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沫染mr 于 2015-11-3 10:41 编辑
原沐爱县域的民间宿儒和科技精英 作者: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曹取吴
历代王朝和政府掌管行政建制布局的官员,并非当今那些读书不多、阅历肤浅的青涩之徒想象的那样,他们都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大多熟悉舆情历史和人文概况。沐爱之所以从汉代就能设“驿”,南宋就能成为“囤”的“千户所”,清朝就成为高县的“分县”(相当于现代的“县政府临时办公点”)。自然有它的条件,并非某些舞文弄墨的半吊子文人说的那么“落后”——其实落后是后来的执政者的无知无能和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的。我们姑且不说它的历史渊源、地理条件,就民间遗贤略述一二,就可以看出,这里有一定的文化底垫。
(1)清朝的最后一科秀才和首批新型大学生毛彰武
毛彰武名毛文采,又名毛羽丰,参加国民党时又用名“毛昭武”。清德宗光绪2年(公元1876年)农历2月20日生于镇州沙坝子班竹岩。清德宗光绪22年(公元1896年)农历8月参加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入庠、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秀才,第二年补廪,开始享受国家的“廪膳费”。光绪32年(公元1903年),考入四川省的第一所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的前身)。
毛彰武博学多才,人格高尚,社会威望极高。他十分关心平民教育,是清末民初高县四大乡(定边、安静、归化、绥来)著名的乡村教育家。他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曾出任高县“视学”,县参议会参议员。民国9——11年(公元1921——1923年)担任镇州“文山书院”(镇州中学和小学的前身)第四任山长(第一任,前清拔貢黎照。第二任,中共地下党员邹文奎。第三任,郝树锦)。以后长期任教于川南高县中学。民国34年(公元1945年农历4月8日病逝于高县寓所,享年69岁。
很幸运,因为他和家父关系密切,我出生后,他就根据《论语》“君取(ju )于吴为同姓”给我起名“取吴”字“君同”,只可惜这一生我的名字叫正确的只有川宜师教导主任唐侠农老师(前省宜中校长),语文老师尹邦芬,化学老师刘效周、物理老师汪崇高、地理老师包缄三(前省宜中校长)几位,余下就没有人叫正确了。
(2),民国首批大学毕业生和“四川省视学”何大忠
何大忠是国民党沐爱县党部书记长何心一(国民党高县县党部也是他和中共四川省委常委、行动委员会秘书邹必成于1925年奉以吴玉章、杨闇公等人领导的国民党四川省(莲花池)省党部知识组建的)的父亲,原名何玉成,字舜九。生于清德宗光绪9年(公元1883年)农历腊月24日。他在“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的前身)读书时、秘密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清朝宣统3年(公元1911年)10月0日、武昌起义成功,次年建立了民国,四川省政府也宣告成立,原“成都高等师范学堂” 校长被任命为“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应届毕业生和大忠被任命为“四川省视学”,负责永川八县、隆昌、富顺、及泸州地区国民教育的普及,学校的设立,并协助地方遴选校长、筹措教育经费等事宜。当年四川省群雄蜂起,军阀割据,何大忠奔走于各派军阀和地方势力之间,寻求帮助与合作,为这些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普及呕心沥血。后因劳累过度生病辞职回乡。
抗日战争中,义务出任高县财政经委员会稽核,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再度辞职回乡,民国39年(公元1941年)主持筹建沐爱中学的前身“高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校建立后,被委任为首任(名誉)校长,老年在家养病,民国36年(公元1947年)因中风瘫痪、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
