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junlian114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筠连热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8|回复: 2

    揭秘!那些年驰骋筠连的“师爷”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6 21: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厦门
                                                    
    诠释“师爷”这个群体作者: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曹取吴

    1949年以前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没有显赫的身份、一般拥有中等以上学历;他们不是“官”,也不算普通的“民”,但无论“官”还是“民”都尊敬他们;在(“智者”、“良民”、“愚民”、“刁民”、“豪民”、“贱民”)的分群中,他们属于“智者”;在(“世家”、“权贵人家”、“殷实人家”、“平民”)的分类中,他们大多属于“世家”,少数人属于“平民”;在财富拥有方面,大多属于小康人家,也有一些人属于中产阶级,少数也出身寒微。作为他们这一群体只有三个条件——首先必须饱读圣贤书、精通一门或几门特殊技艺;其次是有突出的书法;再次是处世中庸中正、不趋前、不慕势,不窥人隐私、不泄人机密,这个知识分子群体就是“师爷”。
    电视剧《绍兴师爷》比较恰当的介绍了这一群体,但也有一些误读;好多小说、戏剧作品则完全歪曲了这一群体的面目和形象。
    “师爷”是这一群体的通俗叫法,因为晚清好多著名“师爷”大多出在浙江省绍兴八县,所以“绍兴师爷”比较驰名。实际上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名“师爷”,只是一般人不熟悉而已。比如清代陕西省就出了一个“状元师爷”王杰。王杰是陕西省韩城县一个穷书生,他幼年丧父,为了谋生,以文养母,走上了“师爷”这一道路。
    古代读书人生活困难,补贴生活的基本手段离不开文章。最普通的做法就是“半工半读”去“开馆”。那些在私塾任教的夫子们,基本上都是考中“秀才”、取得初级功名的贫寒之士。比如高县蕉村的马绍镶,考中“秀才”后没有生活出路,合家迁徙安静乡上四甲(沐义乡)岩头上,并在沐爱河东及镇州等地农村开馆授徒。乐义的黎希相(黎照)考中了中等功名“贡生”中最高贵的“拔貢”,因没有人缘出仕,也到镇州开设“文山书院”(镇州初中和镇州小学的前身)坐馆授徒;沐爱的秀才周湛如(廪生)、平道生(庠生)虽然小有产业,因不堪“世家”门庭支付,也利用沐爱周氏家庙“廉溪寺”开设“爱莲书院”(沐爱小学的前身),坐馆授徒。
    一般知识分子考中中等功名——“举人”以后,“半工半读”的门槛就可以抬高很多、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出任“师爷”。这样既可以熟悉官场,又可以不误学业,真算一举两得。王杰中举后,曾多年在浙江担任尹继善、陈宏谋的“师爷”,这两位多年担任“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是清高宗乾隆年间的政坛大腕,他们给乾隆皇帝的奏章,都由王杰起草和缮写,一来二去,乾隆皇帝也就熟悉了王杰的字体。到王杰参加全国“大比”(相当于现代参加全国高考)“荣登二甲”参加“殿试”后,本来主考官向乾隆皇帝进呈的名额王杰是第三名,乾隆皇帝看了试卷觉得字体很熟,待一 询问,再考虑清代多年的“状元”都出在南方,陕西没有过一人名列“殿试”榜首。于是乾隆皇帝御笔一挥,钦点王杰第一,成了“状元”(事见《清史稿、王杰传》),后来,王杰当了多年的“内阁大学士”。
    王杰当了“状元”,山东“举子”(举人)不服气,给他出了一副上联 求对:
    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
    王杰稍一思索,对出下联:
    文王穆、武王昭,尔今道统在西秦。
    人皆折服。当然、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大意义。不过、这类轶闻正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当然,王杰是“师爷”中的佼佼者,绝大多数“师爷”是达不到这个地步的。
