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爱文物(二) 作者: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曹取吴
沐爱的古建筑:
所谓“古建筑”应该是明、清两代及以前的建筑;民国时期及以后的属于“近、现代建筑”。
明代的穿梪木结构民居的特点:(1),柱与横件链接的“榫头”处不是“穿心栓”而是“牛鼻栓”。(2),在“连磉石”上面,柱头下面有一层木质“连扳”。(3),柱径较大,一般在25公分以上,而且柱头与柱稍直径差不多,柱头都上过“滚线”。也就是说,柱头的横切面为四方院角。原筠连县沐义乡新田四组(今维新镇东云村四组)农民李发九的住房;现该民居还在,业主是李发九的儿子李廷辛。这是一栋标准的明代穿梪木结构民居。这栋房子的木料绝大多数是“马桑树”,木头上面布满虫眼,柱头直径30公分左右,全部上过“滚线”;“罗檐”、“川”、“挑”登横件与柱头的连接处“榫头”用“牛鼻栓”,“连磉石”上面 有木质“连扳”。相传,是明末清初东狱庙李姓先人来这里“插站”(圈地),在荆棘丛中开荒开出来的,所以这所民居已经存在了360多年了。
清代穿梪木结构民居的特点是:(1),柱头与横件链接的“榫头”处已经由“牛鼻栓”改为“穿心栓”。(2),“连磉石”上面有木质“连扳”。(3),柱头直径也很大,一般在20——25公分之间,大户人家的柱头多为桢楠,一般人家用杉木或斯栗登硬杂木。因为明、清时期人口稀少,地面植被完好,森林面积大,所以不会用直径小于20公分的嫩木料。
民国中期以后,木料已经比较干贵;因为人口增多,住房需求量增大,所以好多木头尚未长大就被砍来秀芳早晚。处了大户人家能够花高价倒川滇边境的原始森林买大木头外,小户人家本钱短,只能就地购买没有长到胸径20公分的嫩木料修房子,所以柱头直径都在20公分以下(稍径12——15公分),木头这样笑,自然无法上“滚线”。
明、清两代的庙宇寺院都是“斗拱结构”,有高大的“井口柱”(直径50公分以上),其他屋柱直径也在40公分以上,不但雕梁画栋,装饰精良,菩萨都是泥塑贴金为主。“大雄宝殿”正中三尊佛像前面神坛钱有“万岁牌”,上面除了 九龙装饰,文字是“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木爱场的大型庙宇的主建筑都始建于明代,厢房和配房有些是明末清初、或清末民初修建的,明显看出木头大小和结构与主建筑不同。
沐爱最古老的街道是“花线街”(最年轻的街道是“草鞋市”),因此最古老的民居房屋也分布在这里。“兴隆街”、“中街”、“猪市坝”“草鞋市”年代要迟些。而且、“草鞋市”清朝时期大部分街房属于温家的产业,叫“温半街”。清末民初温家败落,经理了产权变更后,新业主可能将原来的老屋拆掉重进。所以人们传言的好多“草鞋市”古建筑市不可信的民间传言。因为普通人听信市井平民传言,就会得到错误信息。不过,该房屋是否古建筑,可以按照前面所列“明代木结构民居特点”和“清代木结构民居特点”去比照,变回一目了然。
(一)古庙 沐爱的古庙的主体建筑都始建于明代,绝大部分完全被毁坏,只有个别的主体建筑尚存残余,已经失去本来面貌。
(1)三皇庙: “三皇庙”是沐爱最古老的庙宇,位于场镇东南方的制高点——一座相对高度约50米的山顶上,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占地约500平米。相传“三皇”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领袖,他们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三十世纪,至今约有5000多年了。所谓“三皇”,系指“天皇”、“帝皇”、“人皇”,但他们究竟是那几个远古部落的酋长,却又很多种说法。根据远古时期对人类贡献巨大的几位部落酋长——“燧人氏”、“伏羲氏”、“祝融氏”、“共工氏”、“炎帝神农氏”、“女娲氏”等原始社会中,比较合理而又普遍的说法是: “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或的发明改变了原始人类的生活习惯;有了火,原始人类在预防野兽攻击等方面增加了安全系数。火魏阳尊,故“天皇”是“燧人氏”。