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北段及大涉水和羁縻高州 【大雪山及沐英河和镇州】 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曹取吴 (一),大雪山 翻开《辞源》知:“‘乌蒙’山名。在云南禄功山东北;一名‘降雪露山’,一名‘雪龙山’,一名‘松外龙山’;云龄的分支。其岭东北延,入贵州省为‘七里山’,总称为‘乌蒙山脉’。北临金沙江,中有‘大黑龙峒’、‘安乐’诸蜂,高入云际,八九月间山上犹有积雪,,,,,,”也就是说,“乌蒙山脉”是“云贵高原”的东北段,而我们说的“大雪山”又是它的北段边沿、四川省与云南省(今后的四川省与金沙江省)的省藉界山;山南为云南省(今后的金沙江省),山北为四川省。“大雪山”呈东、西方向延伸,绵亘200余里——山体东、西长67公里,南北方向最宽处7公里,最窄处2公里。地跨四川与云南两省(今后的四川与金沙江两省)四县(四川省筠连县、珙县,云南省——今后的金沙江省威信县、彝良县)19乡,总面积达290平方公里(筠连县境内130公里),主蜂在筠连县大雪山镇境内,海拔1777,2米。山上著名而又神秘的景点“钱厂坝”、“九个包”、“黑倒角”、“朱伯河坝”、“老鸹营”、“猴子岩”、都在云南省(今后的金沙江省)境内,“营盘包”(小雪山)“花秋坪”、“仓白水瀑布”在四川省筠连县大雪山镇境内。 四川省筠连县大雪山每天有一班客运班车往返山下的“水冲坝(另有几班农村巴士)。从落沐柔出发,过“王家湾”、有一首数字歌描述去“大雪山”的情形: (一)一碗水(在大雪山拗口方向) (二)二斗坪(在大雪山拗口方向) (三)三岔水(在山下雪山小学附近) (四)四里坡(在山上威信县境内), (五)五道河(在山下大雪山镇境内 (六)六井岩(在五道河附近) (七)七书坝(在山上威信县境内) (八)坝口上(水冲坝进山路口) (九)韭菜坝(在山上威信县境内) (十)石龙埂(在水冲坝口口上) ”大雪山”在筠连县境内最壮观景点的是洪水季节的“仓白水瀑布”,白花花的激流从千仞高山的山口(窝屎坳)倾泻而下,轰鸣声响彻云霄,一进水冲坝即可听见,犹如万马奔腾,衬托旁边的”营盘岭“(小雪山)、以及瀑布两边的筇竹珠海、水雾中若隐若现的珙桐、猕猴桃,令人霞想,这时你会想起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要看瀑布挂前川。 奔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因为这时“仓白水”的意境太像诗中的意境了。二十多年前,我在《宜宾教育》和《宜宾日报》两次首先向外界推介“大雪山”和“雪山小竹海”,其时徐秋华正担任沐爱区医院院长,他看到我的报道后,曾率领该院职工到“大雪山”探险,这一帮年轻人在“一碗水”露宿一夜之后几年,徐秋华调任解放乡书记,想尽方法动员开发商开发大雪山,终因筠连到“大雪山”公路不通畅而无结果。记得他推销“大雪山”时有一句口头禅“你们在哪里看见过像仓白水这样上千米的瀑布”?于是人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徐吹吹”。其实共产党的干部哪个不靠“吹”?他也不是无根据的瞎“吹”,因为他估算“大雪山”海拔1777/2米,山下的水冲坝与沐爱海拔差不多,上面的“仓白水”山高岂不是有八九百、接近千米吗?虽然估算有点夸大但700米左右是差不多的。俗话说的好,“七合十来得起,六合十来不起”。他的动机主要 是希望鼓动人们尽早开发“大雪山”,并非为了骗取个人名利和升官发财、动机是好的。 早在两三年前,大雪山人在支部书记游**的领导下,已经修通从水冲坝翻越大雪山拗口,经云南省(今后的“金沙江省”)威信县白沙河、安稳坝到长安寺的五级公路(两县已经出资打成了混凝土路面),筠连县还在拗口两省交界处修建规模宏大的“烈士陵园”。今后从落沐柔可以自驾车范越这里、经镇雄到贵州省毕节及六盘水。 (二)大涉水(沐英河或镇州河) “仓白水”即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3《江水》记载的“大涉水”的源头。