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名”和“字”“号” 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曹取吴 中华姓氏大约起源于公元前30世纪,就是中华人文初祖——“王定天下”的“伏羲氏”时期。在华夏文明之初,最著名的英杰有“燧人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祝融氏”、“共工氏”等,并有“三皇”、“五帝”之说。为什么那么多英杰,只以“三皇”为尊?我们的祖先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一个高尚而综合的数字,“皇”是神圣而高尚、而且权威无比主宰万物,的称号。所以“三皇”是中华文明之初,众多英杰的综合代表形象。自古以来,“三皇”解释不尽相同,比较合理的是《三五历纪》和《尚书,大传》的说法:“燧人用火,火,太阳也,阳尊”。所以“燧人氏”是“天皇”。“伏羲氏”在人间活动,是中华人文初祖,所以他是“人皇”。“神农氏”掌管和开发地力,是“帝皇“地皇”。 “五帝”之说源于周、秦之期,也是当时众多英杰的综合代表形象。古人把“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说法用于社会,便产生了“五帝”之说。关于“五帝”,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即皇帝、颛顼、帝嚳、帝尧、帝舜。 一,“姓”、“氏”的概念 “姓氏”是血脉延续的标志,“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姓”代表血缘关系,“氏”强调地域关系,而且是特权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按照周朝的制度,王、公贵族的子孙分“大宗”和“小宗”,嫡长子是“大宗”,继承父亲的职位;其他儿子是“小宗”,是“大宗”的臣属。“天子”的“小宗”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统称“王族”、诸侯的“小宗”称“公子”,“公子”的儿子为“公孙”,统称“公族”。“王族”和“公族”皆以国为“氏”,但“公孙”的子孙就不属于“公族”,属于其他分支,其命“氏”法则为: (1),以受“氏”者祖父的“名”或“字”命“氏”。 (2),以分封地邑名命“氏”, (3),以官职名命“氏”。 (4),以祖上的“谥号”命“氏”。 (5),以居住地命“氏”。 周朝以前还有“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的规定,随着各个部落人口的繁衍,分支众多,分化成了许多的部落以至国家,这时“氏”的概念就出现了。最初“氏”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专指部落的酋长。由于国家的产生,出现了不同的爵位和官职,这些官职和爵位都是可以世袭的,而且好多成为“氏”的名称和来源。所以后来,“氏”成了贵族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平民是不可能享有“氏” 的。贵族有“姓”、有“名”有“氏”。平民有“姓”、有“名”,但没有“氏”。1960年代,我看过吴有恒描写民国时期广西中共地下游击队活动的小说《山乡风云录》,从小说看出广西的一些山区民俗很原始。该地有一个刘、关、三姓解梦的村寨,主人称佃户谈南竹为“奴才竹”就是例子。当时还有规定,同“氏”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男女就不可以。产生“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尤其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间;即周平王东迁至周敬王卒)。这以后一般人称“氏”不称“姓”,“姓”的使用越来越少,秦朝统一中国后“专制”制度代替了“封建制”,郡县制代替了裂土分封制度,宗族制度瓦解,“氏”失去了贵贱的意义,“氏”与“姓”逐渐合二为一。“父系社会”逐步代替了“母系社会”,“姓”与“氏”和称“姓氏”,并逐步稳定下来。 先秦时期女子的姓主要有一下几种: (1),“姓”前加“伯”(孟),“仲”、“叔”、“季”。 (2),“姓”前加娘家的国名或“氏”。 (3),“姓”前加所嫁国的国名或“氏”。 (4),死后在“姓”前加丈夫的“谥号”或加自己的“谥号”。 (5),只称“姓”。 而男子的称呼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称“名”或“氏”。 (2),“氏”加“名”,。 (3),“氏”加“字”。 (4),“氏”加“名”加“字”。 (5),“字”加“名”。 (6),“氏”加“谥号”。 (7),“谥号”加“字”。 (8),官职加“名”。 (9),官职加“字”。 一般说来,“姓氏”由下面这些途径得来: (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 (2),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3),以封迪名或国名为“姓氏”。 (4),以山、河名位“姓氏”。 (5),以职业或官职名位“姓氏”。 (6),以居住地方位为“姓氏”。 (7),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8),以出生地的异象为“姓氏”。 (9),以“谥号”为“姓氏”。 (10),因避祸、避仇、避讳而改变“姓氏”。 (11),帝王赐姓。 (12),以排行次序、和“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夘......)为“姓氏”。 (13),少数民族“姓氏”以国名或部落名位“姓氏”。 二,中华“姓”、“氏”的来源 中华“姓”“氏”大多来源于“十大始祖”: (一),人文初祖“伏羲”:上古时代“氏族社会”“王定天下”的第一位建树很多的英杰。