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aLaa 于 2016-2-24 14:58 编辑
大唐帝国为什么覆亡 筠连县沐爱中学退休教师 曹取吴
大唐帝国的缔造者李渊(公元566——635)本是隋朝宗室贵族,靠发动宫廷政变取代隋恭帝杨侑建立政权、国号“唐”,是为唐高祖。 唐朝建立之初,军阀割据、群雄并起,战乱不休。李渊在位的武德元年至9年,甚至唐太宗贞观初年,大唐帝国的政治生活都是以平定叛乱为主。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父子先后剿灭西北的薛举和薛仁杲父子,河西走廊的李轨、山西的刘武周、黄河流域的窦建德、河北的刘黑闼、江淮的辅公、北部的梁师都、黄河流域的王世充、江淮的杜伏威、南朝梁代后裔萧铣、岭南的冯盎、招降燕山罗艺等,实现全国的统一。 唐太宗李世民把隋朝当成一面镜子,吸取经验教训——隋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是因为隋炀帝那种集全部威权于一身,得罪了民众,所以造成农民大起义、和亡国身死的惨剧。他认识到民众的力量——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所以他对大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削民众来养国君,好比割自己身上的肉来充饥,腹饱但身已毁,君富了国也亡了”。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创了唐朝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死后,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继承皇位。这本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它为“开元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他即位后继续按照其父亲的治国之道行政。后来由于健康原因,由皇后武则天(公元624——705)开始辅助处理朝政,逐步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由于她在唐高宗病逝后先后废唐中宗和唐睿宗,并于唐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国号“周”,自立为皇帝,史学界对她頗多微词——传统史学家批判她 篡夺李唐政权的行为,并指责她 任用酷吏、陷害忠良、迷信福瑞,大兴土木、耗费民力,将她 贬得一无是处。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更没有倒退,而是继续发展。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率领文武大臣入宫,杀掉武则天的男妾张易之何张昌宗,拥立唐中宗李显复辟,恢复“唐”国号和唐朝一切旧制度。可惜的是唐中宗并不信任这些旧臣,他专宠权利欲极度膨胀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 而为皇后一心效法武则天,准备“临朝称制”。她 虽然野心大,但并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才能。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唐中宗后,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进宫中,杀尽韦后党羽,李隆基登上皇位,是为唐玄宗(公元685——762)。由于当时有姚崇、宋璟等一大批科举精英重臣掌握朝纲,加以唐玄宗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开元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创业难、守成更难。唐太宗和武则天都有“慎终如始”的毅力。武则天执掌政权以后,始终“权不下移”,唐玄宗却不同,在开创盛世局面以后,便不思进取,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骄奢心代替了求治心,在用人方面,不是“亲贤能、远小人”而是“亲小人、远贤能”。到了“天宝”年间,开始重用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并赋予野心勃勃的胡人安禄山很大的权利。李林甫、杨国忠在朝中打击异己、陷害忠良,贿赂公行,朝政日趋腐败;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则集聚力量,力图多去政权。内有奸臣当道,外有叛逆磨刀霍霍,终于导致国家衰微。 造成大唐帝国覆灭的原因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安史之乱动摇了大唐帝国的根基: “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王朝,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成了李唐王朝历史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前世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开始走线衰落、并最终灭亡。这次动乱的祸首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大唐帝国的“节度使”。 “节度使”制度始于唐睿宗(公元662——716)景云2年(公元711年),相当于现代的“大军区”,目的是以固定的军区设置来加强大唐帝国的防御力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已经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剑南、岭南等十个“节度使”,又称为“十镇”。“节度使”最初只具有管理镇内军需调度和营田等事务和权力,后来逐渐集军事、民事财权于一身并监管地方事务,权力极大。唐玄宗晚年,更以一人兼任几个镇的“节度使”,并将大部分兵力布置在“节度使”地区(当时群国的57万总兵力中,边军占了49万),致使中央兵力空虚。地方武力的扩大,给“节度使”发动武装叛乱创造了有利条件;安禄山正是利用当时的形势,发动了叛乱。 安禄山是辽宁辽阳的胡人,据说他的祖先是从今伊朗迁来。他能通多种民族语言,年轻时在边境市场充当突厥人与唐朝“互市”的中介,后来得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的赏识并被认做养子。他贿赂使臣,献媚皇帝,博得唐玄宗的信任,得以不断加官进爵。到天宝10年(公元751年)安禄山已经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及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和财政大权,具备了称霸一方的实力。 为什么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丝毫没有引起唐玄宗怀疑?因为安禄山已经摸透了唐玄宗晚年的癖好——偏信别人阿谀奉承。他投唐玄宗所好,在他面前进行精彩的胡旋舞“效忠”表演;当唐玄宗问他:“你的肚子这么大,装些什么”时,他的回答是:“除了一颗效忠你的心,没有别的东西”;他了解玄宗和太子有矛盾,就故意在唐玄宗面前表现对太子的不敬,借以挑拨玄宗的父子关系;他甚至恳请比自己小16岁的杨贵妃做自己的养母。这些骗术使玄宗对他深信不疑;甚至到了安禄山已经露出叛乱马脚的天宝14年(公元755年),他还表示:“安禄山对我推心置腹、肯定不会谋反”。其实安禄山在安抚唐玄宗的同时,就马不停蹄的做叛乱的准备——大规模修筑城池,豢养同罗、奚、契丹降人8000人、组成自己的亲兵卫队,大量购买军马,囤积粮食,购置武器。天宝14年(公元755年)2月,他又获准在自己的辖区用32名番将代替汉将,完成了叛乱的部署和准备。为了“师出有名”,他利用和宰相杨国忠有矛盾,于同年9月,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乱。 因为大唐朝廷对安禄山叛乱没有丝毫准备,所以安禄山进军速度很快,12月12日就占领了东都洛阳,并向长安进军。唐朝军队初战不利,皇帝的御驾亲征也没有成行。天宝15年(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即皇帝位、称“大燕皇帝”,放慢了进军速度,使唐朝有了在潼关一线集结军队的机会,但到6月间安禄山还是占领了潼关。 潼关失守,长安危急。唐玄宗只得携带文武百官及后宫于6月3日向四川逃窜。6月4日唐玄宗一行来到“马嵬驿”时,随性行军队发生哗变。将士们认为这次叛乱是因杨国忠而起,而此时杨国忠正与“吐蕃”使者谈话,当有人喊:“杨国忠与吐蕃人谋反啦”,众将士怒火中烧,遂将杨国忠斩首。而将士们更认为唐玄宗之所以废弛朝政,贪于享乐,根本原因在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杨玉环身上,将士们群情激愤、山呼海啸,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不将她缢死、借以平息哗变,使大队人马最终到达成都。同年7月,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公元711——762),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对这种公开的夺权,逃难在外的唐玄宗十分无奈,只好听之任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到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忧郁地病死长安宫中。 在唐朝宫廷政权更迭的同时,唐肃宗至德2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他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唐肃宗乾元2年(公元759年)史思明又将安庆绪杀死后自称“大燕皇帝;唐肃宗上元2年(公元761年),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叛乱集团的内讧为唐朝军队的平叛创造了条件,唐肃宗一棉任命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平叛和收复失地,又迅速从河西、北庭、安西等“节度使”调兵增员援。另外,唐肃宗还向回纥、于阗、西域等少数民族政权借兵参加战斗.叛军控制区的老百姓因不堪安、史集团的残暴统治而奋起反抗,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叛乱集团已到穷途末路,史朝义逃往范阳、守将拒绝接纳,只好自杀。历史七年的“安史之乱”始告平定。 大唐王朝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几乎动员了全部兵力,消耗了大部分国力。从此以后,唐朝的国力再也无法恢复到天宝年间的水平。