“炎帝神农氏”发明和推广种植“黍”、“稷”、“麻”、“麦”、“豆”等农作物,和“耒耜”等农具,改善了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他尝百草、发明医药,改善了原始人类的健康;他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祖先,“炎帝神农氏”给人类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敢为人先的精神。他掌握和使用地力,所以“炎帝神农氏”是“地皇”。“伏羲氏”是人类文明的始祖,他教会原始人类渔猎、变更了原始人类的婚姻制度(由“族内群婚制”改变为“族外群婚制”)发明了乐器“塤”和音乐,改变了管理制度,奠定了后代社会管理的基础,创造了历法。他活动在人间,所以“人皇”是“伏羲氏”。
“三皇庙”供奉的是“三皇”,但自从秀气了“三皇庙”,接着又在旁边秀气了碉堡、住进了“丘八”,普通人及善男信女都无法靠近庙宇。所以我从来到人世那天起,就没有看见过“三皇庙”的真容,它是与碉堡一齐被拆毁的。
(2)王爷庙: “王爷庙”是沐爱一带乡民为了纪念给沐爱人民带来福荫的“沐英王”(沐英死后追封“黔灵王”)而建的沐英生祠。它位于沐爱东面约5公里的“大涉水”(“沐英河”或“镇州河”)的“沐英塘”渡口东岸。大概始建于明成祖用乐初年(公元1403年前后)。
明太祖洪武13年(公元1380年),沐英“出奇兵”偷越大雪山途经这里时,这里的渡口还是一个“野渡”。洪武16年(公元1383年)沐英奉命镇守云南后,他除整修川滇道路、在沐爱周围设立和恢复几个“巡检司”,为沐爱修筑几座碉堡外,还用官银为这里的渡口置买产业,使它由“野渡”变成了“关津”(“沐英河”、“沐英塘”也因沐英儿得名),所以民国初年,“王爷庙”庙门楹联为: 涉水关津,君侯越此六百载;沐英遗爱,乡民获荫恋英雄。
清末民初,这座“王爷庙”(乡民称为“老王爷庙”,地位在预原“沐义乡卫生院”处)被百年一遇的洪水冲毁。接着,乡民又在比这里高约一米的地方(“大跃进”时期的“沐义乡农村综合商店”处)修剪“新王爷庙”。在“反封建”浪潮中,菩萨被捣毁,改成了医院和商店,1974年沐爱到沐义通乡公路修通,病在下游100米处修剪三孔拱桥,这里被废弃。
(3)万寿宫: “万寿宫”位于草鞋市街口东侧,占地约2000平米,有宽大的院落,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庙门为一座进深一丈五尺的三间斗拱结构瓦屋,飞角流丹,“三门”(“空门”、“无作门”、“无相门”)的门房原来可能有专人看守,后来收留一个残废道士“罗道”寄居,他天天睡在床上为善男信女诵读“圣谕”,劝人为善,潘用问的母亲天天给他送饭。据说他轻男食其做过男女之间的荒唐事,被仇家废了双腿。“万寿宫”主建筑为七丈进深长五间,屋柱直径50公分,斗拱结构,飞角流丹,雕梁画栋,正殿门楣横匾为“大雄宝殿”,四个全金大字,字径2尺左右。正殿正中为三尊大佛,高约3米,佛龛前有全金九龙图案“万岁牌”,镌刻“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殿右方分别为“慈航普渡”(供奉“文殊”、“普贤”、“观音”)和“万世师表”(“文昌帝君”)。左方为“燃灯古佛”及后堂入口,两厢为“十八罗汉”(“十六尊者”加上“选装法师”和“庆友尊者”)后塘尾普通穿梪结构,是“经堂”、“放生池”、“净水池”、“禅房”和宿舍。
“万寿宫”为 万、彭等几姓集资兴建的,有很多庙产土地,凡这几姓人中愿意出家为尼的女性,都可以长住庙中,由庙产养老。,庙中住持叫“万二姑娘”和“彭四姑娘”。“万寿宫”的门、窗及上、下罗檐、漂檐都有艺术水平很高的浮雕和镂空雕塑。屋面为琉璃瓦,屋脊有鳌角和“二龙戏珠”装饰。院坝整洁宽敞,前、左、右三方有一人合抱柏树,整天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在解放初的“反封建”中,只是庙产被没收,尼姑被遣散,建筑物和菩萨没有被毁损。没有尼姑住持了,但搬来了土地房屋被没收、无房可住的、无家可归的地主万吉阶。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庙宇还保存完好无损。“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大殿门窗被拆毁,菩萨被开肠破肚和粉身碎骨。万吉阶死后,迎来了三年困难时期和“共产风”的“一平二调”,以刘世均为首的“中心公社管委会”将在“大跃进”中失去住房的民众安置在庙中,拆去了院墙,院坝分给了兴隆村社员作自留地。1992年财权下放区、乡以后,沐爱区去区公所区长毛未莲讲房屋卖给私人,从此,这座又6哦哦多年历史的古庙在沐爱消失。