    “师爷”的正规名称是“幕友”,是受地方长官聘请、帮助处理各种事务的无官职佐助人员。清朝韩振《幕友论》称:“掌守令司道督抚之事,以代十七省出治者幕友也”。邵晋涵也说:“今之吏治,三种人为之,幕宾、书吏、长随”,在地方整整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幕友”是地方官以个人名义聘用,聘金出自地方官私囊,与官府无关。“幕友”的办公地点在官衙内署或官员私宅,他在官府的工作属于“幕后操作”,一般不会“公开升堂”甚至不会进“签押房”,所以在汉语中才会有“入幕之宾”的成语出现。一些戏剧和小说中,官员升堂,师爷在一旁只收画脚,言三语四,是不符合事实的,也说明这些作者人文知识的欠缺。
    “师爷”在官府中不是“主”、是“宾”,但地位尊贵,主官对他不像对属员那样颐指气使,甚至鞭笞责罚,主官对他都是低声下气,虚心求教。甚至主官向“幕友”支付的报酬也只能叫“聘礼”或“束脩”,而不叫“俸禄”,更不叫“薪水”。(“薪水”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应该叫“伙食补助”)逢年过节主官必须给“幕友”送礼,请客吃饭,“幕友”必须坐在“宾”位,所以“幕友”称主官为“东翁”或“大人”,主官称“幕友”为“西”或“先生”。“幕友” 之“友”是非常传神的一个 字眼,“‘友’于义何居?曰以属则僚,以德则师,以礼则宾,僚近乎卑,师过于尊,宾介乎尊与卑之间,故曰‘友’者云”。掌握了“幕友”的含义,就不难理解有的“师爷”(如曾给骆秉璋当过 “幕友”的左宗棠;给张之洞当过 “幕友”的、后来的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鸣)能够趾高气扬,特立独行了。
    清代关于“幕友”的著作很多,其中最有名的的是汪辉祖的《学治臆谈》系列和《佐治药言》系列。他是浙江省萧山人,23岁起给自己的舅舅金山知县王坦之“佐书记”,开始了“幕友”生涯。先后侍候过 16位府、州、县官,知道考中“进士”、才结束“幕友”经历。他关于“幕友”的“真知灼见”来自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经验;当官的要从 他的书中了解“幕友”的行为、佐幕这要从他的书中了解官场奥秘,所以他的书被人称为“宦海舟楫”、“佐治津梁”。清代地方官场的“幕友,每一州、县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全国的”幕友超过万人、汪辉租的书几乎人手一册,其发行量直达,可想而知。
    “师爷”根据专业分工不同,有:
    (1),“刑名师爷”:主要业务是协力司法,比如州、县遇到案件,首先交给“幕友”端详。而“幕友”既不能亲赴现场查堪,又不能登堂参与审讯,全靠推敲案件的相关文书资料提出意见。因此“刑名师爷”就要发挥自己的推理本事,辨析各种词、状的欺诈和疑点,支出其中的矛盾和抵牾、确定办案的方向   和突破口,为主官审理案件提供方案。
    (2),“钱粮师爷”:主要业务是协管财政,赋税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这就需要“钱粮师爷”明察秋毫、巧为周旋,审核文件,监督票据,查考记录,发现鼻窦。所以“钱粮师爷”不但要精通业务,还要人品端正、清廉。
    (3),“书启师爷”:主要业务是协理通讯文书,文书的遣词造句,甚至语气如何,都同主官的前程紧密相连,更是不能马虎。所以“书启师爷”是主官的心腹兄弟。局说曾国藩在围剿“洪杨之乱” 、起初累败,所以一次他亲拟奏搞有“臣累战累败”之语,“幕友”看见后对他说:“这样你只有受到撤职查办的结果”提笔给他改为“臣累败累战”,结果受到嘉奖。
    (4),“征比师爷”:主要业务是建督税务、
    (5),“帐房师爷”,主要业务是管理簿记,
    (6),“珠墨师爷”:主要掌管红黑两种毛笔誊写,
    (7),“挂号师爷”:主要负责登记、收发。
    以上各种专业师爷中,以“刑名师爷”、“钱粮师爷”、和“书启师爷”(或“文案师爷”三中历史最长、也最重要。他们通过师徒传承的长期学幕,属于司法、财政、行政文书方面的专业人才,主官对“幕友”以师礼相待,,报酬每年少的几十两银子多的大几千两银子,他们行驶权利的方式比较特殊,因为他们没有“官”的身份,所有举措都是向地方长官建议而已,因此主官是否识才、能否纳谏对她们很关键,所以,不仅主官要选择“幕友”,“幕友”也要选择主官,这纯属一种双向选择,这到符合现代聘用制的原理。正因为如此主官和“幕友”相处久了,大多成为知己。
    清代的官员大多科甲出身,虽有文采,缺乏官场经验,只有依靠“幕友”辅佐,才能对付的了那些油条猾吏,“盖官统群吏,而群吏各以其精力,相与乘官之隙。官之为事甚繁,势不可能一一而察之,唯幕友则各有专司,可以察吏之弊”。所以清代“幕友”除为主官提供咨询外,还兼“佐官检吏”(监察)职责,约束书吏群僚成了“幕友”第一要务。
    相形之下清朝贪官污吏恶名昭著者多,但“幕友”这个队伍一般比较清廉,因为他们是“聘任制”,受到“人才市场”的制约,而且他们不至于因为“行为不端”而葬送一生清名和前途。