战争期间老百姓流离失所,土地打不风荒芜,东都洛阳更是遭受毁灭性破坏,城中居民被屠杀殆尽,建筑物毁于战火。回纥等助剿叛军的少数民族也大肆枪掠。而最大的消极因素是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节度使”拥兵自重,互相攻击,使国家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导致大唐王朝一步一步的走向灭亡。 (二)藩镇割据造成国家的分裂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以后,凡是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都被授予“节度使”之名,在内地也广泛建立大军区,使“节度使”制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行。参与叛乱的将领和士兵虽然投降了,但割据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朝廷并没有力量去消灭他们,只能进行安抚。战争刚刚结束,唐代宗就分别任命安史降将张忠志、薛嵩、李怀仙、田承嗣为“成德节度使”(并赐名“李宝臣”)、相卫节度使、幽州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与唐朝优崇安抚初衷相佐,使这些已有割据之志的将领提供了成为新的格局这的条件。这些藩镇中,相当数量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割据,其中尤以“河朔三镇”(平卢、成德、魏博)割据型最强,他们父死子继,自辟僚属、财政自治、掌控军队。各个藩镇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爆发战争,是国家处于长期战乱之中。 对于藩镇割据,唐朝政府大多数时候只是忍耐,但为了维护中央的权威,唐朝政府也和藩镇发生高战争,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平藩战争: (1),唐德宗与“二帝”“四王”之战:唐德宗建中2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其子李惟岳请袭其职;“魏博节度使”田悦亦代为请求,唐德宗予以坚决拒绝。李、田二人于是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反唐。7月,李正己死,其子李纳也请袭其父职位,唐德宗仍然不答应。李纳也因此叛乱。唐德宗只得采用“以藩制藩”的策略,调动其他藩镇的军队进行镇压。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藩镇卷入这场战争,。在战争期间,有四人称王(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二人称帝(李希烈称“楚帝”,朱 称“秦帝”),在平叛过程中,许多藩镇持观望态度、不肯出力,唐德宗只好远调泾原兵参战,可是泾原兵路过长安时,嫌朝廷犒赏不丰,遂拥立朱 。起兵作乱。唐德宗被迫桃李长安,险些丢掉性命。这场战争经历了五年,结果唐德宗只好向藩镇妥协,使藩镇割据局面更进一步的严重。 (2),唐宪宗的平藩战争:唐宪宗打击藩镇、恢复中央权威的决心是很大的。他一即位,就把“举‘贞观’、‘开元’之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决心“平复藩镇、恢复国威”。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起朝廷先后讨平“西川节度使”、“夏绥节度使”、“镇海节度使”,迫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顺,“成德节度使”王承总也不得不向朝廷“输诚貢赋”,请朝廷委派官吏。唐宪宗打击藩镇最大的成就是平定淮西;元和9年(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藩务,随即叛乱。唐宪宗发十六道兵讨伐,最终于元和12年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不久,唐宪宗又平定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唐宪宗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多的胜利,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唐宪宗时,中央已经有了自己的直辖部队——“神策军”,这是打击藩镇的军事保障。中央的经济实力也明显增强,打击藩镇有了物质保障基础。唐宪宗本人的平藩决心与意志坚定,在满朝文武接呼罢兵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作战方针;元和10年(公元815年)河北“平卢节度使”和“成德节度使”在京师制造刺杀宰相的恐怖事件,并在东都策动暴乱,唐宪宗却果断处置、挫败其阴谋,将平藩继续下去、最终取得胜利。遗憾的是,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在他死后不久,许多藩镇有纷纷发生叛乱和各自为政。 (3)唐武宗平泽路之战:“泽路节度使”刘从谏速来不服从中央,会昌3年(公元843年)刘从谏死,唐武宗采取宰相李德裕的建议,发病讨伐。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加之藩镇内部发生内讧,平藩镇战争取得胜利。 