(4)观音寺: “观音寺”位于沐爱场西“五车书”之南,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初建时规模宏大,占地约3000平米,周围绿树葱茏,古木参天,风景优美,两三人合抱的祯楠就有四五十棵,院内有深水井一口,庄严肃穆。“三门”(山门)在“五车书”旁,进门为面积不大的“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寺院的保安),其背后是寺院的”保卫科长“韦陀,正对韦陀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布袋和尚“。然后进入”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进深三丈的长五间,柱径50公分斗拱结构,四根井口柱上缠绕四条张牙舞爪的金龙。大殿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正面三尊大佛和”万岁牌“,两项”十八罗汉“。”大雄宝殿”前“放生池”中就是深水井。相传有一天当值的和尚正在大殿埋头打扫,抬头突见井口柱上的金龙张牙舞爪往下滑走,和尚惊恐之余,将扫把顺手打去,打断了一只龙爪,金龙才停着不动。当时庙中的解释是:金龙受香烟熏陶成精,准备 从深井逃走(其实是吃素的和尚营养不良,因长久埋头造成突发脑贫血熏晕,眼睛花了,其实井口柱上的金龙并没有动),。此事发生后,庙里把深井封了,在井口上建了一座塔型“字库”。
水池上面是“普陀岩”大殿,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及“善财童子”和“龙女”;“观世音菩萨”左右供奉“文殊”和“普贤”,两项是所谓的“十二缘角”。殿前匾额为“普度众生”。“普陀岩”侯庙是高达三层的“魁星阁”,楼顶供奉金鸡独立、手拿朱笔和“斗”的“魁星菩萨”——“文曲星”或“奎星”。这是一个地方文风的标志(28宿中“奎星”或“魁星”。主管文风)。
清朝及民国前期,高县县官每年上半年驻“安静乡”(治在沐爱)办公,(下半年驻高县县城 ——晋文江镇),县官及其随从就住在“观音寺”厢房,“大雄宝殿”就是县官的公堂。每天县官升堂前,用“肉电话”(当“大雄宝殿”前站的公差喊“县太爷升堂了”,荷花池变的公差将原话重复喊出,水巷子口的公差如法炮制,就把消息传到街上去了,民众知道县官已经上班办公,要找县官解决问题的就可以去“拜衙门”了。
民国30年(公元1941年)筹办沐爱中学的前身“高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时,沐爱当局准备将菩萨用隔壁隔离保护,利用庙堂作“杏坛”。但上级派来担任“代理校长”的郑希玄(阴校长何大忠是原省视学,德高望重,但年老多病,不能到校视事,特调原“宜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郑希玄代理)是一个激进的“少壮派”,他坚持要讲神像清除。最后地方上只好忍痛遵从郑希玄意见。临到动工销毁神像时,迷信鬼神的民众不敢动手。无赖之下,军人出身的镇长彭忠绪(毕业于黄埔四川分校、中校军衔,前江津国民兵团团长)只好自己带头用大麻绳将“观音大士”从莲台上拉下来。从此,文物价值很高的“观音寺”菩萨度被粉身碎骨,但建筑物毫厘无损。沐爱中学移交筠连后,这里的古建筑先后彻底毁掉。