    到了民国,尤其是民国后期,由于官场体质有所变化,但任何官员都有一两个自带的心腹“师爷”,但报酬大多是公共财政开支了。而且在县级以下,只长于一种技艺的“师爷”是不大“吃得开”的,兼有“刑名师爷”、“钱粮师爷”、“书启师爷”三种技艺的人不但“吃得开”而且主官争相聘用。在“高县时期”的沐爱,魏晋丰(魏永模父亲)是专职的“钱粮师爷”、袁美权既是“书启师爷”,又是“刑名师爷”,詹维一(詹永生的祖父)是“书启师爷”兼“钱粮师爷”,筠连来沐爱县政府谋职的赵荣华(廉溪人)詹世澄(小南们附近人)两人具备“刑名师爷”、“钱粮师爷”和“书启师爷”的全面功力;詹一兴(廉溪人)既是“书启师爷”、又是“钱粮师爷”。沐爱设治局第二任局长程方久当时秘书晏和君也是“书启师爷”、“刑名师爷”的老官场,解放后在内江专区做中学语文教师。
    父亲曹云卿老先生自幼由曾祖父利元公教习 《经》、《史》、《子)、(记》和财会、薄藉、书法和“刑名之学”,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22岁的他就被聘任为“高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书记。当时的“高等小学”除开设基本文化课程外,还开设《英文》、《代数小识》、《几何小识》、《物理小识》、《化学小识》等学科,实际相当于初中。当时学校的“书记”相当于现代的“校长办公室主任”,辅佐校长聂廷云主管文书、档案、往来文牍、薄藉,告示,文化环境、财会收支及监督;集文秘、外交、理财、法律顾问于一身、一干就是八年。民国9年至38年(公元1920年至1949年)除有几年担任“高县县立第三高等小学”(镇州中学和镇州小学的前身)书记外,在团防局、田赋粮食管理局、税捐嵇征处等地方政府担任“师爷”,集“刑名师爷”、“钱粮师爷”、“书启师爷”于一身。在地方群团组织“袍哥”属于“出山袍哥”(与“龙头大爷”资历相当,据王富明父亲王伯康——沐爱辈分最高的“仁”字袍哥“红旗打五哥”回忆,沐爱的三任设治局局长到任都要专门拜会他老人家),与张德珺的父亲张彭年是沐爱首批“蓉字号”国民党党员,又以处世刚直不阿、清廉公正、不畏强暴,亲近平民,所以在社会上威望很高。他除了担任公职,公余经商,所以我们的家庭食欲经济宽裕的“小康之家。解放初,整个沐爱县政府工作人员只有父亲和平赓泽两人被人民政府留用。
    川南行政区主任李大章出身合江的反动大地主家庭,他为了给反革命老子多找出一些垫背的冤魂,在“清匪”、“反霸”、“镇反”、“土改”中执行比川东、川北偏左好多倍的政策,“镇反”时整个“博爱镇”(含后来的“金銮乡”和“沐义乡”、“中心乡”)总人口只有一万人左右,不算在“金銮乡”和“沐义乡”枪毙的万泽厚、李运方等人,光在沐爱公元坝坝枪毙的就有140多人,土改违反政策多划出“地主”上百家。我家所在的“中心乡五村”的两家地主——鱼店子的黄少周和鞍子山的黄二娘(黄天锡家)本来家底薄,“减租”“退押”就已经完全打垮了经济实力成为平民,“土改”时,把我家(7口人、缺劳动力,15石田租,按《土改工作手册》规定,只够划“小量土地出租”)、张建书(张朝均父亲)家(顾工耕种7石田租,开油纺,按《土改动作手册》只应划“富农”)张建普(张朝莲父亲)家(产业和张建是假一样,最多划“富农”)三家划为“地主”,“没收”阶段又不是按《土改工作手册》规定“没收多余生产和生活资料”,而是“扫地出门”。
    关于我父亲的身份,解放前属于“师爷”(不是“官”),解放初是人民政府留用人员(统战对象),令人笑掉大牙的是:“土改根子”们“串联”时宣称:“曹云卿要划‘官僚地主’,张建书、张建普要划‘金融地主’”......正如我的师范同学“戴大哥”戴义,是江安县红桥坝人,解放前当过 “保国民学校”(现代的村初小)校长,“土改”时村里的民兵队长开他的“斗争会”,宣称:“你戴义是铁务,比特务还要反动......”。
    由此可见,当时在李大章领导的“川南行政区”有多荒唐。也难怪“文革”中他的祖坟会被“造反派”炸掉,全家除他自己外,死的死,亡 的亡,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多行不义必自毙。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12-17 10: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
    那时候的师爷好吃香哟
    发表于 2015-12-17 10: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宜宾
    看电视上的大人旁边的师爷,大人都要听师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筠连热线 蜀ICP备11008580号-4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蜀ICP备11008580号-4

    川公网安备 51152702000010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