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命唐蒙开凿南彝道
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曹取吴
宜宾的三条古道是:(1)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2),川茶入藏及藏马出藏的“茶马互市”通道——“马湖江道”;(3),中原王朝控驭“夜郎”、再用“夜郎”控驭“南越”的国防通道——“南彝道”(八亭道)。
一、西汉时期中原到南越的交通
西汉时期,从政权中心长安、咸阳到“南越”(今广东及广西东部、海南岛)的交通有两种走法:(一),沿秦始皇时期修筑的东向“驰道”至东海边的碣石(今连云港),然后经海路至番禺(广州);(二),沿汉江而下,经秦始皇时期修筑的南向“驰道”至今武汉,再渡过长江南下,经现在的郴州、韶关山路到番禺(广州)。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很重视交通建设,从首都咸阳修筑了(1)东进东海边的碣石(连云港)的“驰道”;(2)南下汉江至今武汉的“驰道”;(3)北进蒙古草原的“直道”;(4)从咸阳通过“蜀道”(今川陕线)至“僰道”(宜宾),从这里修筑“五尺道”穿越西南山区到南中(曲靖)。在只有人力车和兽力车的年代,“驰道”和“直道”相当于现代的高速公路,路面宽50步(约35米),土层夯实后填以砂石,镇压平整,路面十分平坦。道路两旁每隔3丈植树一棵。而“五尺道”宽秦制五尺(约1.5米),青石板嵌成,穿山越岭,直达今云南曲靖(汉代唐蒙修筑“南彝道”时,又将它延伸到昆明、大理,并修筑从落润坎、蕉村、筠连、巡司、牛街、柿子坝、豆沙关支线),在西南山区,适合马帮通行,相当于现代的普通公路。
从咸阳、长安到“南越”,假若选用第一种走法,在当时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可算困难重重。若选用第二种走法,湘南山区(今郴州一带)道路崎岖,而且猛兽虫蛇(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层出不穷。所以中原王朝控驭“南越”十分困难。
二,西汉帝国的周边形势和外交策略
西汉帝国的北边是强大而又野心勃勃的匈奴,西北、西南也是众多彪悍而且没有“王化”的少数民族;东南有“闽越”、“南越”;南方是拥有十万甲兵“夜郎”,这些地方并未完全臣服。汉武帝刘彻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努力开拓疆土,巩固发展多民族统一帝国、威震四方。对帝国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征、抚并用。他先后多次北伐匈奴、阻止了匈奴的南侵;派张骞通西域,稳定了北方和西北边防;派司马相如安抚“西南夷”;派王恢出使“闽越”(今浙江、福建);命番阳令唐蒙慰谕“南越”……其目的一是拓展疆域,二是巩固边防。
唐蒙到达“南越”后,“南越”设宴款待。肴馔中有一种叫作“蒟酱”的美酒,味颇甘美。唐蒙问这种美酒出自何处,对方回答来自“牂牁江”(贵州北盘江)。唐蒙私下猜想,“牂牁江”西达黔中,距“南越”不下数千里,而且道路崎岖,运输十分艰难,是怎么来的?他返回长安后,讨教蜀中商人,才知道“蒟酱”出自“僰道”,不是出自黔中。因为土人贪利,把它卖与“夜郎”商人。“夜郎”商人经常通过“牂牁江”(贵州北盘江——沿广西红水河转广东西江直达南越番禺——广州城下)与“南越”往来通商,“蒟酱”就是这样从“僰道”来到了“南越”。而且“南越”就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夜郎”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但要“夜郎”臣服“南越”,那也是办不到的。唐蒙听了这番话后,便想到要为帝国拓展疆土,建功立业,便向汉武帝上书:
“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若就长沙豫章,通道南越,水绝难行。窃闻夜郎国所有精兵,可得十万,浮舰牂牁,出其不意,亦制越一奇也。诚以大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设官置吏,则取南越不难矣,谨此上闻”。