郦道元在《水经注》是这样记载的:“,,,,,,江水又与符黑水合,水出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县故犍为之属县也。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刘禅延熙中,分以为郡。导流汾关山,北流、有大涉水注之,水出南广县北流注符黑水,又北迳僰道入江,谓之南广口,,,,,,”。这里的“符黑水”即人们说的“南广河”,“导流汾关山”意即发源于威信县“长官司”(今之“杨龙湾梁子”)。 “大涉水”的源头即“仓白水”,它发源于“大雪山”顶上30里“海子坪”沼泽地带。在大雪山顶上、除东边有溪流经珙县“兰厂”(原三河乡)经(筠连解放乡)鱼井坝、苕坝流入水冲坝、与西边的“仓白水”汇合流入“五道河”、在水系管理上属于“南广河流域”(其余的均南流纳入“关河——或横江流域”)。为了好记忆,我们姑且把“仓白水”叫做“雪山河” “雪山河”流到“五道河”河段,在“大地湾”(原解放乡乡政府河段)接纳从“马蹄坝”、”老母坎“流来的“磨刀溪”。 “雪山河”河水继续北流进入“棉布埂”、接纳从珙县王家方向流来的“青山沟”后,河水更加丰盈。 从“棉布埂”的“王家湾”逆流而上,到达“大地湾”要涉水往返五次,这一河段人称“五道河”。“五道河”河水从“棉布埂”流到“两江”后,接纳从“落沐祥救官坪”附近流来的“烂坝河”。 “五道河”接纳“烂坝河”后,我们姑且叫它“两江”。它绕“落沐柔”流出,在“落粮坝”与“楠木桥”之间接纳从“团林”方向流来的“安乐沟”。河水继续北进,经过“楠木桥”和“洞口”十里峡谷进入镇州 地界,我们姑且叫它“镇州河”。 “镇州河”经“石鹅塘”后,在“沙嘴”(柳公庙附近)接纳从“沙坝子”流出的“沙坝子河”,在“马牙石”接纳“倒流水”经“黄泥塘”。“花滩子”流到“母猪嘴”下面的“二龙抢宝”, 在“二龙抢宝”接纳从“过路田”附近留来的“小龙溪”后,在“双河店”接纳从“金鸡榜”附近和“龙塘”附近流来的“小溪沟”。 过了“双河店”后进入沐爱管辖河段,在这一河段有(明太祖洪武13年)征南右副将沐英“出奇兵”偷越大雪山经过并流连往返的“落雁囤蛮夷千户所”(沐爱)及河东渡口,所以这一河段(直至两河口)称为“沐英河”。 “沐英河”从“双河店”流出、经“罗锅滩”、“倒竹号”、“朱家滩”、“黄桷滩”就到“沐英塘渡口”,在“穿心店”接纳东岸“龙通榜”附近流来的“蚂蟥沟”和西岸沐爱鹞鹰岩下流来的“习武坝河”。 “沐英河”继续北流在“庙颈子”接纳从“许家沟”和“黑洞沟流来的“红盐溪沟”后进入“杨家河”河段。 在”杨家河“渡口接纳从“邓家湾流来的”邓家沟“,在“倒骑龙”附近接纳从东岸“七书坝”附近流来的“陡沟子”。 “杨家河”北流在“门坎滩”接纳从“陈家山”流来的“桑家沟”。 在 “落剑坝”“天台寺”附近接纳东岸“梅家坳”下面流来的“汪家沟”、和西岸“蒿子冲”流来的“梅家沟”。 “大涉水”——“沐英河”或“镇州河”在维新与腾达交界的“两河口”纳入“符黑水”——“南广河”。 在清朝和清末民初,直至民国中期,载重5吨的盐船可以直达“双河店”,那时供应高县定边乡的官盐,就是从水路从叙府运达“双河店”后,在用人力肩运、或驮马运到各销售点,供应民众。 民国后期,一直是沐爱一带粮商水运宜宾粮食的通道;也是历来“青山帮”水运木材供应川内、及渝、万和下江木材的通道;直到“文革”后期,竹筏运输也没有终止,但主要是运输煤炭为主。 “大涉水”(沐英河或镇州河)水运终止是修筑“门坎滩电站”以后,由于公路运输的发达,才退出历史舞台。 (三),“僰人”及羁縻高州和徙西县 我们叙南几个县的地方志都闹了一些笑话,致使我们的时代“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出有还无”。为了地方“诸侯经济”的蝇头小利,尽管学术部门和真资格的专家在学术刊物发表文章更正,传媒仍然宣传错误的东西,混淆视听。而地方上一些“‘好’读书不求胜解”、但是得到地方长官青睐的、没有是非观念人读了这些“假冒伪劣”后不但奉为金科玉律,还认为自己已经是“权威”而藐视一切,使本来应该尊重真理的学术问题也变得一塌糊涂, 十多年前,罗应涛还是宜宾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中文系有一个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的“副教授”,他工作比较积极,主动利用课外为学员办诗歌讲座,他把陆游和表妹唐婉的贈答诗《钗头凤》归纳为“悼亡诗”,他们贈答唱和时两人都是活人,并没有死,怎么就是“掉亡”?