(3),《古汉语词典》何德高和活《辞海》周九波
何德高字仰之,何大忠第三子。之所以被人称为《古汉语词典》,是因为他对《古汉语知识》和《文字学》功底深厚;前去请教他就等于翻《古汉语词典》和读古《文字学》书、一个典型的老学究。他工诗词,尤长骈文。民国30年(公元1941年)赴云南,在潘溯端整编师任中校书记官。沐爱与高县分治后回乡,担任沐爱县参议会参议员、秘书;并兼任“沐爱设治局立初级中学”国文教师。民国37年在沐爱创办贵族私立学校“沐爱启智小学”。“大跃进”之初,他还戴着“地主分子”的铁帽子,曾奉命在“筠连县中心公社民办农业初级中学” 教授一期《语文》课。“文革”后期病逝、
沐爱中共军事情报系统地下支部“郝明光”书记周九波之所以被人称为活《辞海》(那些流氓无产者和“造反派叫他”“字纸包篼”),是因为他博学多才;他读书多而杂——不管政治、经济、文化、古、今、中、外,历史、时事、工、农、医、卜、星象......繁而深;又博闻强记。逢人发问,有问必答,甚至给你指出出典。你去请问他,就等于去翻《辞海》;所以,“商务印书馆”曾专门来函聘请他 担任校对。比如:有一次他和我聊起《史记》,他告诉我:“大家只知道《史记》是《二十五史》中,‘四大良史’之首,其实‘太史公’因受过腐刑之辱, 对吕后在未央宫诛杀韩信并灭其族则短历史,实在不敢秉笔直书,因为他要保证《史记》面世,只好编了《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来曲笔记载,其中屠岸贾影射吕后,‘赵氏孤儿’实际是韩信孤儿......另外,海南岛有一支韦姓,乃韩信后裔,‘韦’乃‘韩’的一半也......”。当时因为读书不多、而且没有条件读书,只好唯唯诺诺、似信不信。退休后我才在《历代兴衰演义》读到这么一段文字:“孔子《春秋》载晋杀大夫赵同、赵括,并不及朔,此圣经之班班可记者也。乃《史记》载有屠岸贾为难。及程婴、公孙杵臼存孤事,不知何据。或曰:“此汉韩信存孤故事。信当钟难作,信家有客,匿其三岁儿,知萧何素与信善,不得已为后所劫。客私往见之,微示信无后意。萧何仰天叹曰:‘冤哉,冤哉’,泪淫淫下。客见其诚,以情告。何惊曰:‘ 若能匿淮阴侯儿乎,中国不可居矣,急逃南粤赵佗,必能保此儿’。遂作书遣客,匿儿于佗,曰:‘此淮阴侯儿,公善视之’。赵佗养以为子,而封之海滨,赐姓韦,用韩之半也......”。《历代兴衰演义》是比较隔搞的书,恐怕没有好多人读过,我若不读此书,就不知周九波老先生的阅读天地了。
关于周九波老先生,我已有专题介绍,此处只介绍与他的学识和才华有关的内容。又一次他告诉我:“凡是沐爱的突出人物,我都一一给他们立了传,当然也包括你的父亲。但是现在你们看不到,要等我死后才能公开”。张德珺的父亲张彭年老先生(和周九波是连襟)逝世时,他送的挽联也辨明他死后要留下“十万简编”。遗憾的是,据徐明海、邸成均、蔡克成介绍:“周九波弥留之际,徐跃芳带领万泽清,拿了香蜡钱纸,一背篼把他的书藉手稿禙走了。事后我专门问过徐跃芳“十万简编”的事,她说:“有啥子‘十万简编;啊,我和万泽清看了,些的沐爱场一些扎二八经的,我把它烧了”。一个人无知到这步田地,实在令人兴叹。
(4),写《镇州竹枝词》的罗衡章
罗衡章是镇州石头沟白纸厂人,《文山书院》(镇州初中和小学的前身)第五任山长,镇州袍哥最高字辈“仁”字龙头大爷。他工词章、长于骈文、并熟悉文秘簿籍及刑名之学,是镇州地区社会上层的元老级人物。
民国12到16年(公元1923——1927)主持文山书院》的行政、教学工作;并在这一基础上,协助罗玉葱等乡贤在“文山书院”基础上创建“高县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并参加教育行政管理。他是镇州国民基础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写的《镇州竹枝词》详尽的描绘了镇州的历史及地理位置和秀丽的山川:
镇州早在唐代,就是“羁縻高州”(在今镇州柳公庙至萧玉金老屋一代)的治在地,辖“柯巴”(今高县可久周围一带)、“移甫”(今高县龙潭周围一带)、“徙西”(今镇州场)三县。“徙西县”地域基本上是后来的沐爱县域,“徙西旧址”原系“羁縻高州”的烽火台所在地,故名“烟墩包”。在今镇州中学门口有石牌坊,叫“徙西旧址坊”;“徙西县衙”在今镇州小学左侧蒋世群家屋基处(“较场坝”)。词中提到的“较场坝”、“烟墩包”、“九龙山”、“印把子”、“官仓嘴”、“桅杆坳”、“营盘岭”、“官帽山”、“石鹅塘”、“洞口”、“花滩子”、“倒流水”、“狮子滚绣球”、“仰天窝”、“二龙抢宝”、“小溪沟”、“母猪嘴”、“骑龙坳”、“双河店”、都是镇州周围的主要景点。“镇州河”(沐英河)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一书中名“大涉水”,是“符黑水”(南广河)的一挑重要支流。
(5),戎马书生余则尧
余则尧是平寨人(平寨原书沐爱县之腾达乡),活动于清末民初,和钟伯清是同时代的人。自幼聪明好学,善诗词能文,著有《春草园诗集》。他曾出任高县教育局局长和高县视学;对促进高县上二乡国民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促进腾达中学和小学的前身“高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功劳。后来投笔从戎,担任国民革命军某部高参。
(6)沐爱黄、曹、张、平四大书法家
清朝之冥国,沐爱都是书法之乡。清朝的周湛如、曹世钧知这不多,我主要介绍民国时期的四大书法家。
黄天锡,一名黄少夫。毕业于叙府联合中学。乃沐爱高家坳黄氏杰出 人物。他虽学文,实际长于武功,是沐爱场著名的年轻神枪手,他经常身藏两支手枪,不但出枪快而且双手发射、百发百中。因为生之太聪而且锋芒毕露,深为当权者所忌。在家族中又与黄承均水火不容,而且因为阻扰黄大珍与聂晦明的婚姻,又为聂晦明所记恨。后来被几股敌对势力合伙,收买杀手李汉阳将他暗杀。暗杀以后,又送他一顶红帽子,生拉活扯说他是“共党”。其实据中共军事情报系统沐爱地下秘密支部“郝明光”书记周九波介绍:“黄少夫不要说不能接受一丁点儿马列主义,就连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他也不能接受”。
黄天锡的书法以行草为主,深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要领。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我在沐爱卓泽斌裱背铺看见过一副他写的中堂,真可谓“龙飞凤舞”,可惜在沐爱,就是耄耋之年的人,看见过他的作品者,甚至知道他是造诣很深书法家的人也绝少。
黄天锡的家在沐爱镇窑坝四组鞍子山,四合院中一个三合土坝子十分光滑,平时黄天锡用茅草根扎了一把如扫帚大的“笔”,一个大脚盆里兑了松烟黑水当墨水,三合土坝子当纸练字。练完后用水冲洗干净二次再用。他的书法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家父曹云卿老先生:他少年早成,因为祖父曹会贤过于老实谦让,奸刁的叔祖父曹会亨太过于奸诈霸道,祖业家产多被霸占,况且祖父有不善经营 ,曾祖父死后几年便驾到赤贫、沦为佃农,租住朱家坪李姓房屋,经常无米下锅,祖父带着五个姑母在家挨饿度日。正在高县求学的父亲,真正做到了“男子十八替父制”,18岁的父亲被迫放弃学业、从商三年就将赤贫之家上升到小康水平,他也从此走入沐爱上层社会,不但在“袍哥”“出山”,而且成为沐爱首批“蓉字号”国民党党员之一。他那刚正不阿、宁折不弯、重信守义,与世无争、对事业的执着和敬业,深为社会各阶层、个行业、个党派团体所佩服。22岁即出任“高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沐爱小学前身)书记(相当于现代的校长办公室主任),从此直至解放,没有离开过沐爱地区财粮政务圈子。
家父的书法作品,在民国时期到处都是,所以李孝治说:“其实四大家中,要算你父亲”。父亲的书法作品是魏碑和赵体的有机结合。他的书法作品最集中分布的有几处:(1)民教馆主楼礼堂大门门楣匾文“礼义廉耻”及各处标牌。(2)原博爱中心小学面对荷花池墙上“挺起胸膛,竖起脊梁”永久性标语,及校内各种标牌。(3)解放前原镇州小学墙上、房屋樑上的标语、格言,标记;1979年我落实政策恢复公职后,到镇州学校担任高中化学教师,我看见中、小学两个教师办公室樑上还有父亲的笔迹。(4),原博爱中心小学“洋楼”上还有父亲的笔迹。(5)巡司乡中心小学校长宋仕杰的“菜园头”庄园(解放后的巡司区医院)各处墙上,柱头上所题诗词楹联皆为父亲手笔——因为宋仕杰是我的五舅父,他的庄园不但规模大而且有很多地方需要书画作品进行装饰。