唐武宗以后,唐朝中央已经不具备与藩镇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实力,上方相安无事。倒是藩镇之间和藩镇内部的斗争愈演愈烈,导致藩帅的更迭。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宦官秉政加剧朝政腐败 唐朝的宦官(太监)走向政治前台成为左右证据的种药角色,从唐寻踪晚年就开始了。唐朝末年更开创了宦官转圈的局面。唐末宰相崔胤说:“建国之初,社会安定,四海升平,没有出现宦官掌政权、军权的情况,唐玄宗天宝年间以来,宦官势力越来越猖獗。到唐德宗贞元末年,宦官开始通联‘神策军’(中央禁卫军,负责保卫皇帝)。从此,宦官开始掌管机密,削夺百官权利。勾结藩镇,图谋不轨、卖官鬻爵,干尽不法之事,成为国家的一大祸患”。由此可见唐朝末期宦官专权之盛、权利之大、危害之深了。 唐太宗时规定,宦官的官阶最高只有四品,只负责后宫守卫、清扫、饮食等工作。不准参与政事。唐玄宗时 ,宦官开始统兵,官阶可达到三品以上。如杨思功拜“大将军”,高力士以恩宠亦官拜“大将军”而且两人都官居一品。此外,唐玄宗还任命宦官充任“监军使”。宦官势力真正猖獗环视在“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唐代宗朝的李辅国,由于拥立有功,手握禁军,唐代宗是环尊为“商父”、又加“司空”、“中书令”,朝中一切大事都要与他商量。他曾经狂妄地对唐代宗将:“皇上只管在殿中难安坐,外面的事都交给老奴我处置”。虽然后来李辅国被唐代宗处死。另一名宦官程元振又尹杀李辅国有功而被唐代宗重用。到唐德宗时 ,宦官掌管宿卫皇帝的中央禁军成为制度。唐宪宗时,正式设立“枢密使”,由宦官充任,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中书省”、“门下省”的权利均被侵夺。这以后,皇帝又不断增加宦官的权力,致使宦官专权成为唐朝后期政治黑暗的代名词。 唐朝后期,宦官操纵国政,专擅机要,进退朝臣,甚至连皇帝都要由他废立。唐宪宗、唐敬宗死于宦官之手,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都由宦官拥立;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这种局面如同一直持续到唐末。宦官势力如此猖獗,引起皇帝和大臣们不满,为此,唐末皇帝大臣与宦官之间出现了“南衙北司之争”(以宰相为首的机构称“南衙”,由宦官操纵的机构称“北司”)后期更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反宦官斗争;最具代表性的是“二王八司马事件”与“甘露之变”。 (1),“二王八司马事件”:指的是唐顺宗时期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二王”指王伾、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都被贬为州司马。他们的改革发生在唐顺宗年间,由于唐顺宗的年号为“永贞”,(公元805年)所以这场改革又称“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得到了唐顺宗的支持;他刚一即位,就任命改革派人物韦执谊出任宰相,改革派人物分掌要害部门,控制朝廷的财政和部分军事权力,并欲夺宦官的兵权。颁布了一系列的政令,严明赏罚,停止苛政,八面贪官、提拔贤良。改革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出现“人情大悦”、“市里欢呼”的局面,但改革的打击面太大,触动的利益过广,遭到许多元老重臣、地方“节度使”的反对,更遭到宦官集团的抵制,而且他们计高一筹,噶各派后盾唐顺宗让位于太子李纯。太子极为、就是唐宪宗,而唐宪宗并不支持改革派,所以改革派很快失势,“二王”遭到贬逐与杀害,是改革失败。 (2),甘露之变:唐文宗是宦官拥立的皇帝,所以他已登基,就处于宦官的控制之下军国大政都掌握在宦官手中。做傀儡的唐文宗想恢复自己的权威,就想办法用物理除掉身边的宦官。为此,他重用有宦官推荐的李训、郑注两人,因为他用两人执行剪除宦官的计划,不容易受到宦官的怀疑。很快、李训就被任命为宰相,郑注出任“凤翔、陇节度使”,开始逐步实行预定计划。大和9年(公元835年)11月21日早朝时分,唐文宗和文武百官照例来到“紫宸殿”议事,“金吾将军”韩约启奏:“左金吾院石榴树上昨晚又甘露降了下来”,“夜降甘露”被古人认为是一种吉祥的预兆 。李训即率百官称贺,请唐文宗前去观看。唐文宗也撞成非常高兴的样。并派李训等人先去看看。李训等人去了很久,回来报告说:“那些甘露好像不是真的,不宜想歪宣布”。唐文宗此时回头命大宦官仇士良鱼志弘在去看看。二人遵命前往。到这里,没有出现任何意外。但仇士良走到途中,他们却发现了问题。带路的汉约紧张得满头大汗,随着一阵微风吹来,藏在纬幕后的甲兵忽隐忽现,这使仇士良等人立刻意识到对自己不妙,迅速返回大殿,并将唐文宗抬进宣政门,将大门紧紧关上。之后,仇士良命令五百禁军上殿讨贼,见人就杀,文武大臣600多人死于阉官刀下。接着宦官又派遣骑兵全程搜捕逃亡之人,使得长安城血流成河,参与诛杀宦官计划的许多大臣都被满门抄斩,受株连而死者千多人。这就是所谓的“甘露之变”。 士大夫们不畏艰险的精神虽然可嘉,但他们与宦官的实力想去太远,他们为打击宦官、恢复皇权的奴隶都归于失败。更严重的是,这中斗争极大的小号了统治集团的内部力量,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手袋了严重的影响,使地方割据势力更加有恃无恐,促使大唐帝国走向风雨飘摇的地步。 (四),朋党之争严重破坏正常行政秩序 士大夫之间的“朋党”之争是中国官场的顽症和癌疾,唐朝后期的“朋党”之争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对唐朝的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朋党”的划分,与人的思想、地位、学识、性格有关。朋党中的成员之间大多是亲属、师生、朋友的关系。它造成的后果:每一个“朋党”相争时,不会考虑对方在所讨论事情时所提出的观点、或解决方法是否正确,而是一味的否定对方,肯定自己、不辨是非、不讲原则。这对一个国家而言,百害而无一,唐朝著名的“朋党之争”就是“牛李党争”。这场党争持续了半个世纪,是唐朝晚期本来就不和谐的政治生活平添了几分混乱。 “牛李党争”的“牛”。就是牛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李”是指李党的首领李德裕。两党制争源于一场科举考试。在唐宪宗元和3年(公元808年)的科举考试中,牛僧孺、皇甫、李宗闵三人在答题中队时政大加批判,被考官杨於陵、韦贯之评为上第。触怒了时为宰相的李吉甫,他是“李党”首领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对唐宪宗陈诉,说翰林学士裴、王涯在审查考卷时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唐宪宗勃然大怒,将裴、王、杨、韦四人免职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没有受到重用,被外放充当藩镇幕僚。事后很多人为 牛僧孺等人鸣不平,指责李吉甫妒贤嫉能。于是唐宪宗于同年命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启用被贬职的出任宰相。河阳、两排在中央就独有了代表人物、出现了初步对立的局面,但这时还属于“牛李党争”的形成时期。在这以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两党势力互有进退,一党执政,就将另一党贬至朝外。 “牛李党争”的特点是政治主张不同:“牛党”主张维护以进士科取士,而“李党”对科举制度不满,要求改革选举制度;“李党”力主削弱藩镇势力,恢复中央权威;而“牛党”则反对用兵藩镇,主张采取妥协政;“李党”主张精简国家机构,而“牛党”却极力反对。从他们的主张看出其以为否定对方、不讲原则的特点。唐文宗大和5年(公元831年)、镇守西川的李德裕奏请朝廷收复吐蕃占领维州,当时形势对唐朝十分有利,可是再吵的“牛党”首领牛僧孺却坚决反对。到唐玄宗大中3年(849年)“牛”的杜收复了维州,再吵的“牛党”没有提出不同意见;由此可见,“朋党之争”的特点是对人不对事,哪怕是正确的只要是对方提出的,就要坚决反对。 “牛李党争”是继“南衙北司之争”后的另一场统治阶级的内耗斗争,而且旷日持久,朝野震惊,破坏了日常的议政施政乘虚,扰乱了皇帝大政方针的制定。加以各党委了一己之私,内连阉官,外结藩镇,使三股势力都深入唐朝政治生活,大臣们只知互相倾扎,置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不顾,造成唐朝国家衰亡。 (五),农民暴动彻底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后期,由于前棉所述的几个原因,加速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复杂化,于是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农民暴动——王仙芝与黄巢暴动。 唐僖宗乾符2年(公元875年),王仙芝、黄巢先后暴动,他们协同作战,转战山东、河南湖北一带;不久又粉饼作战,唐僖宗乾符5年(公元878年)王仙芝展示,部众尽归黄巢。正当他准备攻取洛阳时,唐朝军队大连了他的计划,遂转战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7月,黄巢利用“淮南节度使”高骈与中央猜疑并畏惧暴乱武装的形势,北杜长江,攻占洛阳,12月攻入长安,唐僖宗南逃成都。是年12月13日, 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该院“金统”;将原来的唐朝官员三品以上全部革职,四品一下酌情留用;唐朝皇族凡是留在长安的,全部被杀掉,家产被没收。 唐僖宗中和2年(公元882年),暴乱军将领朱温投向唐朝,沙陀族李克用亦乞降于唐朝,唐朝军队开始反扑。中和3年,黄巢退出长安。在朱温、李克用等军队的包围和狙击下,黄巢退入山东莱芜境内,中和4年(公元884年)战败自杀。 王仙芝、黄巢的武装暴动彻底摧瓦解了大唐王朝的统。暴乱吾皇的叛将朱温成为左右唐末证据的人物。唐昭宗天复3年(公元903年),朱温将内侍省几百名宦官全部杀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转正到此结束。唐哀帝天祐4年(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该过好“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时期。 唐朝子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的150多年的历史,是出在动荡中的历史。其证券得以这么长时间的维持,有赖于唐朝前期君主的励精图治打下的坚实基础,也有赖于后期有作为君主的亡羊补牢。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因而政权日趋腐朽、百姓生活日趋悲惨、最终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在暴乱武装的沉重打击下,唐朝统治彻底崩溃,统治中国290年、国际威望很高的大唐王朝手中正寝。
|