但这个“副教授”的“高足”之一(我们县县委宣传部供职)却肯定这个讲法是正确的。 周秦之期,我们叙南的确是“僰人”聚居的地方,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冰(就是“川主庙”坐在正殿的菩萨)任蜀郡太守后,为了扩展地盘和巩固政权,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南征和驱赶“僰人”,在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下,“僰人”被迫南迁,到秦末汉初,除极少数地方尚存极少数老弱“僰人”外,百分之九十的“僰人”已经南迁。到魏、晋、南北朝时,僰人已经迁徙殆尽(也就是说,这时叙南已经没有僰人存在了),他们远离这块土地后,从滇南逐步向滇西迁徙。“僰人”离开后,这块土地多半荒芜,接着被贵州、广西、等地的“僚人”(“土佬蛮”、“九丝蛮”或“都掌蛮”)和昭通、凉山一带的彝人等多种少数民族乘机涌入这块土地,他们就是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提到的“西南夷”。而且前几年专家们也对珙县麻糖坝悬棺进行技术鉴定(鉴定结果曾在《四川日报》公布),证明悬棺主任不是僰人是僚人,但叙南各县地方志还是“引经据典”(如《华阳国志》)硬是坚持是“僰人”。 并不止“僰人 ”才实行“悬棺葬”,好多少数民族都有“悬棺葬”的习惯,比如在长江三峡(特别是“小三峡”)也有“悬棺”;三峡地区没有“僰人”,而是“巴人”。“铜鼓”也不是“僰人”的,而是诸葛亮南征是带来的......这些都 说明我们的民族(或者说我们民族中好多人)坚持错误、反对真理的劣根性其实是很顽固的,对敢于给自己纠正错误的人的仇恨也是很顽固的。 我不知我们的各级政府写作班子里的人,有好几个人读过《二十五史》(或者可以看成历史书的,清末民初历史学家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或者《二十五史》中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好多人读过地理经典《寰宇通志》和《方輿纪要》?由好几个人关心过和读过科学技术权威们、和社会学权威们的专著?相反,大多数人喜欢读一些不具权威性的“散家”的作品。 曹雪佺字始能,福建人。生于明神宗万历2年(公元1574年),万历23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曾官至广西参议,升广西副使、坚持不受。遗著《石仓集》。他没有到过四川,他写《巴蜀名胜》可能是在作户部主事时,从档案中知道叙南(万里箐)多竹,而筠连在档案中方位记述模糊,故从“筠”分析,和长宁万里箐“四山皆竹,一色相连”结合在一起,误称筠连“四山皆竹,一色相连”。让筠连人封为典故。因为叶圣陶在高中《文学》课本“杨炯,盈川令”一个错误注释“盈川乃四川筠连县”,就连文化局长张**也奉为筠连名牌,其实盈川乃浙江省龙游县。仔细阅读《历史》和《文学史》就知道,初唐四杰只活动在中原和长江三角州,根本没有到过川南,何况初唐时期没有“筠连县”,,就连“羁縻筠州”和“羁縻连州”也不正规——可能没有在户部注册,要不然怎么会“有建制无治所和编制”(临近的“羁縻高州”不但有建制、有治所、有疆域和正规州没有区别)呢。 下面谈谈“高州”和“羁縻高州”。 我国故往今来一直是“一国两制”,唐宋时期,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保留着“部落”时期的建制和特点,有事地方政府难以驾驭。汉族政权的中央政府就实行“只要你拥护中央政府,就让你实行民族自治,这就是‘羁縻州’的由来”。正规的、在户部注册的“羁縻州”(如“羁縻高州”)和普通汉族地区“州”不同的是,“羁縻州”不实行汉族地区的政策,实行民族自治。