(5)禹王宫: “禹王宫”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占地约3000平米,门口“水府庙坝坝”占地约800平米。合计约3800平米。与其它庙宇不同的是,其它庙宇度是三门,“禹王宫”高大的照壁上只有一门;其它庙宇只有一个戏楼,“禹王宫”是内外两个戏楼。正面照壁上有各种龙凤装饰,鳌角上有风铃,屋脊上有“二龙戏珠”装饰,正殿和戏刘的浮雕和镂空雕塑为夏禹疏通九河故事。从正门进入庙宇后,沿内面戏楼下面进入院坝,就到了正殿门口。正殿正中是夏禹坐像,高约4米,泥塑贴金,高大雄伟。庙门口的“水府庙坝坝”连接“花线街”和“猪市坝”,正对庙门是高大的戏楼,戏楼下面不但是乞丐们的临时住所,也是在外面非正常死亡人员的停尸场(按照民风民俗,人飞正常死亡在家庭以外,实体是不能停放在家里的)。一般外来营业性演出团体,为了便于收票,在内戏楼演出;宣传性演出和非营业性演出在外戏楼演出。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新的行政建制后,当局用夹壁将神像封闭保护,利用“禹王宫”作为“高县第三区区署”。民国34年(公元 1945年),沐爱与高县分治后,这里又称为“沐爱设治局”局署。解放初一直到“大跃进”前夕,这里都空置不用,有时驻军、有时演戏,有时开大会;“夏禹王”(的塑像)也被赶出殿堂,放在院坝中日晒雨淋。1956年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水府庙坝坝”戏楼 被拆毁,让“综合商店”在这里修剪“公私合营旅馆”和“粑粑店”。1958年“大跃进”以后,这里成了“沐爱区农机厂”,大点成了翻砂车间和煅工车间,一切艺术装饰全部被毁。“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由于局势的压力和官办“红卫兵”的督促,外墙和照壁上的龙凤装饰及屋顶鳌角、“二龙戏珠”装饰进一步被清理销毁,“大跃进”以后,农机厂停办,这里又空置起来。1992年财权下方区乡后,被区长毛未连主持卖给供销社职工胡某某,现所有古建筑被胡某某拆毁,修成了私人商品房。
(6)川主庙: “川主庙”是蜀郡太守 李冰的生祠,在沐爱场南场口上,“三皇庙”山下。占地约3000平米,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庙宇正对东北面的“火星山”,主建筑在“三皇庙”上山下正对面是戏楼,中间是约2000平米的院坝,每年都在这里演大戏,院坝是沐爱的粮食及综合农贸市场,戏楼下面是乞丐的集聚地。
“川主庙”一切尽朱武都是琉璃瓦屋面,屋脊又“二龙戏珠”及鳌角装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戏楼和主建筑布满浮雕和镂空雕塑,戏楼旁有一株三人合抱的大榕树。民国14年(公元1925年)的风暴大灾中,巨大的龙卷风吹断了大榕树,同时吹断了“五车书”的擩朗树,民间便有“擩朗大仙”大战“黄桷大仙”的神话传说。
李冰是秦始皇统一忠后的蜀郡第一个太守,他镇守四川后,修“都江堰”和疏通川内大河,消除水灾,所以人们把他看做水神。按照民间风俗,每年旱灾都要求雨,而求雨时都要把李冰的神像抬出去,与“水龙”(用谷草扎成)一起游行和晒太阳。所以李冰神像不是整体,他的身躯只是一个穿上蟒袍的木架,只有脑壳、手、脚是人形。李冰的背后还有一个高大的神像,那是李冰的父亲,所以沐爱的“川菩萨”是一个很特殊的神像。
民国33年,沐爱与高县分治议程定局,当年,沐爱当局就将“川主庙”沿“三皇庙”西移100米,腾出地基于第二年修剪“沐爱县衙”。现在的“川主庙”已经成为居民房了。
(7)城隍庙: 沐爱的“城隍庙”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年检(公元1488——1506),与“禹王宫”毗邻,占地约1000平米,。“城隍”最初本来是主管护城河的河神,后来不知怎么变成了鬼神世界主管刑狱的县团级菩萨。关于沐爱的“城隍庙”,曾经流传一个神乎其神的故事:据说有一个姓左的私塾老师在这里设馆授徒。有一天,左老师给学生讲了一段《孟子》后,叫学生们默读自习,他自己伏在讲桌上假寐。恍惚之中,一个金甲神人讲他带到一个神灵面前,他立刻意识到这是自己设馆授徒的“城隍庙”,他赶快匍匐再低,耳边传来菩萨的责备声:“你占用我的公堂设馆授徒,,我没有怪你,但你应该管好你的学生。因为你没有尽到责任,昨天你的学生用弹弓大蓝了我的绿呢大轿,所以我要责罚你”。接着两个差官将他按在板凳上,另一个差官用板子打他的屁股。此时他突然惊醒,屁股上还在隐隐作痛;他抬眼一看,果然神罩上的绿呢帘子上有一个小洞,神态上还有一个小石子躺在那里.......