除此以外,现在能够看见的有:(1)沐义小学背后李吉三墓的三滴水墓碑。(2)沐爱镇兴隆村三队杨春西祖父杨万春墓碑。(3)沐爱月儿山胡金亨祖坟墓碑(大部分已经风化)。他的小楷作品,可以到高县档案馆查看原“高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沐爱小学前身)民国元年之8年(公元1912——1919)的文案簿籍,以及“高县安静乡”钱粮档案。解放后四区中心乡土地证存根,是他晚年书法,原来存放沐爱区原木爱县衙监狱,后来移送档案馆。
张泽洋字记难,原“沐爱县教育建设科”科长,解放初“高县第一初级中学”和“宜宾县横江中学”教导主任。他是沐爱四大书法家中,能够书写古代各书法名家体裁的书法作品的人、可以算是“圣手书生”;写得好的是隶书和颜体。他的作品在沐爱最抢眼的是原“沐爱县衙”大门门楣“沐爱县政府”横匾,系用米粉石镌刻的。可惜在1992年沐爱区区长毛未连下令拆毁“沐爱县衙”监狱修建他们的“摇钱树”“沐爱计划生育指导站”时毁掉。
民国35年(公元1946年)春节,他在张重光“一诚商号”和父亲研讨书法时写了一幅“追摩古人得真趣,别出心裁成一家”中堂赠送父亲(父亲写《朱伯庐治家格言》回馈),可惜这幅作品1959年毁于火灾。
平尚文,他没有具备做书法家的天条件,但他有坚韧不拔的苦练精神;他之所以成为书法家,完全靠的苦练;他没有临摹过 哪个名家的字帖,完全靠自己的只会揣摩推测。所以他是沐爱典型的“我体”书法家,他的书法技艺最成熟的时期是他的壮年时期,也就是民国30年(1941年)前后,典型作品是沐爱镇沿河村梭子田李宗於(前博爱镇副镇长,李孝治和李孝服的父亲)庄园后堂墙上配画楹联“海阔无边天是岸;山高绝顶我为蜂”。
“大跃进”时期,四大书法家中,黄、曹、张都已作古,此时直至“文革”前夕,沐爱是他“一家独秀”,可惜已到晚年,人们看到的并非他最高峰时期那样传神的作品。
他的作平大部分散落民间,在沐爱书法界,除了四大家,还有几个写好字的,最突出的是萧相林,他写的是颜体。廖太安,写的是柳体。李孝服是平尚文的书法得意弟子。
(7),艺术天才和诗人、名医张彭年
张彭年名“丽春”,别号“爱吾庐居士”,沐爱人,张德珺的父亲。生于清德宗光绪22年(公元1896年),10月16日,是沐爱儒医出身的名医之一,也是沐爱老一辈艺术家(画家、川剧琴师和鼓师)和诗人,沐爱国民党“蓉字号”老党员之一,沐爱国民党区分部书记;他虽然是国民党区分部书记,但并非混官场的人,更不是吃党务范的人;他愤世嫉俗,和“盟兄”曹云卿一样刚直不阿,十分厌恶官场和社会不正之风;他和盟兄曹云卿一样,是一个正统、正派的知识分子。沐爱老一辈企业家唐仁义曾教育他的儿子:“在沐爱,只有曹云卿和张彭年两个,人人都喊老师。做人、就应该像他们两个一样”。
黄天锡被暗杀后,张彭年给他的灵堂做的对联是:
其一: 生之太聪,不遭天嫉遭人嫉;死何瞑目,究是身仇是父仇? 其二: 族中犹是独夫,叹今朝宗桃谁来承继?(黄天锡是独子) 地上若逢乃父,问当时何在竟未扶持?(杀手就在乃父坟前开抢) 当年刘文辉派他的五哥担任叙南税务总监,收烟窝捐无休止的搜刮民财,
张彭年老先生作五言古诗《评刘家禁政》进行针贬:
“烟毒由来久,祸国且殃民,禁种又放种,计株不计亩,勒款委专人。农民贪微利,反致害自身。辛苦经半载,浇灌又耕耘,不到烟收获,催款已到门。差役如狼虎,逼迫令缴清。典衣质农具,无力可完成。农夫向外逃,天妇被拘擒。所得不尝失,家徒四壁清。更派缉私队,实则走私真。更为概叹者,烟膏发烟民,不惟不能禁,反之教以真。如此刘家政,何以绝株根”,
张彭年幼年家贫,从“高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沐爱小学前身)毕业后辍学,通过闭关自修,精通了儒学经典和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和水墨丹青,以及梨园和岐黄之术。他博采众家之长,才华出众。当时四川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他发现读书不能救国,更不能立业兴家,便在“攻词章以自娱,习八音以自慰”的同时,理智钻研岐黄,悬壶济世。他虽然饱读张仲景和孙思邈,但在旧社会还要拜一个从业医师才能开业,他只好拜刘帆天为师,开始临床实践。他出身儒医,所以在临床上有两大特点:一是过分重理论探讨,遵循原理原则,厨房讲究配伍组合,望、闻、问、切比较仔细;二是受理论限制,诊断缺少果断,临床比较胆小。不管怎样,在他手上不会出医疗事故。