条件是:只要你拥护中央政府的统治,“年年进貢岁岁来朝”。其余一切与汉族地区的“州”大同小异。而未在户部注册的“羁縻州”(如“羁縻俊州”、“羁縻连州”)出了又一个“羁縻州”的名分,七条一切都没有。 从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起,我们这块土地就属于“犍为郡”(地跨川西南、黔北和滇东北,最初治在“蹩县”——今贵州省遵义市)南广县(今珙县沐滩傅家坝),。汉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命唐蒙开凿“南彝道”,并在今沐爱设“落雁驿”。汉武帝天光5年(公元前130年)郡治从“蹩县”迁“南广县”(珙县沐滩傅家坝),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我们这块土地属于“益州刺史部”(治在成都)“犍为郡”“南广县”(珙县沐滩傅家坝)。这时,我们这块土地原来的主人“僰人”绝大部分已经南迁,这块土地的逐步被桂北、黔地和滇东北,的“僚人”——即今珙县麻汤坝的悬棺主人“土佬蛮”(“九丝蛮”、“都掌蛮”)及滇、黔和凉山“彝人”等少数民族所填充,他们就是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西南夷”。除“高县东北部(石门子以北)属“僰道县”(宜宾)外,我们“高县上二乡”在石门子以南,属”犍为郡“属地。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任然属于“益州刺史部”(治在“雒”即今广汉北)“犍为郡”(治在武阳、今彭山县东)“南广县”(今珙县沐滩傅家坝)。汉献帝建安20年(公元215年)分“犍为郡”设“朱堤郡”(治在云南昭通)“南广县”(珙县沐滩傅家坝)。 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公元221年)高县来复渡以南属于“益州南部庲隆都督朱堤郡”(治在云南昭通)“南广县”(治在珙县沐滩傅家坝)。来复渡以北属于“益州北部都督犍为郡”(之在彭山县东)“僰道县”(治在宜宾县安边镇)。 西晋武帝泰始7年(公元271年)分“益州”置“宁州”,(来复渡以南) 属“宁州”(治在云南曲靖)“南广郡”“南广县”(郡治、县治均在珙县沐滩傅家坝) 隋朝,隋炀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今高县月江以南属于没有建制的“獠”地,包括今天的高县、筠连、珙县、长宁、兴文、叙永、贵州赤水、贵州习水、为“诸岷蜀郡”之一,月江以北大江以南属“戎州”“僰道”“南溪县”(治在李庄)地。后属“犍为郡”“南溪县”(治在李庄)属地。 唐朝,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置“羁縻高州”(治在今镇州),据记载其疆域东与“扶德州”、西与“羁縻筠州”、北与“巩州”(原珙县治在地、今珙泉)相接,领21户(部落),隶属“剑南道”(治在成都)“泸州都督府”(后改属“戎州都督府”),辖“柯巴县”(今高县北部地区,治在今高县可久)、“移甫县”(今高县南部地区,治在今高县龙潭)、“徙西县”(原沐爱县地域,治在镇州)。原“羁縻高州”州衙门及场镇在镇州沙嘴、镇州初中退休教师萧玉金老屋一带;今“镇州场”原名“烟墩包”——“羁縻高州”的烽火台所在地(今“镇州小学”背后山包就是原来的烽火台),原“徙西县”县衙在“镇州小学”旁“校场坝”(蒋世琼家屋恻一带)。 现在有那么一些人,不知是何依据,说“镇州像一条船”(我实在看不出),所以叫“镇舟”,实在是无稽之谈。因为此地既有(羁縻高州)“州衙门”有有(徙西县)“县衙门”,因此这个厂镇坐落于“州”——此镇在州,故名“镇州”。 现在一般人(特别是高县人)把“羁縻高州”误认为是今高县,大谬。高县人办了一个“高州酒厂”,意即高县即“高州”、非也。元世祖至元17年(公元1280年)、大元帝国是曾置“高州”,但州治并非这里,而是在今“陈村”。元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州治从“陈村”迁凤凰山下的“怀远砦”。