沐爱与高县分治后,这里的菩萨被封闭隔离起来,庙宇门前褂起了“沐爱警察局”和“沐爱镇公所”的招牌,有荷枪实弹的“丘八”在门口站岗,八九岁的我也不敢进去。解放初的1950年,这里是“高县第四区中心乡乡政府”,解放前夕的博爱镇副镇长平锡钊(我小学的童子军教官)暂时留人乡长,族叔曹从焕是。文书,当时的证券实际上已经掌握在各级农民协会,乡政府的职责只是为解放军收柴收草,我天天放学后都去哪里玩耍。这是我才发现隔壁已经拆开,菩萨仍然坐在神坛上,原来这座苗子外面褂的“城隍庙”牌子,里面是“桓侯宫”,长(飞)三爷横眉怒目搞作神坛——据说菩萨的人选也和人间一样,威高望重的历史人物都会被神全社会任命为各级菩萨。因为张三爷刚直勇猛,所以被任命为沐爱的城隍。张飞的塑像和真人一样大小,眼神犀利恐怖,令人毛骨悚然;无论你站在哪一个角度,他的眼睛都瞪着你,让你不寒而栗,塑像水瓶之高超、可想而知。
(8)关帝庙: 沐爱的“关帝庙”位于中街,即沐爱镇政府所在地。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年检(公元1488——1505),占地约500平米。“关帝庙”是关云长的生祠,因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云长的描写,使他成为“袍哥人”的偶像,甚至被捧为“武圣”,与“文圣”(“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相提并论,所以明、清以后各地都修起了“关帝庙”。沐爱是“袍哥”势力比较大的场镇,所以沐爱的“关帝庙”不但规模大而且庙宇精美绝伦。″庙中关云长塑像水平之高,是好多人没有见过的。这里的关云长塑像,是一尊关云长身着绿袍、读《春秋》的作坐像。与其他地方的关云长塑像不同的是:其他地方的关云长是一版红脸,而沐爱的关云长是满脸“朱砂迹”的肉色脸、这是一般普通塑像师做不出来的。
除了民国15年至19年(公元1926——1930)这里时“高县县立第二高等女子小学”外,从清末民初一直到民国24年(1935年),这里一直是“高县安静乡团管所”和|“高县安静乡田赋征收局”的办公地点,菩萨使用隔壁封闭保护的。民国31年至34年(公元1942——1945)成了“沐爱中学”的前身——“高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的第二校区。民国35年至38年(1946——1949),这里是掌管沐爱 县财政收支实权单位“沐爱县税捐稽征处”。解放后这里成了“沐爱两站”的粮仓,不但菩萨粉身粹骨,所有隔壁都被拆毁后岸上了仓板,所有神像及艺术平全部毁坏。“文革”前夕,这里成了“沐爱乡政府”,凡物被拆掉了,沐爱又一个文物古迹消失了。
(9)廉溪寺: “廉溪寺”位于沐爱“花线街”和“中街”的交界处西南面,即今“沐爱小学”所在地。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1600),原来的庙宇占地约500平米,它本是沐爱周氏家庙,正殿供奉有周敦颐的塑像。清德宗光绪末期废除科举制度后,沐爱人前请廪生周蘸如联合庠生平道生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在这里半期了沐爱第一所新型民办学校——“爱莲书院”、它就是木爱小学的前身。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的沐爱人何大忠(舜九)被委任为“四川省视学”,他联合礼义人同班同学胡卓如促进地方政府和乡绅、及社会上层人士,在原“爱莲书院”的基础上扩大规模(由原500平米扩展为2000平米),筹集校产1000余石田地(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后,变成地方财政(税捐处)统一管理的“公学产”)半期了沐爱第一所新型学校(当时叫做“洋学堂”)——“高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