他的主要功绩在于: (1),定姓氏:伏羲根据各部落和氏族不同爱好和特点确定了人们的“姓”。他从风的自然现象定姓后,成为中华第一“姓”,从“风姓”衍化出“韦”、“庖”、“伏”、“东方”、“典”、“皇”等20多个“姓”。 (2),改革原始的族内婚配制为男聘女嫁的族外婚配制,促使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 (3),始造书契,用以记事,取代了以绳结记事。 (4),发明制造陶器、琴瑟等工艺,创作乐曲,歌谣、帮助人们“修身理性,返其天真”。 (5),将统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吏进行管理, (6),创造了古代的历法,发明“八卦”。 (二),中华女祖“女娲”:她是伏羲的表妹,相传她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制定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生灵万物,是民间崇拜的“创世之神”和“始祖神”。 (三)播五谷、尝百草的“炎帝”“神农”:他是黄帝的哥哥,姓姜,父亲是“少典氏”,人称“太阳神”。在他统治之前,人们过着游牧生活,常受饥寒交迫之苦。他踏遍三山五岳,创造了稻、黍、麦、菽、稷“五谷”,并教会百姓农耕。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是人们有原始的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古北称为“神农”。他发明烧陶、教会人民制陶,绘画、制造了弓箭;首辟市场,倡导以物易物,促进了产品交流,促进了原始商业的萌芽,所以他不但是始祖神,又是“行业之神”。 (四),中华文明之祖“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古故称“轩辕氏”。因建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 “炎帝”后期,部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以、生灵涂炭。黄帝在大将风后和力牧的辅佐下,平定了蚩尤之乱,被尊为“天子”。他创造了农、工、商,货币、文字、弓箭、音乐、医药、历数和阴阳五行。开创了婚姻、丧葬等文明,创造了中华文明的基业,所以他是“中华文明之祖”。他的25个儿子中,赐姓12个,其后代有“颛顼”和“帝喾”两大分支,鲜卑和匈奴也和黄帝有血缘关系,所以被列入黄帝族系。 (五),“少昊”:姓己,古代夷族首领,从“太昊”族分化出来后,活动在今山东西南部,善于治水合农耕。他的曾孙“皋陶”是东夷族首领。古代“赢氏”各族的共同祖先(黄、赵、徐、马、谭姓都是他的后裔)。 (六),“颛顼”:又称“玄帝”,“黑帝”,乃北方之帝,“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号“高阳氏”。他按日月运行规律制定历法,并用各种礼仪教化人民,改革宗教,禁绝邪教,设立“九州”,使中国版图有了行政区划。他平定“共工氏”之乱,使社会安定太平。他剩下“舜”的祖父“蝉”和”“大禹”的父亲“鲧”,而且是秦始皇的嫡系始祖。 (七),“帝喾”:姓“姬”名“俊”,黄帝的曾孙,“颛顼”的族侄。他发现金、银、铜铁、铅“五金”,首次使金属货币分为不同等级,成为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帝喾”生“尧”为大帝,生“契”为商朝始祖,后生稷为中超祖先。 (八),“尧”:“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曾封于陶唐,故世称“陶唐氏”,他执掌政权后团结族人安定天下,实行和睦和解政策。他生活简朴,住茅草屋,披麻葛衣,喝野菜汤。他修缮黄历,命令曦和掌管时令,使不误农时。用后稽钢管农事,朝纲秩序井然。在水旱天灾时,与天灾斗争时晕死,后经彭祖救活(他封彭祖与“大彭”得“彭姓”)。他听见百姓挨饿就会检讨自己的过失。他开创帝王禅让的先河,把帝位禅让给舜。 (九),“舜”:姓“姚”传说因眼睛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因此人们称呼“虞舜”。他在尧帝治国的基础上,完善律法,确立爵位,体察民情,开诚议政,他体察民情,办不历法,惩治凶顽、治理洪水、安定国民、发展生产、开拓疆土、统一度量、统一时序、同一音乐、制乐作典、举贤任能、任内五谷丰登、人民康乐,政治、经济文化得以发展。 (十),“禹”:姓姒名文命,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他不仅是治水的水利专家,还征伐三苗、制定夏历,统一度量,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创了“国家”这一新型社会政治形态;用阶级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以文明的时代取代了野蛮时代。发展了生产,使人民阿奴乐业。 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多达22000多个流传至今,我们正在使用的汉族姓氏大约有3000多个,其中87/100的汉族姓氏集中在100个大姓上。这100个大姓中,97个都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仅有“任”、“姜”、“姚三姓出自炎黄时代的古姓。在全国总人口中,王、李、张、刘陈是当代中国《百家姓》中的大姓,总人数达3,5亿人,其中王、李、张三姓总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7,25/100/7,19/100,6,83/100. 三.中国人的“名”、“字”和“号” 中国人的“名”(“书名”或“大名”)是要登入家谱的,尊贵之至。古人一般在出生三个月时、由长辈和老师取“名”,供长辈和老师叫唤,一般不在公共场所使用。 “名”有“书名”、“乳名”和“笔名”之分。 “乳名”又称“小名”,是孩子刚出生时随意取的,让亲友们叫起来亲切,一般取俗字,或带迷信色彩;或表示生命旺盛,希望孩子健壮成长。 “笔名”源于清末民初,是文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时使用。 凡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人,除了有“名”(“书名”或“大名”)意外,还有“字”(也称“表字”),一般来说,它是根据“书名”(“大名”)的字义另取的别名。 中国礼制规定:男子20成人,行“冠礼”(婚礼)、而后加字。女子15岁许嫁,行笄(将头发绾成发髻,别上簪子——钗)礼并取字。 “字”是“名”(“书名”、“大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即“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在公共场所使用的,在承认或处社会后用途最广。例如: 韩延寿,字“长公”;诸葛亮,字“孔明”;陶潜,字“渊明”(有资料称“元亮”);贺龙,字“云卿”(风从虎。云从龙);张学良,字“汉卿”;孙中山名孙文字“载之”(文以载道);古代在男子的“字”前加“子”,表示对他的尊称。如苏轼字“子瞻”;赵云,字“子龙”;用 “德”、“公”、“元”等褒义词取“字” 表示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 中国人进入社会后,除有“名”和“字”外,好多人还有“号”,“号”有“别号”、“绰号”、“法号”、“年号”、“谥号”、“雅号”之分。 名人雅士自己取的“号”曰“雅号”。大多“以号明志”,抒发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后鄙视利禄等。如诸葛亮好“卧龙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叟”;苏轼好“东坡居士”;唐寅号“六如居士”;郑燮好“板桥”;周敦頤号“濂溪先生”;归有光号“震川先生”;王夫之号“船山先生”...... 他人用以刻画人物形象、而有为社会公认所取的叫“绰号”。最典型的是施耐庵《水浒传》中108人的108个绰号,准确、生动地描述了人物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后人根据他生前的德行而给他的封号叫“谥”或“谥号”。以“文”、“武”、“昭”、“穆”、“景”等表示褒奖;以“幽”、“厉”“灵”等贬义词对死者表示贬摘、怜悯或哀悼等。 到了封建社会,妇女们一般在自己的娘家形式前冠以夫家的姓氏称“XY氏”,例如解放前夕高石坎不但把乡长李怀周拉下马,还把他送进监狱的曹相芝的妻子,娘家姓万,她到“四川高等法院宜第九分院”打官司时,就用的“曹万氏”的姓名。现在在香港。澳门等地,还广泛运用这种命名法则,如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方振武将军的女儿方安生,她的丈夫姓陈,所以她公开的姓名为“陈方安生”。 四,中华取名常用规律及习惯 古人认为,一个好的名字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有文化内涵,反映个人信仰和社会发展等;在一般迷信的民众中,还与中国玄学《易经》相结合,弥补先天“八字”——生辰的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年”、“月”、“日”、“时”八个字(如“丙子”,“甲申”、“丙申”、“丁酉”)中的“五行”不足(如前例“八字”中,年建“丙子”属火,月建“甲申”属木,日建“丙申”属火、时建“丁酉”属火,“八字”中“五行”火太旺,缺金、水、土)以及“五格剖析”,“十二生肖”、“六十四挂”挂相。等进行综合考虑。 中国人取名时还要依“字派”(“字辈”或“派语”,是家族中用以区分辈分的字或词、也有用字的偏旁的)。有时还要“避讳”——即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或长辈的名字要回避,取名时不能取与他们的名字中字音、字形相同的字;在公共场所,更不能直呼长辈名讳。中国人的名字大多为父母、师长取的,往往寄托对子女的期盼,取名时根据男女之别、生辰八字,家庭成员的历史,“族谱”和“家谱”的沿革、社会现实、父母愿望进行综合取舍。 (1),区分性别取名: 男性取名用勇猛、刚强、豁大、向上、力量;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用于尝试、有理想、有抱负,有宏伟目标、建功立业,爱国爱民,向前看,招财进宝,富贵吉祥等选用。 女性取名多用“女”旁及花、草之类的字表达其形象和美感,用玉石珍宝一类字显示高贵,用艳美的字表示美丽,用柔情的字眼表达女性的温柔性格。 (2),崇幕圣贤取名:即用圣贤名讳的字取名。 (3),引经据典取名:截取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取名。 (4),用五等爵位取名:五等爵位即除开“帝”、“”以外的“公”、“侯”、“伯”、“子”、“男”五等,是为象征权势与地位。 (5),崇尚道德:用用“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诚信”、“智”、“仁”、“勇”等取名。 (6),崇尚吉祥如意取名:如用“吉祥”、“福”、“录”、“寿”、“喜”等子取名。 (7),崇文尚武取名:用“文圣”、“武圣”及表示文雅、武勇的字取名。 (8),用易象八卦取名:用各种挂象(乾、坎、亘、震、巽、离、坤、兑)、天象(如“风”、“云”、“雷”、“雨”......)的字取名。 (9),崇尚自然取名:用“日”、“月”、“星”、“辰”、河流、山川、花、草、虫、鱼、鸟、兽取名。 ,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取名。取一个好名字,从心理上和谐,信仰上可以印象日的情绪,并给人视觉上和思维上带来好的印象,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