他不但诗词做得好,而且国画也画得好,不管麟毛、花卉,换是人物、山川,从他手上出来,都是栩栩如生。我在读小学时,他就在我们学校担任义务美术教师。跟是沐爱川剧艺坛曲牌最熟,技艺曲牌最多的鼓师和琴师。沐爱”凯声俱乐部“台柱子。像张彭年这样的传统文人,世间是很少的。
(8),川剧界三大票友饶世泉、尹猷光、杨博鳌
今天人们说:“京戏是国宝”,他们那里知道,在戏剧界京戏的前身是“徽戏”、流传于安徽省一部分地区。而“川剧”一开始就流行于四川及周边滇东北,黔北、湘鄂西、陕南一带,产生和流行地区大于“徽戏”。另外,“徽戏”大多由艺人言传身教,所以剧本和唱腔都有派别之分 ;文学品位没有川剧高。川剧的剧本都由文人编写,文化品位要高于“徽戏”。原因是清朝初年“徽班”进京演出,与北方的“河南梆子”和“平剧”杂交,才有今天的“京剧”。而“川剧” 就在本土繁衍生息。“文革”后,四川的情况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超重视文艺工作,所以那几年四川的文化艺术发展较好,光文艺刊物就有好多种(特别是《文摘周报》,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小报)。;后来杨超退休了、新上台的领导之重视“抓经济”,不重视文艺事业;由于时局的变化和上级的不重视,群众文化素质的降低,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使“川剧 ”逐渐沦落,而“京戏”却因为有上级的支持和民众的拥戴,却成了“国宝”,“川剧”因为没有“老板”,而且由于群众文化素质降低,没有欣赏水平和兴趣,所以无法生存。
沐爱历来川剧欣赏水平高,民国时期,川内川剧名角陈书舫、萧企何、筱筱红、刘玉珊......都来沐爱演出过 。那些年,任何一个川剧演出团体来沐爱,都能停留三五十天,所以沐爱的川剧爱好者也很多,最著名的有三大票友。
饶世泉:民国时期是沐爱袍哥“仁”字宫口“武惠元”社“红旗大五哥”,解放后担任工商联负责人,沐爱业余川剧团创始人之一,也是“业余川剧团”主角,长于“正生”(须生)。他的川剧工地深厚,民国时期 ,凡有外地川剧演出团体来沐爱演出,他都要 唱“票戏”,他的拿手剧目是《南阳官》和《阳河堂)。
尹猷光:曾在博爱中心小学任教,长于川剧“正生”(须生),他唱“票戏”的拿手剧目是 “营门斩子”和“辕门斩子”。
杨伯鳌:民国38年(公元1949年)筠连的中共地下党员詹梦瑶来沐爱串联组织“沐爱县解放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川滇边区雪山支队部”后,他出任“雪山支队常备第一中队第三分队”分队长,后因出疹子不治身亡。他长于川剧的“浄”(花脸),唱票戏的拿手剧目是《苟家滩》。
(9), 土木工程师张泽汶:
张泽汶是礼义乡人,曾在沐爱设治局立初级中学任教。他在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主要长于土木建筑,尤其是公路、桥涵设计建筑。解放初,他参与“宜塘公路”(206省道的宜宾到筠连段)和309省道(高县到贵州仁怀)的查看设计,其中309省道的怀远大桥(高县夏渡口怀远大桥)则是他一人独立设计的。
(10),科举精英的代表
“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也是封建社会培训、储备、选择、任用人才的制度。“科举”取士制度维护了中国几千年的正统和社会的稳定;“科举”制度为沐爱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比如:
没有“科举”取士制度,黄天益可能就是一个“富家翁”或者土豪劣绅而终老一生,就不会是年寒窗苦读而获得“进士”(”同进士出身”)资格到浙江去当知县;平宗元也可能档一辈子武官而不会进入文官行列而到山东当先关。下面这些考了“科举” 的人虽然没有进入官场,他们去诶为地方开发民智,教化万民贡献了毕生青春。
照字希相:生于清穆宗同治12年(公元1873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拔貢”,创办镇州初中和镇州小学的前身《文山书院》,奠定了镇州新学制和平民教育的基础。他的律赋《苏子卿还汉赋》以“皓”、“首”、“而”、“归”为韵,叙述苏武忠贞不渝、不辱汉节,最后终于回归祖国的英雄事迹,深为知识界所称道。
