”、“柏杨坳”、“老鸹滩”(盐津)、“豆沙关”(石门关)、“大关”至“朱堤”(昭通)、终“曲靖”。这条道路是秦始皇26年(秦王纪年元年、公元前221年)由秦大将军常頞开凿。汉武帝建元年间,唐蒙开凿“南彝道”时,又把它延伸至“楚雄”、“大理”。后人继续开凿通缅甸。在川、滇边境,唐蒙又开凿了从“高县落润坎”、“蕉村”、“御风亭”(凌云关)、“麻秧坝”、从筠连北门进城,穿城而过后出“小南门”、经“南炮台”、“水口坪”、“烂泥沟”、“茨竹坳”、“古楼坝”、翻“卡子”(隐豹关)、“冒水孔”、穿越“巡捡司”、经“德迈坝”、“吴家坝”、“蒿坝”、“柿子坝”、“豆沙关”支线。宋代以后,活动在这条道上的商旅马帮主要是昭通地区的彝汉先民“乌蛮”。


            (二)“南彝道”:即“八亭道”、通“夜郎国”(贵州);再沿“牂牁江”(北盘江)通“南粤”(今广东、海南):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派唐蒙开凿。起自“宜宾南广”、沿“符黑水”(南广河)逆水而上、经“大窝”在“黄沙槽”与“五尺道”合路、到“高县落润坎“后又分开,经”沙落广”、“孝儿嘴”、“沐滩傅家坝”、从“两河口”渡过“符黑水”(南广河)逆“大涉水”(沐英河或镇州河)而上经“粑粑店”(也可以从“傅家坝”渡过 “符黑水”经“平寨”到“粑粑店”)、“新场”、“落剑坝”,翻“沐爱坡”经“蒿子冲”至“落雁驿”(沐爱)。再从沐爱出发,经“骑龙坳”过“福寿桥”、经“镇州”、“落沐柔”、“五道河”,翻“大雪山”、经“雨洒河”、“抓城”(镇雄)终贵州省“毕节”。到贵州后,沿“牂牁江”(北盘江)顺流而下进入广西省“红水河”、在顺流而下进入广东省“西江”,沿“西江”顺流而下就到“南粤”首府“番禹”(广州)城下。最初这是大汉王朝控驭“南粤”和出海的通道--相当于现代的国防公路。宋代以后,逐步转化为民用商道,活动在在这条道上的商旅马帮主要是“僚人”和彝人。


            “僚人”即珙县麻汤坝“僰人悬棺”的主人,也称“都掌蛮”或“九丝蛮”。旅游部门把“僚人”定为“僰人”,学术部门本来是不承认的。秦灭蜀后、蜀郡太守李冰出动大量军队驱赶僰人,他们被迫大量南迁,到晋代已迁移殆尽。“僰人”南迁后,这块土地逐步被“僚人”和“彝人”填充,汉代统称“西南夷”。有学者认为,今天的大理白族才有可能是南迁之“僰人”


            (三)“马湖江道”(通西藏,是川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主要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因其首段傍“马湖江”(金沙江的宜宾至雷波段)而得名。起点宜宾西关(今宜宾文星街与慈善路交汇处,金沙江铁路桥引桥下)、沿“马湖江”逆水而上,到安边后分为南、北两条走向:
            (1)北线:从“安边”逆金沙江而上经“安上”(新市镇)、“雷波”、翻“大凉山”过“黄茅埂”到“美姑”,经“西昌”、“理塘”进入藏区。
            (2)南线:从“安边”渡过金沙江经“水富”、沿“朱堤江”(“关河”或“横江”)逆水而上经“老鸹滩”(盐津)与“五尺道”合路,到“朱堤”(昭通)后又分开,经“鲁甸”翻“螳螂山”、从“巧家”渡过金沙江、经“盐源”进入藏区。


            活动在在“马湖江道”上的商旅马帮主要是凉山彝民和西迁藏民的先民“董蛮”。


            另外,有人说:“南彝道”已不用“彝”而用简单的“夷”,这也不对。“彝”和“夷”是不同的,“夷”乏指我国周边各少数民族(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则乏指我们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彝”则是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即凉山的彝族。


            有些人喜欢似是而非,即所谓的“差不多先生”。如他们爱把“沐爱”写成“沐艾”。“沐爱”乃“沐英之遗爱”,绝对不能写成“沐艾”。“落沐柔”在高县时期才叫“民治乡”,沐爱县时期叫“沐柔乡”;同理,“高坪乡”在高县时期才叫“吉祥乡”,沐爱县时期叫“沐祥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沐英塘”、“沐英河”皆因沐英而得名,不能写成“沐荫”、“木荫”。当然“沐柔”“沐祥”也不能写成“木柔”、“木祥”,因为其得名都与沐英有关。


    分享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