汉武帝看到唐蒙的奏章后,立即批准,并擢唐蒙为中郎将,使诣“夜郎”,蒙多带缯帛,调兵千人为卫,出都南下,出使“夜郎”。“僰道”(宜宾)以南有众多少数民族,统称“南夷”,大约有十多个部落,数“夜郎”最大“夜郎国王以”竹“为姓,名”多同“。但”夜郎“素来与中原不相往返,所以坐井观天、孤陋寡闻,以为普天下唯我独尊;才有形容妄自尊大的成语“夜郎自大”。待唐蒙入见,“夜郎”王才得以有睹中原汉官的威仪,比较之下,才发现自己与之“相形见绌”。唐蒙又极口铺张,具说大汉王朝如何强盛,如何富饶,又把带来 的缯帛取置帐前,越显得五光十色,锦绣成章。这些东西夜郎王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不由得瞠目结舌。表示愿兽的撒汗王朝指挥,唐蒙叫他举国归附,不失封侯,并使多同子为县令,由大汉朝廷置吏为助。多痛甚喜,立即召集诸部落酋长与他们说明原委。这些人看见汉朝缯帛、已是垂涎欲滴;且料大汉都城甚远,料不致于发兵进攻,乃皆怂恿多同按照唐蒙要求依附大汉王朝,多同遂与唐蒙签订合约,唐蒙又将缯帛分送他们。然后告别还都、入朝复命。汉武帝闻报,遂在“夜郎”龞县(今贵州省遵义)置“犍为郡”统辖南夷。“犍为郡”地域辽阔,东邻“江阳郡”(治在泸州)与“巴郡”(治在重庆),南至东川、巧家,与“滇接壤;北至武阳(今四川省彭山),与蜀相望;郡治后来曾迁“僰道”及珙县沐滩傅家坝、和武阳。在“僰道”之南的珙县沐滩傅家坝置“南广县”。
置官设郡、县后,汉武帝又命唐蒙开凿由“僰道”直达牂牁江的道路,“南彝道”的开凿北提上了日程。开通“南彝道”、并沿途设“驿”(相当于现代的“兵站”)。从此,大汉王朝就牢牢的把“夜郎国”绑到了自己的战车上,“南越”一旦有点风吹草动,用不着从遥远的中原调兵 ,就把“夜郎国”十万甲兵驱使向前,沿“牂牁江”(北盘江)顺流而下进入广西红水河,再从红水河顺流进入广东西江,就可直达“番禺”(广州从)城下。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当年,水运输成本最低、运量最大,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所以说“南彝道”在当时,相当于一条国防公路。
三,“南彝道”(八亭道)的走向和沿途重要站点
“南彝道”起点在今宜宾的长江南岸之“南广”,终点在贵州毕节,根据古人修路的要求:力求安全、畅通,尽量避开地质结构不稳定的阴山、峡谷,一律走地质结构稳定的阳山。目的是防止盗匪拦路抢劫,防止洪水灾害和地质灾害(山崩、泥石流),保证道路畅通无阻;因为路面为天然青石板,所以线路尽量在山方便采取和运输的石料集中区行进,所以不怕翻山越岭。所以用现代若的眼光来看,线路有时走了弯路。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合乎畅通、安全着两个要求的。
“南彝道”和“五尺道”一样,青石板路面,宽约五尺(1.5米)。根据古时候开凿道路的要求,“南彝道”的走向为:
从“南广”出发,沿“符黑水”(南广河)逆流而上,经“月口“(今“月江、:)”“大窝”、到“来复渡”到“黄沙槽”(今庆岭)与“五尺道”,从黄沙槽翻观音坡到“庆符”,渡过符黑水经“石门子”、“黄水口”到“高县”,从高县南门出城,翻“凉风坳”,经“三岔铺”、“落润坎”(又与”五尺道“分开)到“嘉乐”、“宝山”,渡过符黑水经“孝儿嘴”、“沐滩”、“傅家坝”,沿符黑水逆水而上经“两河口”到“粑粑店”(也可以从傅家坝渡过符黑水经“平寨”、腾蛇岩山路到粑粑店)从粑粑店逆“大涉水”(沐英河或镇州河)经“新场”(今维新)、“落剑坝”,翻“沐爱坡”,经蒿子冲到沐爱。从沐爱出发经潘家山、桥沟头、从骑龙坳下坡,经“福寿桥”、从母猪嘴半山、水漕头到“镇州”(徙西旧址),从镇州出发经石鹅塘、楠木桥,从安乐沟口渡过”大涉水“(镇州河)到“落沐柔”。从落沐柔出发经“五道河”以后,至少有五条大路翻“大雪山”(磨刀溪——老母坎;水冲坝——碗水;水冲坝——四里坡;水冲坝——蓝厂;青山沟——王场)到“雨洒河”,“抓城”(镇雄),到终点贵州“毕节”。
在“南彝道”上,重要的站点有:
(1),起点“南广”;是“符黑水”与“长江”的汇合处最大的码头,“符黑水流域”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宜宾”的东南屏障和军事要冲。在南广、“符黑水”与“长江”交汇处有一个陡滩把江、河分为两段,平时船筏不能通行,必须“起滩”。只有特大洪水时才能贯通,但也只限于漂浮木筏通行,载入载物的船都不能通行,所以南广是“南彝道”上的第一个站点——“驿”。 (2),月口:现名“月江”,是“符黑水”上的重要码头。 (3),大窝:“符黑水”上的重要码头。 (4),黄沙槽:现名“庆岭”,由于“五尺道”和“南彝道”在这里合路,西北面是陡峭的“黄沙坎”,南面是高高的“观音坡”所以在地里位置上十分重要,由南广出发到达这里的路程有百里之遙,因此它是“南彝道”上另一个重要站点——“驿”。 (5),庆符:是“南彝道”上的第一个县城。 (6),高县:是“南彝道”上的第二个县城。 (7),落润坎:“南彝道”和“五尺道”在这里分开,虽然与“黄沙槽”之间只有80里,也是一个重要站点——“驿”。 (8),孝儿嘴:它既是“符黑水”的重要码头,也是“南彝道”的重要站点。 (9),傅家坝和平寨:“傅家坝”没有场镇,但是“南彝道”重要站点,与它隔河相望的“平寨”却是“符黑水”上的重要水码头,“大涉水”流域和“巡司河”流域的商品集散地。从功能来分,“南彝道”上的国防站点业务在“傅家坝”,民用商业业务在“平寨”。 (10),落剑坝:为重要的站点——驿。 (11),沐爱:是“南彝道”上的一个大驿,叫做“落雁驿”。到了南宋时期,是叙南46囤蛮夷千户所中的“落雁囤蛮夷千户所”,明朝洪武末期因“沐英的遗爱”得名“沐爱”。清朝至民国中期,叫做“高县安静乡”;民国24年后叫“高县第三区博爱镇”,民国34年(公元1945年)与高县分治设“沐爱设治局”,隶属“沐爱设治局博爱镇”,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撤局设县,为“沐爱县博爱镇”。解放后仍然划归高县,1954年划归筠连。 (12),镇州:唐武周大足年间的“羁縻高州”治在地,和“羁縻高州徙西县”治在地,南宋时是叙南46囤蛮夷千户所中的“落岛囤蛮夷千户所”。“南彝道”上的重要站点——驿。 (13),落沐柔:“南彝道”上的重要站点——驿,南宋时叙南46囤蛮夷千户所之“落鸥囤蛮夷千户所”。 (14),长安寺:“南夷道”上重要站点,属威信县管辖。 (15),雨洒河:“南夷道”上重要站点,属镇雄县管辖。 (16),古芒部:“南夷道”上重要站点,属镇雄县管辖。 (17),抓城:即镇雄,“南夷道”上重要站点,滇东北第一大县城。 (18),毕节:“南夷道”终点,也是“南夷道”与“夜郎”——“南越”水路的衔接处,黔西北第一大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南夷道”的功能及其变化 “南夷道”的最初功能主要是:
(1),大汉王朝与“夜郎”之间的邮传道路;汉朝时期,“南越”和“夜郎”又有什么紧急军情、民情,按情报等级采用“普通速度”、“快速”、“500里加急”、“800里加急”传递。所以每个重要站点——“驿”都备有快马,以便邮传兵勇换乘。同时各重要站点(驿)又供往来官员及邮传入员食宿。所以人们称“驿站”为“官店子”,我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官方招待所。
(2),大汉王朝向“夜郎”和“南越”运送国防物资、军事人员的国防通道;关中(咸阳、长安周围)和四川如果要向“夜郎”和“南越”运送国防补给物资,从宜宾南广用驮马通过“南彝道”运送到贵州毕节,再改由“北盘江”、“红水河”、“西江”直接运达“番禹(广州)城下。那个时代,水运是成本最低,运量最大、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所以当时的“驿”有点像现代的“兵站”。
以上两项功能一直维系到晋朝。南北朝时天下大乱,中原王朝自顾不暇,根本无力考虑控驭“南越”;“南彝道”的“国防通道”功能开始削弱,逐渐演化为商旅马帮商业经营活动的通道。隋、唐以后,行走在“南彝道”上的“僚人”和“彝人”的商旅马帮逐渐多了起来;宋朝以后则完全演变为民用驮马大道。明清时期,由于“符黑水”(南广和)和“大涉水”(沐英河或镇州河)水运的发达,“南彝道”上的马帮逐渐消失。民国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川滇东路”(泸州到沾益、曲靖)和“川滇西路”(宜宾到昆明)的修通,“南彝道”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逐步被废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