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4|回复: 2

    人生有两件事读书耕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6 1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两件事读书耕田

    作者:熊学江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第一次接触这句话,是在我老家堂屋的柱头上,父亲写的对联,那时我非常佩服父亲的记忆和才情,他怎么能记住那么多好听的句子呢。现在我家老房子拆除了,留下来的只有记忆。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纪晓岚撰写的对联,后来的后来,我看了《琅琊榜》,这小说和电视虽然让我想到《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但里面的人物,喜欢读书、练武,也在认真耕他们的田,更多的场面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大概的确也在反映忠臣孝子的问题。

    对照忠臣和孝子的标准,我有些愧疚,没有达到那种境界,辜负了国与家的期望,只有埋头读书、耕田了。古人说的耕田,也许与种地、种田有关,也许与当下的工作、创业也差不多。人是一种感性动物,感性会指导人的行动。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往坏的地方去打算,试问那还能向好的方面努力吗?我那一亩三分地,天天都得去打理,尽管偶尔有不测风云掠过,也尽力把它经营成一片净土、沃土,多开花结果,因为我靠它生存。但值得说的不多,倒是读书,像很多读书人一样,我也可以侃个没玩。我觉得,读书也就是读书人在耕田。读了书,就会有更深刻的思想,有了思想,能够更好地耕田。


    读书得有时间和空间。法国罗曼•罗兰说:“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单间。”这个“心理单间”的物象应该是书房。余秋雨说:“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在书房里,可以藏书、读书、著书,可以心无旁骛,也可以天马行空。


    有人说,从上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的过程,只是为读书、耕田打基础。也就是说,真正的学问和创业,除了教科书,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境界。


    可是,我没有书房——对于以阅读和写文字为业余爱好的人来说,也许有点不可想象。从童年到中年,从借书到买书,我的业余书,不是教科书。放在卧室里,窗台上,椅子上,书橱里,但从来没有属于我一个人的空间——书房。


    我对书房有一种敬畏和恐惧。我担心自己正襟危坐在书房里的时候,读书变成了苦差事,变成了不得不用“书中自有人民币,书中自有靓女子”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其实那些对我也没有刺激作用,我喜欢半躺着读书,在床上,在沙发上,在山坡上,我读书没有正姿,我觉得读书是享受,精神享受,享受就不能正襟危坐。  


    有书房的生活是一种奢侈。我出生在一个没有书房的农村家庭里,甚至不知书房是什么东西。童年少年时期,全是在山坡上打滚。父亲爱读书,可是父亲留下来的书,不多,而且专业性强,我不喜欢。据父亲讲,他也看过小说四大名著,但为了生存,主要看地理、药理类书籍,不过后来被没收或焚毁了。小学初中阶段,我和弟弟同班读书,睡觉也挤一张床,床铺和衣柜之外的空间很小,窗台、衣柜上堆满了我们的教科书。四哥也喜欢读书,他读高中我读初中那会儿,我们一起折腾起了一个书架,书架上摆上了一些书,《收获》《十月》等文学刊物进入我的视野,很多小说连载,当时没有在意,后来才知道那是些精品,比如《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黑骏马》《棋王》等,看得最多的是梁羽生、古龙、金庸的武侠。


    我从来没有刻意追求过书房。我怀疑自己在书房里读书不见得能读得进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污浊的话只能出自不爱读书的污浊人的嘴。爱读书的人,恐怕在哪里都能读书,也用不着想着金钱美女去读书。


    师范三年,在学校图书馆和校门口的书摊上借书看,涉猎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琼瑶、雪米莉的系列小说,一个通宵读完一本小说是常事。1995年,师范毕业,带着三本书——《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和《安娜.卡列尼娜》,离开家,去了一个山村基点校初中部任教,后辗转到了一个镇级初中任教,当时学校里连宽敞的住房也没有,何谈书房。2004年,于县城购置了一套商品房,在客房放置了一个书橱,它装不下我的存书。今年装修新房子,妻子说这下你可以有一间书房了。其实也不算书房,只是在一间屋子的一面墙壁上做了个大大的书橱,一个放电脑的书桌。于是到今天,我还是没有书房。  


    虽然我没有书房,可是我喜欢参观别人的书房,更喜欢看别人的藏书。我常常想,看一个人读的书,就能知道这个人是什么人。书籍是一个人吃的饭。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这个人的精神食粮有根本的关系。2003年,到了县城工作,结识了一帮文友,他们中有的有自己的书房,有的没有,但他们确实读了不少的书。特别是王成,畜牧专家,重庆一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人称杂家。他的书堆了三间屋,据说藏书20000多册。王成、刘荣魁、周玉杰、彭从华等先后被评为了全市的“书香人家”。他们有文气,善良而热情。


    最近看了张辉祥的《少点功利读闲书》,他的观点与功利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谁是谁非,只有选择不同。美国总统杰弗逊退居二线后,一直住在自己设计建筑的蒙特查洛庄园里。作为一个狂爱书籍的人,他说,“没有书我不能活”。书给他提供了知识的源泉。


    家里的书,只有600本左右,这样微薄的书,实在没有什么可秀的。当然,这些书是大浪淘沙后的沉淀,也就是自己认为有必要留下来的书,很多看后就捐赠、送人或者当废纸卖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空间存放。我读过的书,也不多。


    理论、学术、哲学、历史、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小品、评论、音乐、画册、书法、体育……来着不拒。随着年纪的增加,我更加喜欢散文,而不太买小说了,虽说昨天晚上我在一个不起眼的商店里还随手买了一本小说《小世界》,作者大卫•洛奇,主要是看了郭敬民的《小时代》,想看看别人写的《小世界》。在我的书里,外国作家的书很少:米兰•昆德拉、高尔基、托尔斯泰等,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文豪。他们的文字让我非常快乐,给我很多阅读的快感。那天搬书到新房子去,发觉我居然收集了几十本家乡人创作的书,很有收藏价值。  


    人生过半,我已经开始拒绝阅读让我难受的书了。生活太短暂了,我不再读那些难读或难看的书了。诗歌的语言要优美而流畅,散文的语言要清新而自然,小说的语言要精粹而独特,理论的语言要精确而近人。任何装作自己比读者聪明的作家或诗人或理论家或批评家,都让我把他们的书扔到一边,或者捐献了。没多少时间跟他们浪费了。我自己写的文字,也努力追求上面的几条标准。我不想浪费读者的时间,我只想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和思考的快乐。
    来源:筠连新闻网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12-9 14: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嘿嘿
    发表于 2015-12-16 07:1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成都
    书,我最忠实的朋友,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亦认为生活中不可无书相伴,否则灵魂没有歇息的地方,可惜现代好玩的太多了,尤其九零到零零后的孩子,玩电脑游戏或手机胜读书,不知是时代的进步还是落后,事物的两面性存在着必然规律,现今,家有藏书胜过黄金万两,还有谁认同,恐还被人笑话。即便如此,我爱书依然痴心不改,枕边无书,觉便睡不安稳,天下之大,知己难寻,唯有书长相伴,不离不弃,幸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