直到明太祖洪武5年(公元1372年)降“高州”为“高县”这还今高县建制之始,但“高县”县治也没有在今高县文江镇,仍然在凤凰山脚下的“怀远砦”。明武宗正德13年(公元1518年)县治才从“怀远砦”迁中坝三台山下(就是原高县老年政府所在地)期间,只有四个月时间称“高州”。 北宋时期,“羁縻高州”属于“梓州路”(治在三台县)、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1001年,撤撤“羁縻高州”,将“柯巴县”、“移甫县”、“徙西县”隶属于“梓州”。宋徽宗正和2年(公元1112年)“柯巴县”、“移甫县”、“徙西县”隶属“梓州路”(治在三台县)“长宁军”(治在“龙头堡”)。 南宋时期:从今宜宾市南广镇至高县文江镇属“梓州路”庆符县“地域,文江镇南有46囤“蛮夷千户所” ,它囊括了今高县南部及筠连县渡部分地区;沐爱叫“落雁囤蛮夷千户所”,镇州叫“落岛囤蛮夷千户所”,落沐柔叫“落鸥囤蛮夷千户所”,,,,,,。 元朝:元世祖至元17年(公元1280年),叙南46囤“蛮夷千户所”中的“落雁囤蛮夷千户所”(沐爱)和“落岛囤蛮夷千户所”(镇州)隶属“叙州路”(治在宜宾)“高州”(治在陈村)。元世祖至元23年(公元1286年)隶属于“四川行中书省”(治在成都)“叙州路”(治在宜宾)“高州”(治在陈村),元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属“四川行中书省”(治在成都)“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叙州路”。 明朝:明太祖洪武5年(公元1372年),降“高州”为“高县”(治在凤凰山下怀远砦),是为“高县”之始也;“落雁囤蛮夷千户所”(沐爱)和“落岛囤蛮夷千户所”(镇州)仍隶属之。次年、废“叙州路”置“叙州府”(治在宜宾)。明太祖洪武9年(公元1376年)隶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治在成都)“叙州府”(治在宜宾)“高县”(治在中坝三台山下,即今文江镇)明成祖永乐初(公元1403年),“落雁囤蛮夷千户所”因沐英的遗爱而得名“沐爱”;“落岛囤蛮夷千户所”也更名 “镇州。 清朝:从清世祖顺治2年(公元1645年)起,隶属”四川行省“(治在成都)“永宁道”(治在泸州)“叙州府”(治在宜宾)“高县”(之在今文江镇)。“高县”辖“定边乡”(治在“落沐柔”,辖“镇州”、“落沐柔”、“棉布埂”、“落沐祥”、“蒿坝”五个乡场)、“安静乡”(治在“沐爱”,辖“沐爱”、“鲤鱼槽”、“大地嘴”、“平寨”、“新场”、“乐义”、“高石坎”七个乡场)“归化乡”、“绥来乡”四大乡(武德——吴家坝和德迈坝属于“绥来乡”)。其中“定边乡”“安静乡”称“上二乡”(简称“上乡”)每年上半年、“高县”县“知事”(县长)驻“沐爱”办公,所以人称“沐爱”是“高县的分县”。四大乡的含义是: “定边乡”:地处川、滇交界的“匪区”,需要武力统治。“安静乡”:表示社会治安比较安定。“归化乡”:便是“已归王化”。“绥来乡”:表示已经是太平盛世地区。 民国初年,基本上沿袭清朝建制,只是“四川行省”称“四川省”,“永宁道”改“下川南道”,袁世凯陈楠楠帝后改称“永宁道”,废除低质后又改“下川南道”。接着是军阀割据的“防区制”时期,行政建制没有变化,高县属于刘文辉24军的地盘。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新的行政建制,改“叙州府”为“第六行政督察区”,在县下面设“区”(相当于原来的“乡”)“乡”(镇)——相当于原来的“甲”。这时沐爱称“博爱镇”,镇州称“镇州乡”。 民国34年、沐爱与高县分治,成立“沐爱设治局”(相当于现代的“县政府筹备委员会”,行县政府职权)。民国37年“沐爱设治局”撤局设县称“沐爱县”。 沐爱县辖“博爱镇”、“维新乡”、“腾达乡”、“大同乡”(原大地)、“礼义乡”、“武德乡”、“复兴乡”(蒿坝)、“沐祥乡”(原高县“吉祥乡”)、“沐柔乡”(原高县“民治乡”)、“棉堡乡”、“高石乡”、“镇州乡”、“沙坝乡”。“乐义乡”合计一镇十三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