曹世钧字可堂,生于清仁宗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岁建戊寅),他能文能武,年轻时每天早晨持一把54斤重大刀,在今沐爱镇沿河村板板桥操练刀术。清宣宗道光26年(公元1846年、岁建丙午)选为高县向国学(太学)推荐的“|副貢”以后,乡民们便将此地大地名叫作“习武坝”。他曾为友人作坟茔碑联:
因为家道不宽裕没有出去谋取官职,清穆宗同治6年(公元1867年)得到亲友资助,去成都学台衙门侯差,为无钱行贿,寄住一个小店内月余没有消息。恰逢四川总督骆秉璋去世,成都街头家家悬挂白布、户户张贴挽联。由于贴对联的人太多,小店店主无法买到挽联张贴,急得唉声叹气。曹世钧叫店主买来黄表纸,自告奋勇为他写出挽联:
此联贴出,因为用典贴切、书法出众,一时轰动蓉城。
最终曹世钧没有侯到差事,失意而归。清穆宗同治11年(公元1872年)在沐爱习武坝逝世,年仅54岁。
李宝士,清朝貢生,博爱镇(沐爱河东)人,他的七律《陵园漫步》:
李宾士:清朝貢生,博爱镇(沐爱河东)人,他的《西江月,别洞观景》:
“形似飞蛾挂斗,群峰高插云右。沐浴唐河绕石流,斗岗土黄胜秀。数龄横龙掉首,前途瀑布清幽。层层叠叠益当头,寺院钟声鸣吼”。
胡廷猷:清朝貢生,平寨人他描写“仙人洞”三首七律:
黄文焯:蒿坝人,清朝秀才。有作品《自题》
李 英:博爱镇(沐爱河东)人,清朝廪生。他的作品《书愤》:
马绍镶:原藉蕉村,后定居博爱镇(沐爱河东岩头上)处馆授徒。他的诗词作品较多,《玩月闲咏》:
科举时代,其实也很重“功名”(学历)一些“举人”和所有“秀才”政府都不会安排公职,只有设馆授徒,所以周湛如、平道生、詹解元......只有当私塾教师了,因此周、平二人创办了沐爱小学的前身“爱莲书院”。
平寨人刘高崇、毕业于云南讲武堂,他的作品较多,其《留别郝树锦》:
(11),余铁夫 余铁夫是平寨人,曾担任高县教育局局长
(12)客居沐爱维新的地质学家、新华煤矿开创人冯永年
冯永年是宜宾南岸人,他是前清贡生、同盟会会员、川汉铁路股东之一的冯子均之第三子;沐爱所辖地区——特别维新一带民众叫他“冯三老师”。民国5年(公元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矿冶系”,原“重庆大学矿冶系”主任余铭诩是他的同班同学。冯永年性格刚直不阿,亲近劳动人民,没有商贾气;是典型的、尊师重道的传统知识分子。
冯永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初,得到校长蔡元培帮助、在上海与德国人白爱德合伙开办黄磷厂,后来两人意见不和而分道扬镳,愤而回川。他回到四川后,最初在重庆朝天门开办火力发电厂。继而、受聘担任杨森兵工厂工程师。最后因为不适应官场应酬和市井的庸俗而离职。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回到家乡宜宾,哪个年代的宜宾在刘文辉、刘文彩的蹂躏下,根本没有一点现代气息,更没有地质学家冯永年的位置。家庭虽然宽裕,但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很难受的。他在父亲经济力量的支持下,沿“符黑水”(南广河)逆水而上,对叙南地区作地质考察。他从平寨两河口进入“大涉水”(沐英河或镇州河)逆流而上之“落剑坝”(今筠连县维新镇小河),发现这里煤炭资源丰富,为实践他“实业救国”理想的地方——在这里开采煤炭,既可以解决工业和民用燃料问题,又可以安置一些无业游民就业,更可以造福地方、搞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他征得父亲的同意和资金支持后,便于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在“落剑坝”“大海子”开起了煤炭厂。另外,他不想无偿动用父亲的资金,等于想他贷款,所以“大孩子炭厂一开始就是股份制,有杨声碧等股东二十多人。他是出身书香世家和新兴资产阶级家庭的”三少爷“一开始就不计较个人得失,厌恶无业游民和小农经济代表人物那种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市侩气息,特别是对这些人变相抢劫的掠夺不愿意迁就,这就给“烂账”们留下“冯永年是珠珠精”的舆论。那些“烂账”甚至变相支持各种对炭厂的骚扰。民国3年(公元1944年)他愤而离厂回宜宾老家。后经亲友和地方开明人士的一再邀请挽留,他才又回长经营。
民国33年(公元1944年),他和沐爱上层商议,效法四川军阀筹款办法,用赌博伦输赢和金额手段,出资将沐爱民教馆荷花池环池马路打成三合土路面(那时叙南没有水泥)、为沐爱地方建设做了一件好事,这条环池三合土路一直使用到1992年、沐爱区公所想社会集资改造荷花池前夕。
解放初,冯永年仍然主持“大海子炭厂”,“公私合营”后定名“新华煤矿”。在这里,冯永年不但施展其地质学专长,为了改善旷工工作环境,发明和改良了通风设备,将用明火照明的“亮油壶”改成了蓄电池供电的矿灯。
解放初冯永年还兼任宜宾专署建设科工程师,为 解放初的宜宾基本建设出谋划策。解放初叙南没有公路(宜塘公路——206省道宜宾至筠连短是1955年才通车的)“新华煤矿”的煤炭只能用木筏水运宜宾,普通竹筏载重只有10吨左右。为了增大运量,他发明“浮筒舟”。
冯永年家和我的化学老师刘效周、刘钧周兄弟家是世交。当时刘老师住在女学街“宜宾市中等学校自然科学试验馆”(改革开放后的宜宾地区教育局招待所),我每次到“|科学馆”都能会见刘老师和冯永年先生。我分到古蔺后,接着被“错划”成“右派”,我就 没有会见过冯永年先生了。
(13),外地为沐爱国民教育呕心沥血的知识精英们
在沐爱开办“高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沐爱中学的前身)后就担任教务主任的周开镛、字维城,高县腾龙人,与解放后曾担任沐爱税务所所长、并为沐爱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周开治是族兄弟。生于清德宗光绪27年(公元1901年),毕业于泸州“川南师范学校”,他最初在家乡腾龙从事小学教育,做过 教师、教务主任、校长、民众教育馆馆长。从“高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开办,到沐爱与高县分治,他为理顺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呕心沥血,给民众和师生留下深刻印象。沐爱与高箱床分治后,他回到翱翔,出任高县县政府督学高县教育会会长。
民国38年冬,他参与策划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由高县县长张洪湖领头的起义。第一次普选开始担任高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92年在高县政治协商会副主席任上病逝。
夏奇辉四内江人,毕业于蚕桑学校。民国35年(公元1946年),沐爱设立“蚕茧收购站”的同时,地方政府引进和推广每年春、秋两季新式养蚕技术,夏奇辉就在这时来到沐爱,担任蚕桑指导员,并在“沐爱设治局立初级中学”兼任国文教员。民国38年(公允1949年)出任教务主任(这时学校已经更名“沐爱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上半年田动云武装暴乱时,他和张泽洋(记难)黄述荣联合组织“沐爱初中补习班”,沐爱解放后悔筠连“腾川丝厂”。
郑希玄:原“宜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从沐爱中学的前身“高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开办起到民国34年(公元1945年),他最初担任代理校长、继而担任校长。
曹俊康,重庆璧山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于沐爱中学的前身“高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他学识渊博,十分敬业,深受学生爱戴。
陈齐白,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从沐爱中学前身“高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开办到沐爱解放一直在学校担任代数教师,博学多才,十分敬业,是沐爱人民和学生爱戴的老师。
李中勋:中共地下党员,1949年由党组织安排来沐爱中学的前身“沐爱县立初级中学”担任训育主任,兼任英文和美术教师。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准备逮捕他,消息被校长邓伯良得悉,立即连夜秘密派人将他送走,才没有陷身囹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